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几天,我接连遇到几位为孩子深深焦虑的家长。</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电话来自表嫂。她说起大学毕业几年的侄子:公职没考上,每天窝在家里打游戏,不积极、不找对象,也不规划未来。一个小时的通话里,满满的,都是她的焦虑。</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故事在饭桌上。朋友提起正读初二的儿子,从钢琴、吉他到舞蹈、篮球,能报的班都报了,能试的才艺都试了。可孩子一样没学成,成绩依然垫底。朋友叹气,说仿佛已经看到了孩子的未来——无奈,又焦虑。</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场景在昨晚。同事因为儿子理发的事闹翻了。儿子创业失败后准备考公,他让儿子剪短头发,儿子不仅没听,还染了一头金色。理由是:“笔试而已,仪容又不影响成绩。”同事气得骂了句“二流子”,转身出门喝酒解压。</p><p class="ql-block">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这三个家庭,其实有不少共同点。</p><p class="ql-block"> 家境都不错,父母大多是公务员,生活无忧。孩子从小衣食无缺,学习、生活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甚至可说是“最好的配置”。</p><p class="ql-block">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安排”上。</p><p class="ql-block"> 他们管得太宽。从学习到兴趣班,再到日常琐事,孩子几乎没有自主权。久而久之,能动性越来越弱,一切依赖父母。在孩子的认知里,没有“困难”二字——“万能”的父母,无形中造就了“无力”的子女。</p><p class="ql-block"> 他们要求也高。父母多是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的精英。可他们要求孩子一出手就要出彩,却忽略了孩子可能连袜子都没洗过,地也没认真扫过。挫败,本是成长必经的一课,可在父母眼里,却成了指责和埋怨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可很多家长,却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第一朵开的——这份期待,对孩子来说,有时近乎残酷。</p> <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该如何陪伴孩子成长?我试着提几点建议:</p><p class="ql-block"> 一、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p><p class="ql-block"> 从吃饭、走路开始,让他自己动手,自己爬起来。上学后,学习、作业都要定时完成,建立规则意识。可以适当引入“契约制”,将想要的东西与成绩、表现挂钩,不同表现对应不同奖励。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多让孩子参与家务。这些日常中的小事,恰恰能激发他对生活的思考,锻炼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二、懂得适时放手</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关爱,不是包办一切。孩子有权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哪怕他们的想法不成熟、不合理,甚至完全错误。家长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给出建议,而不是用身份去压制。允许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在他遇到困难时,陪他分析原因,帮他渡过难关,而不是替他过关。</p><p class="ql-block"> 三、别让孩子替你圆梦</p><p class="ql-block"> 有些父母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时代已经不同,过去的苦难与荣光,都无法复制。不要用旧的模板,去套住新一代的翅膀。他们有他们的路,有他们要奔赴的远方。</p><p class="ql-block">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速度的竞赛,而是一场关于等待、尊重与理解的修行。</p><p class="ql-block"> 你愿意,陪孩子慢慢来吗?</p> <p class="ql-block">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