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青条石书屋遐想‌

山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撰文/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摄影/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编推/山子</span></p> <p class="ql-block">暴烈的秋阳,把粤东这座城市的城中江,烤成了一面铜镜。空气凝滞得像一鼎透明的蒸笼。</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江边街道行走,额发早已被汗水浸透。就在这燠热得教人昏沉的时刻,瞥见了一家书店——一家地面铺着青条石的书店。信步踏入,一股由地底透出的凉意,混着纸墨的清芬,霎时将人包裹。这凉,并非空调造作的冷,而是从那些幽深的石纹里,丝丝缕缕渗出的、沉静了数百年的阴凉。</p> <p class="ql-block">一楼的地面,间或铺着横纹极深的青条石。那纹路,像干涸的河床,又像老者额上深刻的褶皱。脚踩上去,仿佛能听见岁月沉闷的回响。这已不是一家时髦的“书店”,我更愿称它为“书屋”。它没有炫目的装潢,只凭这一地青石,便筑起了一道结界,将窗外的车马喧嚣与人心浮气,远远地隔绝开来。</p> <p class="ql-block">书屋的古朴静谧引发我对古代书院与读书传统的遥想,从朱熹白鹿洞书院到王阳明龙场悟道,青条石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符号。</p> <p class="ql-block">然而现实中,读书正被功利主义侵蚀,短视频与碎片化阅读取代了深度思考。面对这种断裂,看到书屋中那些专注阅读的老中青少,让人温馨,亦让人遐想。如今仍然执业的寥寥无几的书店成了抵抗精神荒漠化的最后堡垒。</p> <p class="ql-block">这家书店有两层,上楼的侧边有一架名贵的哑光黑漆如深潭的钢琴。钢琴的静穆与这满室书卷、一地青石,达成了一种默契、和谐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满屋沁入脾肺的冷气与青石幽幽的质感,不禁将人的神思拽向辽远的往昔。我恍若看见,千百年前,那些散落在名山古刹间的书院精舍,其阶前廊下,铺的怕也正是这般青条石吧。春日,雨水顺着黛瓦滴落,在石面上绽开清亮的水花;夏夜,萤火虫掠过石阶旁的杂草,映着窗内书生苦读的孤灯;秋晨,落叶在石面上打着旋儿,与诵读声一同起舞;冬午,暖阳将稀薄的温度,缓缓注入冰凉的条石,陪着那簌簌的翻书声。那些书生,便是在这青石之上,负笈而来,又将万卷书藏于胸中,负笈而去。他们“十年寒窗”所求的,更是一种精神承载与责任担当。这青条石承载的步履重量中,有发愤的刻苦,有求索的迷茫,更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对家国未来的希冀。书斋虽小,却关乎天下。这便是历代读书人血脉中流淌的精神传承基因。</p> <p class="ql-block">然而,思绪被拉回当下。如今的街市上,书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直播带货的喧嚣、短视频的碎片狂欢、处处只见专注刷屏的低垂头颅,鲜少有人捧着一本书静静地读下去。更让人揪心的是,“读书无用”的论调时不时沉渣泛起,有人把读书等同于“考公上岸”的工具,有人鄙夷啃书的人“不接地气”,仿佛沉下心读一本经典,成了不合时宜的“迂腐”。</p> <p class="ql-block">而眼前的书屋,让人心头泛起复杂的慰藉。慰藉的是,在这样一个多数人远离书籍,甚至心底里鄙夷深度阅读的时代,这方寸之地,竟还能聚集着这许多老中青少。他们或倚架而立,或席地而坐,姿态是那般自然而虔诚。仿佛外面那个被屏幕切割得支离破碎的世界,于此地却全然失效。翻动书页的沙沙声,是此刻最动人的乐章。这情景,真真难能可贵,像荒漠中意外瞥见的一脉涓涓细流,虽细微,却闪烁着不肯湮灭的光。</p> <p class="ql-block">可这“弥足珍贵”本身,不也正折射出一种深切的悲哀与担忧么?读书,这本是文明社会再自然不过的日常,何时竟成了一种需要特地寻觅、需要赞扬坚守的“风毛麟角”了?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获取信息的便捷,灵魂却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易于饥渴。海量的、碎片化的资讯如潮水般涌来,淹没了深度思考的舟楫。我们似乎知道得很多,却又理解得极少。那种与一本厚书静静对坐一日,让思想沉潜、任心神漫游的体验,对于许多人,已近乎奢侈。读书,说到底,是在一字一句的耕耘中阅读自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不蒙尘,是为了让脚下的土地更加坚实。而一个国度国民的阅读底色,又何尝不是在铺垫这个民族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青石幽幽,书道漫漫。这漫漫长路,在今日,似乎走得格外艰辛。但或许,也正因这般艰辛,才更显其价值的可贵。这家江边的青条石书屋,便是一个温存而坚定的启示。它不言不语,却用那一地凉意,安抚着一颗颗焦躁的心;它不争不辩,却用那满架典籍,证明着思想与精神的永恒价值。</p> <p class="ql-block">步出书屋,热浪再度裹挟而来。然而那份由青石与文字共同酿造的清凉,已沉淀在胸间。回首望去,那屋子静静地立在江边,像一方坚定的青石,落在时代汹涌的河流之畔。我知道,只要这样的书屋还在,只要里面还有那些沉浸的身影,那缕由古至今不曾断绝的书香,便会依然默默地绵韧地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5日杨光融随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艺术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光融(笔名网名山子),男,1956年8月出生,籍贯贵州天柱,文学学士,1977年考入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贵州省书协常务理事、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黔东南州书协第三至五届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后师从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姜澄清、康殷、欧阳中石、启功、沈鹏诸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要业绩:荣获贵州省首届书法论文研讨会最高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首届楷书创新论坛暨名家邀请展(贵州省唯一)、全国首届篆书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首届西南四省区优秀书法家提名展,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纪念中国书法家协成立三十周年贡献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喜欢拙作并愿意结缘的朋友,欢迎私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