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城区大运河

西马桥

<div><b>江南运河</b>,又称江南河,是中国京杭大运河的南段,长约330 公里。北起江苏镇江,绕太湖东岸达江苏苏州,南至浙江杭州。江南运河从苏南入浙江,分有东、中、西三线。东线是古运河线,从平望经嘉兴、石门、崇福、塘栖、武林头到杭州;中线从平望经浙江乌镇、练市、新市、塘栖、武林头至杭州;西线从江苏震泽入浙,途经南浔、湖州、菱湖、德清、武林头至杭州。<b><br></b></div><div><br></div><b>江南运河嘉兴段</b>位于江南运河南端,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干河,也是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沟通五大水系中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主动脉,还是京杭大运河各分段中开凿时间较早、线路最长、延续使用时间最久的河段之一。大运河嘉兴段从北至南包括苏州塘、嘉兴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等河道。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尺渎”,历经各个朝代的不断开凿和修整,至隋朝成型,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运河古河道,没有被人为迁移。北起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长虹桥,一路向南延伸,途经百步桥,穿过杉青闸进入嘉兴城,再穿过端平桥、北丽桥、月河、西丽桥,到达三塔湾,转向桐乡崇褔,全长81.22公里。<div><br></div><div>嘉兴因运河而生,由运河而盛,是全国唯一以“原生态”的大运河为环城河的城市,也是“八水绕城”、“左杭右苏”、“南北通衢”的重要坐标城市,滋养了嘉兴独特的运河文化和人文景观,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div> 古运河离开“苏州塘——穆湖溪枢纽工程”的“苏州塘节制闸”,穿过“古运河大桥”、“嘉运桥”、“苏州塘桥”一路向南,奔“杉青闸”而来。 <b>文生修道院</b><div><br></div><div>地处嘉兴市南湖区光明街133号,前临京杭大运河,院地面积47.5亩,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除西翼三层外,其余均为二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法国神父步师加发起,得到了巴黎遣使会支持。步师加率领7名法国修生抵达上海,但未能找到合适的地点,后来他以行医传教的名义来到嘉兴,利用一个傅姓地主与海关的争讼机会,在嘉兴北门外购得土地百亩,建造了法兰西嘉兴文生修道院,一年后修道院竣工。从1903年至1908年,嘉兴文生修道院是中国遣使会的唯一总修院,又称总会院,后由于北方修生不适应江南水土,1909年遣使会在北京大栅栏另建修道院。文生修道院常住中外修士四五十名,研习教义,考核及格即晋升为神父,从1909年至1941年共培养12年制神父155名,派往全国各地教堂。1949年文生修道院停办,1960年成为嘉兴地区疗养院,自1969年起为嘉兴航运公司使用。<div><br></div><div>文生修道院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修道院之一,作为中国早期教会建筑的代表,其典型的西式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还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见证和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实物例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div></div> 2000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体建筑正中有一小钟楼,钟楼有圆窗。 修道院建筑群左右对称分布,坐东朝西,主体部分平面呈倒“凹”字形,正面部分二层九开间,北配楼三层,南配楼两层,两翼各十二开间,整个建筑面阔59.6米,进深46.6米。 底层为开敞式拱门长廊,共有30个砖砌的拱形门。 兴建修道院时,院内栽满香樟,至今院内尚存30多棵香樟树龄均在一百三十年以上,该区域的古树占嘉兴城区古树名木总数的60%,古树参天,幽静古朴,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南配楼底楼现为<b>嘉兴运河文化馆,</b>原置于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分为“运河古今”、“水孕嘉兴”、“嘉禾道中”、“繁华流年”和“保护传承”五个板块,从嘉兴运河的历史变迁、功能价值等方面,通过实物图片全面系统地展示嘉兴大运河文化遗产。 <b>“运河古今”</b>主要介绍了历代运河的变迁。运河不仅给嘉兴带来舟楫之便、灌溉之利、鱼虾之裕,还促使漕运制度、圩田系统和城镇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嘉兴一跃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粮食基地。这些又反作用于交通运输,有力地推动了运河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b>“水孕嘉兴”</b>主要介绍大运河与嘉兴城及市镇发展的密切关系。南北大运河的正式贯通,打破了嘉兴长期偏安一隅的封闭状态,成为嘉兴及市镇发展的助推器。 <b>“嘉禾道中”</b>主要介绍大运河嘉兴段的水工设施及其物质遗存。为保证运河持续、畅通地运输,历代不断修建和维护运河河道、水工设施、运输储存设施,以至于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散布在“嘉禾道中”,诸如,长安闸、杉青闸、烟雨楼、石门湾、分水墩,以及长虹桥、闻店桥、秀城桥、司马高桥和虹桥等丰富的运河景观,也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 <b>“繁华流年”</b>主要介绍与大运河嘉兴段相关的名人、民俗、文化交流等。悠悠运河水为嘉禾大地提供着流动的生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并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心态,演绎出嘉兴“文化之邦”的美誉。<div><br></div><div><b>“保护传承”</b>主要介绍近年来嘉兴在大运河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保护修缮、宣传展示、公众参与等内容,让历史传承流动,让遗产持续呈现活态。<br></div> 主楼底楼现为<b>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b>。 <div><b>洋关码头</b></div><div><br></div>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英国在清政府允许下,建起了浙江省杭州海关嘉兴分关,俗称“洋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嘉兴市区北门外的东北(今嘉兴市光明小学,光明街与闸前街交叉处),占地1.4 万平方米的嘉兴老海关办公房、货房及员工宿舍等建筑建成,直至1933年11月撤销。西边院外的运河东岸,设条石筑成的码头,河岸上建有验货房、货房。码头对面是运河西岸的杉青闸路,可望见落帆亭。 <b>杉青闸、落帆亭 </b><div><br></div><div><b>杉青闸</b>是古代京杭大运河上控制水流的重要水利设施,相传创建于秦汉间,有“杉青第一闸”之称,由朝廷派官员管理闭启,也是水闸官员住所和迎送官员来往的接待处。《宋史·河渠志》载: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十月,“诏杭之长安、秀之杉青、常之望亭三堰监河使臣”,专门设置江南运河三堰的官吏,负责管理运河事项,同当地官员一起巡视、修固运河河段,保障漕运(当时长安属于杭州府管辖,杉青闸属秀州府管辖,望亭堰属常州府管辖)。南来的船只到此,需落下船帆,进入绕城运河;北往的船只,出了此堰可以上帆,乘风而行,所以在这里建有“落帆亭”。<br></div><div><br></div><div>杉青闸是宋孝宗赵昚(1127-1194年)诞生地,《宋史·孝宗纪》:“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秀州杉青闸之官舍。”宋太祖赵匡胤六世孙赵子偁初为嘉兴县丞,后为处州知县,告老回乡后就居住在杉青闸,他在县丞任上生了儿子伯琮,后被选入宫,成为宋高宗赵构的养子,被领养后离开杉青闸在宫中长大,伯琮就是后来的孝宗皇帝,是赵匡胤嫡七世孙。因此,杉青闸一带也被称作“龙兴之地”。宋元以后,因水流变化,秀水(嘉兴)杉青堰废,仅存杉青闸地名。<br></div><div><b><br></b></div><div><b>落帆亭</b>坐落在紧临运河西侧的原杉青闸路,取船只过闸落帆的实景命名。始建年不详,地方志只记载宋神宗熙宁初年(1068)由吕温卿重建。原为杉青闸旁一座亭子建筑,运河上由苏州进嘉兴的帆船,过闸必落帆,故称"落帆亭"。后以亭为中心建成一处园林,仍以落帆亭命名,由于经运河往来人员众多,此地当时是官吏和过闸客商重要的游憩之所。清光绪《嘉兴府志》有载:"杉青闸,宋尝置吏,有廨宇及落帆亭。"<br></div> 杉青闸与落帆亭是嘉兴运河的代表和象征,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元代画家兼诗人吴镇(嘉善人)曾将嘉兴的景点画成八幅图画,并题写八首《酒泉子》词。杉青堰被列为“嘉禾八景”之一,命名为“杉闸奔湍”,在词中写道:杉闸奔湍,一塘远接吴淞水。两行垂柳绿如云,今古送人行。买妻耻醮藏羞墓,秋茂邮亭递书处。路逢樵子莫呼名,惊起墓中灵。