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池神庙之盬鹾文化展览馆

村长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面气势恢宏的展览墙,蓝字如海波般铺展在岩纹墙面上:“钟灵醈海 华夏之源”,英文“THE BLESSED BRINE SEA THE ORIGIN OF CHINA”静静映衬其下。灯光自顶部洒落,绿意幽幽,仿佛从远古的岩层中透出微光。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盐湖低沉的呼吸——它不只是一片水域,更是文明萌发的温床。这墙,像一本打开的史书,第一页就写着:我们从盐中走来。</p> <p class="ql-block">往里走,一座立体浮雕赫然呈现眼前,那是海盐地貌的凝练缩影。层层叠叠的盐晶肌理在绿色灯光下泛着微光,像大地的年轮,记录着千年的沉淀。展名“钟灵鹹海”四个字悬于上方,庄重而神秘。我驻足良久,仿佛看见古人俯身刮盐、煮卤成雪的身影。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代代人与天地对话的痕迹。盐,原来也可以如此有生命。</p> <p class="ql-block">帝王对池神的加封史,像一条隐秘的线索,串起了盐与权力的千年羁绊。唐、宋、元、明,历代君主纷纷赐号建庙,将盐池之神奉为护国之灵。展板上列出的封号,一字一句都透着敬畏。而唐代宗建祠祭祀的场景被绘成插图:香烟缭绕,礼乐齐鸣,官员跪拜,百姓围观。那一刻,盐池不只是生产之地,更成了精神的高地。</p> <p class="ql-block">一面展板静静讲述着盐池五千年的故事。从新石器时代的自然采集,到夏商周的官营专管,再到汉唐时期的盐税支撑国运,文字清晰而有力。右侧“礼祭千年”四字如钟声回荡,红底白边,庄重得让人不敢轻言。原来,盐不只是调味之物,更是王朝兴衰的命脉。它曾是战略资源,是经济支柱,甚至,是帝王祭天时不可或缺的圣物。</p> <p class="ql-block">墙上“帝王巡检”四字竖排而下,如一道诏令垂落。左侧画中,帝王乘舆而行,随从列队,马蹄轻扬,似正巡视盐池。右侧则是一幅古代人物肖像,眉目沉静,衣冠整肃,或许是某位主管盐政的重臣。这不仅是权力的展示,更是一种象征——盐事,关乎天下民生,不容轻忽。</p> <p class="ql-block">三幅古代人物画像并列悬挂,服饰各异,冠冕庄严。一人执笏而立,似在奏对;一人垂手肃立,神情恭谨;另一人目光深远,似在思虑国计。他们或许从未真正掌过盐铲,却在史册中留下了与盐税、盐政相关的决策印记。历史从不只属于战场与朝堂,也属于那些默默支撑国家运转的“盐策”。</p> <p class="ql-block">一幅画让我停下脚步:山间小道上,五人缓行,一人手持黄伞,伞上有红饰,显然是帝王仪仗。背景山河壮阔,夜空中有几点灯火,照亮前行之路。下方题字:“汉章帝巡安邑盐池”。我忽然明白,帝王亲临盐池,不只是视察,更是一种仪式——向天地宣告:此地所产,乃国之根本。</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画描绘的是宋代崇宁年间的庙堂场景。红袍高坐者威严庄重,灰袍官员躬身禀报,粉袍侍立者垂手恭听。屏风古雅,殿宇森然。画下文字提及东西盐池神庙的修建始末,原来那时,盐神已不仅受民间供奉,更被纳入国家祀典。盐,终于从民间烟火升腾为庙堂之礼。</p> <p class="ql-block">一面金光熠熠的立体字墙再度映入眼帘:“钟灵毓秀 华夏之源”,英文“The Blessed Brine Sea The Origin of China”沉稳其下。浅棕背景如大地底色,纹理似盐晶裂变。这句与相似却不同的题词,让我驻足沉思。“醈海”与“毓秀”,一字之差,却从地理走向人文——盐湖不仅孕育了物质,更滋养了文明的灵秀之气。</p> <p class="ql-block">一块展板讲述着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这位周人始祖,不只教人种谷,还发明农具,推广耕作技术。文字平实却动人:“民始知播种,岁乃大稔。”我忽然想到,盐与粮,从来就是华夏文明的双翼。一个养身,一个养命;一个来自大地深处,一个生于阳光雨露。</p> <p class="ql-block">《舜吟南风歌(盐池)》的画作前,我久久伫立。红袍的舜帝坐于山水之间,手抚琴瑟,风拂衣袂,云雾缭绕。传说他作《南风歌》以祈盐池丰产:“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一曲歌谣,道尽君王对民生的关切。原来,盐池的丰歉,也曾牵动帝王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盐”字的演变图示令人着迷。从战国古文的象形线条,到篆书的圆转古朴,隶书的波磔飞扬,楷书的方正端严,再到今日的印刷体,每一个字形都是一段历史的切片。我凝视良久,仿佛看见古人如何用笔划记录这颗白色晶体的神圣地位。字,是文化的容器;而“盐”字,盛着一部中国社会的变迁史。</p> <p class="ql-block">一尊女性雕像立于纹饰墙前,她长袍曳地,右手高举,姿态如引路之神。牌匾上“嫘祖始蚕”四字点明身份——她是丝绸之母。虽非直接关联盐事,但她的存在提醒我: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养蚕织锦,还是煮海为盐,都是先民利用自然、创造文明的智慧结晶。她们,同样是华夏之源的缔造者。</p> <p class="ql-block">黄帝与蚩尤的画像并列而挂。黄帝冠冕堂皇,庄重威严;蚩尤兽皮披身,目光如炬。他们之间的战争,不只是神话,更是文明与野性的碰撞。而传说中,蚩尤战败,血染大地,化为盐池——这或许正是“盐”为何带有神性的源头之一。一战定乾坤,一血成宝地,神话背后,是人们对资源起源的诗意想象。</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写着“蚩尤血化盐池”,右侧配图是色彩斑斓的盐湖实景:红黄相间,如霞光浸染。文字说,古人见盐池色赤,便以为是蚩尤之血所化。这说法虽非科学,却饱含敬畏。在他们眼中,盐池不是普通湖泊,而是英雄牺牲后凝结的圣域。每一粒盐,都带着远古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看到一幅古人煮盐的场景:一人蹲地搅卤,火堆熊熊,锅中白汽升腾;旁人观望,神情专注。这是最原始的制盐方式,却也是人类掌握自然的起点。没有现代机械,只有木棍与火焰,但他们用智慧,从苦咸中提炼出生活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我回头望了一眼。那面写着“钟灵毓秀 华夏之源”的金墙,在灯光下静静闪耀。盐湖池神庙之盬鹾文化展览馆,不只是在讲盐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个民族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如何将一粒白色的晶体,酿成文明的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