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视频感人至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 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师范同学孙成君在抖音里发来一个视频,太深刻了。</p><p class="ql-block"> 视频里没有写感人至深的一个字,千言万语只用一首歌《父爱无言》来表达。</p><p class="ql-block"> 我理解想借它说说对父母的感恩。征求视频取什么题目好?我想了一串:《檐下》、《承雨》、《翼伞》、《润心》,还有《雨守》《巢护》《雨巢寄思》《檐翼生暖》……但总觉得差了点意思。我建议就叫《伞》,简单一个字,倒能装下更多无法说透的心思。 </p><p class="ql-block"> 视频里的画面,我看了也心头一暖。雨天里,鸟爸爸衔着片带茎的荷叶,稳稳罩在鸟巢上,那是给鸟妈妈和两只幼鸟搭的“伞”。叶片上的水珠滚得透亮,它自己的羽毛却被雨打湿,爪子还紧紧抓着枝干,把风雨都挡在外面。巢里的幼鸟挤在一块儿,眼神懵懵懂懂的,全是依赖。下面的花草蒙着层雨雾,软乎乎的,倒把这小小的“伞下天地”衬得更暖了。这哪是鸟的日常,分明是首活的诗:哪怕自己再小,也要为最亲的人撑起一块无风无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孙成君说,这“伞”他看一次,想一次养父母。小时候他生母是地主成分,那会儿总斗来斗去,亲妈怕他这懂事好学的孩子没出路,狠了心,把7岁的他过继给了现在的养父母。从那天起,养父母就成了他的“伞”。在“伞护”下,他从读书到教书,从当干部到成为作家、诗人和文史专家。</p><p class="ql-block"> 这份“伞”的暖,藏在他几年前写的两篇散文里。《油灯如豆》里说,那会儿物资紧,养母每月就一斤煤油票,却肯让他每晚用这点油看书。养母自己从不用,就着灶膛里的柴火余光做家务,纳鞋底、补衣裳,针脚密密麻麻的。有时候他看书看忘了时间,养母会突然进来,呵斥着把灯灭了——后来他才懂,不是小气那点煤油,是怕他熬坏了身子,更怕这点难得的读书机会,被他浪费了。那盏灭了的灯,其实是养母在暗处,替他护着“能有出路”的光。 </p><p class="ql-block"> 《山村恩怨》里的事更实在。有次杨婶抢了他家的老鼠——那会儿粮食少,逮着只老鼠也能填填肚子,他哭着要去抢回来,养母却拉着他说:“杨婶怀着娃,比咱们难。”后来养母被造反派批斗,脖子上挂着牌子站在太阳下,看见他远远过来,还偷偷摆手让他走,怕他冲过来闯祸,自己反倒更受连累。那时候养母自己都难,却还把他护在身后。</p><p class="ql-block"> 接过这把“伞”,孙成君夫妇俩一撑就是30年。那年养父60岁,在田里干活摔了,腿肿得老高,他心疼得直掉眼泪,当即就把养父母接到自己家。这一住,就是“南来北往”的30年。如今养父母老了,病多了,他和爱人煮饭端水,买药翻身,从没说过一句烦。现在养父母都90多了,有时候犯糊涂,叫错他的名字,他也笑着应答,就像小时候养父母对他那样。 </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我约孙同学去河边喝茶聊天,他说不便出门。老父亲已倒床多日,怕是好不起来了,到了弥留时刻,他得昼夜守护。</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伞”从不是单向的。7岁时,养父母为他遮风挡雨;后来,他为养父母撑起一片天。孙成君没给视频取复杂的名,就叫《伞》,因为所有的感恩、牵挂和疼惜,都装在这一个字里,不用多言,却比千言万语更沉、更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学 王祖国</p><p class="ql-block"> 2025.10.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