<div><br></div><div>1981年杉青闸遗址(含落帆亭)被公布为嘉兴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 年杉青闸遗址(含落帆亭) 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落帆亭作为大运河一部分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b>官署院落</b> <b>帆影亭</b> <b>太白亭</b> <b>六角亭</b> <b>羞墓碑记<br></b>朱买臣,西汉会稽人(苏州吴县人),自小家境贫困,40岁时仍为一介寒酸书生,无以为生,每天砍柴度日,而他却始终勤奋读书,砍柴时还摇头晃脑大声背诵诗文,乡民嘲笑其又酸腐又无能,其妻崔氏再也无法忍受,逼朱买臣写下休书,改嫁衫青闸吏而去。后经同乡严助推荐入仕,朝中有人提携,加之几十年寒窗苦读知识积淀,终被汉武帝赏识而步步高升,官至中大夫和会稽太守,位列九卿。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前妻崔氏跪于马前,恳求与朱复婚,朱将水泼于地上,说若崔氏能将地上之水收回盆内即可回到朱府重归于好,(成语“覆水难收”典出于此),崔氏见此状羞愧难当,随即投河自尽,死后被葬于杉青闸附近,故称“羞墓”。此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被编成戏曲传唱,版本很多,元代时杂剧《渔樵记》,清代有传奇昆剧《烂柯山》,近代有京剧《马前泼水》、《痴梦》等,至今仍不时上演。<br><br> <b>嘉禾墩</b>为嘉兴得名之始。嘉兴在春秋时名<b>长水</b>,又称<b>槜李</b>。战国时曾被划入楚境,到秦朝时设置由拳县。春秋时期,吴国建立的军事设施叫辟塞,后逐渐形成村落,再发展成市廛。相传“嘉禾墩”就在辟塞附近。三国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 (元《至元嘉禾志》记载),吴帝孙权闻讯大喜,认为这是“瑞祥之兆”,是上天给予吴国的馈赠,于是在次年将年号改为嘉禾元年,改“<b>由拳</b>”为“<b>禾兴</b>”,并开始修筑子城。吴赤乌五年(242),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为避太子名讳,再改“禾兴”为“<b>嘉兴</b>”,嘉兴之名由此而来,“<b>嘉禾</b>”则成为嘉兴的别称。 <b>嘉禾亭</b> <b>落帆亭</b> <b>双魁巷</b><div><br></div><div>位于秀洲北路闸前街,紧靠古运河,西北起光明街,东南至鉏家滩,全长54米,巷内宽2.5米,石板路面,是典型的明清里巷建筑形制。双魁巷建于民国6年(1917年),当时绍兴宋传箕在"洋关街"购置一亩土地建造此巷,隐喻"鸳鸯"和"一花双魁"。据说宋原计划开设青楼,后因故未成,遂作民居。巷端有过街楼,下有砖砌券门,巷内共有楼房26间,分列两侧,门户相对,格局一致,均系砖木结构,门楣上还有浮雕图案等,门面为二门二吊窗,窗棂为花格装饰。布局和造屋别出心裁,走向不是南北或东西,而是按东南、西北斜向布局;房屋选材也不同,北屋用松木建,南屋用杉木造;北屋门梁是方的,南屋门梁则是圆的;北屋立圆柱,南屋立方柱;这些奇特安排据说是暗合八卦阴阳。2010年重修后至今尚未正式对外开放。双魁巷建筑艺术粗犷中带有精细,紧凑中保持整齐,具有明清江南水乡的"一街一河"、"人家尽枕河"、"曲水深巷"的风情特色,是城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旧式民用建筑。1981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又被列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向善桥 香橼桥 <b>芦席汇历史街区</b><div><br></div><div><b>芦席汇</b>是嘉兴最早的商业中心和贸易集散地,因为以前多是买卖芦席的商铺,河边常堆放芦席而得名。这里以芦席汇、秀弄、香缘浜等街巷构成了临水传统民居建筑和垂直河道的鱼骨状街巷肌理,保留着众多传统民居,还有一批京杭大运河的特色文化遗存,如分水墩、端平桥、秀城桥等等。古运河穿过街区,三面环水,临水皆为明清式民居建筑,石板街面,石塝河埠,古色古香。</div><div><br></div><div><b>芦席汇历史文化街区</b>分六个地块打造,地块间功能业态各有不同,整体组成一个体现江南运河文化、重点展现江南城市水乡慢生活的精品主题文化街区。<br></div> <b>端平桥</b>原为大运河南下进入嘉兴市城区的第一座桥粱,始建于宋,单孔石拱桥,桥身窄而陡,1947年垮塌,端平桥横跨古运河,桥北堍东至杉青闸,桥南堍东至光明街洋关、闸前街,西至鱼行街、鉏家滩、芦席汇。阅尽嘉禾景致幽,曾拥壮阔意难收。现桥为方孔水泥平桥,桥长12米,宽4.5米。<div><br></div><div>相传,旧时叫“瑞平桥”,清乾隆皇帝下江南乘船到此,隐隐看到桥上刻着的桥名,随口说了一句:“好一座端平桥!”。乾隆身边的人见皇上误把“瑞”字看作“端”字,又不敢上前纠正,就对嘉兴地方官员说:皇上金口称此桥为端平桥,那就赶快重新刻字改为端平桥。