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首都博物馆

光照

<p class="ql-block">  2005年10月2日下午,玉娥、永生、刘巍、一鸣、馨馨、昕源,我们7人乘地铁从雍和宫至木樨地,前往首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它位于西长安街的延长线上,是新世纪北京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其拥有各类馆藏品近20万件套,展示了北京70万年人居史,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余年建都史,浓缩了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礼仪大厅内矗立着景德街牌楼。它原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历代帝王庙前的皇家古建筑,1953年因交通问题被拆除,2003年重建后成为该馆核心展品,正面重新彩绘,背面保留原貌,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景德街牌楼</p> <p class="ql-block">  北京通史陈列在方厅2、3、4层,分为文明曙光、建城之始、北方重镇、建都之始、大都肇建、都城典范、京师繁华、人民首都。</p> <p class="ql-block">  岁华纪胜——老北京民俗展,在方厅5层。展览以老北京一年四季的主要节令为切入点,荟萃岁时节俗、传统美食、旧时风物、人文景观……如炫丽多彩的画卷铺陈,再现老北京醇厚的民俗风貌和仪式、日用中的福吉之求、礼节人生。</p> <p class="ql-block">  展品选拍:</p><p class="ql-block"> 1、青铜方罍:商代青铜器,器身布满兽面纹样,主要用于盛放酒水,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体现了商周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青铜方罍</p> <p class="ql-block">  2、陶鼎:战国时期陶制礼器,鼎盖上有三只动物造型的装饰,鼎身有朱绘纹饰,底部以兽形鼎足支撑。常用于祭祀或晏饮等礼仪场合,反映当时的社会等级与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陶鼎</p> <p class="ql-block">  3、绿釉陶楼:汉代丧葬陪葬明器,为三层楼阁式建筑,每层可拆分组装,屋顶覆盖绿釉,釉色翠绿光亮,采用低温铅釉技术烧制;每层均设平座,由斗拱支撑腰檐,檐角装饰瑞鸟;门窗、瓦档等细节刻画精细。为研究东汉楼阁式建筑形制、功能提供了珍贵资料。也印证了当时社会厚葬风气与庄园经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缘釉陶楼</p> <p class="ql-block">  4、释迦牟尼石雕:北魏时期的,佛像肉髻高耸,螺发排列细密整齐,脸型方圆饱满,双目微睁平视前方,嘴角微扬,神态安详慈悲,体现出“庄严中见清秀”的审美特征。身穿通肩式袈裟,衣纹以对称的“U”形阴刻线表现,线条流畅自然,衣褶厚重贴体,凸显出佛像躯体的健硕轮廓。背后的舟形背光装饰繁复,内圈雕刻莲花纹,外圈环绕火焰纹与化佛,象征佛陀的神圣光辉与佛法普照。这尊佛像原供于北京海淀区东耳营村,1998年被盗后追回修复。</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石雕</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补给,更像是一场与古都的“对话”——从文物中读懂北京的过去,从展览中看见城市的传承。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文脉,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在当代的诠释中,愈发鲜活的滋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