2025年10月14日 航拍镜头下的张万屯与马回屯,像两枚被秋色浸透的琥珀,镶嵌在怀家沟蜿蜒的臂弯里。蓝顶农舍在金黄玉米地的包裹中错落排布,沟岸杨柳用深绿线条勾勒出河道的走向,仿佛大地亲手绘制的素描写生。<br> 张万屯的故事始于1900年的垦荒者张万库。这个山东汉子用镐头劈开黑土,从满族原住民手中买下荒地,种下第一粒种子。随移民渐增,聚落便以开拓者之名命名,将“张万屯”刻进地理版图。<br> 北岸的马回屯则带着回民印记——1890年前后,马成群在此建立家园,将清真饮食习俗与农耕智慧一同根植于黑土地。怀家沟作为两屯的界河与纽带,发源于杨树乡林地的溪流,向东北蜿蜒注入阿什河。河道两岸的杨柳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暗合着满族“沿水而居”的古老智慧。航拍视角下,玉米田的金黄与河岸的翠绿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收割机在田间划出的轨迹,与自然河曲构成人工与天工的对话。<br> 这些屯落的名字本身就是移民史的活化石:张万屯记载着山东农民的拓荒史诗,马回屯铭刻着回族同胞的迁徙足迹,怀家沟则保留着满语地名“霍洛”(沟谷)的遗韵。<br> 当夕阳为蓝顶农舍镀上暖光,怀家沟的倒影里便承载起三个世纪的重量:满族的渔猎记忆、汉族的农耕足迹、回族的商贸基因,都在这片玉米地的丰收中达成和解。这片土地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从来都生长在田间地头。<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