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晨雨如丝,轻拂过县城的街巷,也为这场文化之约氤氲出几分温润的诗意。我与薛尚吉大哥、薛俊卿台长同行,前往希岸酒店拜会著名沂蒙东夷文化学者、骨刻文书法艺术开创者丁再献先生。我县即将落子汶河湿地公园的“骨刻文书画广场”——一个承载着文化根脉与时代愿景的项目。而丁老此番专程归来,正是以赤子之心,为家乡文脉续写新章。</p> <p class="ql-block">初见丁老,儒雅之气扑面而来,亲和之中透着学者的沉静与风骨。这位1952年生于沂南县张庄镇辉山村的文化大家,虽被誉为“中国骨刻文字系统破译第一人”,身兼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要职,却始终未离乡土本色。成名之后,他不忘故里,曾为辉山村每户村民依姓名创作骨刻文箴言,让远古文字走入烟火人间。这份将学术化为温情的执着,比窗外细雨更沁人心脾,正是“大家”二字最生动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交谈之际,丁老取出早已备好的墨宝。赠予薛俊卿台长的是“笔小能书千古事,才高可画万秋图”,笔力遒劲如松柏挺立,字里行间,是对文化使命的深沉寄望;赠薛尚吉大哥的“福禄寿”三字,简朴厚重,暖意融融,藏着最本真的祝福;而赠予我的,则是一幅巧嵌“允敏”之名的藏头诗:“允执人文传承圣道,敏求格物创建新程”。字字珠玑,既为勉励,亦与骨刻文书画广场“承古启今、文脉绵延”的初心遥相呼应,仿佛冥冥中早已注定的文化共鸣。</p> <p class="ql-block">作为著述等身的学者,丁老的学识在娓娓道来中熠熠生辉。他将骨刻文与甲骨文、象形文逐一对照,指尖轻点墨迹斑驳的符号,如引我们步入远古的密语之境。雨声淅沥,敲打窗棂,宛如时光的节拍,伴我们穿越千年,触摸先民刻于骨上的智慧之光。那一刻,方知何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p> <p class="ql-block">临别时,雨势渐收,天光微明,窗外一片澄澈清新。望着远处朦胧的汶河轮廓,心中不禁浮现未来的图景:湿地之畔,古意盎然的骨刻文字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一座承载文明记忆的书画广场静静伫立,成为家乡人寻根问脉的精神地标,亦是外界读懂沂蒙东夷文明的窗口。这场雨中的晤谈,不止是一次寻常拜访,更是丁老以笔墨为薪火,点燃文化传承之光的庄严启程——汶畔一晤,名家风范犹在;文脉所系,新章正待书写。</p> <p class="ql-block">辉山村挂职第一书记龙书记和徐以海大哥也亲临现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