<br></div> <b>鉏家桥</b>建于民国22年(1933年),为单孔水泥桥,全长15.23米,宽3.9米,东西桥墩用石块砌筑,桥梁和桥面为水泥浇筑,设有水泥护栏,桥面中间护栏上立有两根水泥灯柱,造型简洁,风格别致,是嘉兴市区内唯一留存的民国期间桥梁,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述说着古运河的历史过往。清末至民国时期,鉏家桥一带为杭嘉湖水路戏班汇集中心,也是水路戏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见证。 秀洲路上新建鉏家桥 <b>秀城桥</b><div><br></div><div>位于秀州北路和环城北路交叉口西北侧,始建于景泰元年(1450),由新丰竹林庙人沈珉(1366-1456,字公美)捐资建造,因横跨秀水且傍城郭取名,是嘉兴环城河内现今仅存的单孔石拱桥。桥长36.5米,宽3.71米,拱矢高约5.5米,南北各有台阶27级和35级。桥身采用花岗岩,桥帮则用石灰石,间有少量玄武石与凝灰石。桥拱孔圈石纵联砌置,每块条石上均有捐助者题刻。桥顶面栏板刻有花草纹饰,并有铭文"重建秀城桥"阳刻楷书。桥身两边有石栏板,金刚墙两侧分别设置两幅桥对联,一联为"帝道遐昌,兴水利而济涉;皇口巩固,乐民便以成梁",另一联上联已风化,下联为"凭眺一濠,是号秀城之胜概"。明清时期,秀城桥一带是嘉兴的商业中心和陆水码头集散地,沟通北门三汇(芦席汇、缸甏汇、风箱汇)和鱼行街等地的交通要道。1991年10月被公布为嘉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作为大运河一部分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秀城桥南踏跺因为原先缸甏汇河岸狭窄,石阶不能伸展,所以在桥堍石阶起步处筑有小平台,平台台级石沿街平行铺伸相连,形成了小巧的双落水坡。 秀城桥上向东看,为秀洲路与环城北路交叉口的秀州桥。 古桥北堍西侧陈列着一些2014年维修时置换下来的原石构件。 唐朝诗人刘禹锡(772-842)出生于嘉兴子城旁边的洲东湾,从童年、少年到青年,成长到18岁,19岁远赴长安游学。刘禹锡于唐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后升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永贞革新”,不久失败,被贬朗州司马,从此开始长达23年的贬谪生涯。直到花甲之年才又被朝廷起用,担任苏州刺史,在任三年他勤政为民,受到百姓称颂,在任上为嘉兴修建了汉塘河。<br> <b>秋泾桥</b><div><br></div><div>位于闸前街东端,原名迎春桥,跨秋泾河。始建年代不详,据明万历《秀水县志》记载:“秋泾桥,明崇祯十四年(1642年)重修”,现桥顶两侧护栏板上分别镌刻桥额“秋泾桥”及上款“嘉庆十一年”、下款“里人重修”,可见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有再修。长 58.9 米,桥底宽 4.75 米,桥顶宽 4.1 米,弓跨 15.6 米,弓高6米。拱券石分节砌筑,金刚墙错缝顺砌,桥上有石护栏板。桥顶尚存石狮望柱二座,东西侧分别有素面望柱三根和二根。抗战初,中国军队曾据守此桥与日寇激战,桥上留有弹痕。数百年来为市郊塘汇通向市区的要道,是嘉兴市域现存最高的一座单孔石拱桥。1981年10月被列为嘉兴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作为大运河一部分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泾桥造型舒展,气势壮观。清代朱彝尊(1629-1709年)有诗云:“秋泾极望水平堤,历历杉青古闸西,夜半呕哑柔橹拔,亭前灯火落帆齐。”<br></div> 长纤塘 <p class="ql-block"><b>分水墩</b></p><p class="ql-block">位于嘉兴城北古运河上,四面临水,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望端平桥,西南临北丽桥,面积为2850平方米。修建于公元七世纪,为开浚城河堆土而成,当运河西来之水进入狭窄的运河闸河前,其中一部分通过分水墩南的长纤塘东流,运河水过闸时大体保持平稳缓和状态,保证过往船只的安全。作为嘉兴古运河上的一种水利设施,发挥着调节运河水位和水速、确保航运安全的重要作用。</p> 京杭运河经过分水墩后分流两路:由北而西为主流,向西经北丽桥成为环城河的北段与西段;由北而东经秀城桥转南的称为秀水、濠河,成为环城河东段,绕城经西南湖后与主流汇合。 <b>上墩桥</b>为连接分水墩与芦席汇之间唯一桥梁,桥上楹联:“东接鉏河汇三店,西靠芦席引两水。”描述了分水墩的分流作用。 分水墩南侧 分水墩北侧 <b>分水亭</b> <b>水天庵</b>始建于唐,清同治年间重修,2002年重新修葺。古运河为历代漕粮运输的重要航道,古代水运常遇风浪之险,在运河边建寺设庙,大多为船工祈福、保佑行船的平安。<br> <b>集贤桥</b>连接芦席汇和鉏家滩 <b>鉏家滩码头</b> <b>北丽桥</b>坐落在建国路与环城北路口,呈南北向跨越京杭大运河即北环城河上。北丽桥始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年),据说来此经商的高丽人曾资助建桥,故桥名有个“丽”字,初时为石拱桥,历代重建,抗战时期改为车行拱桥,1963年改建为梁板桥,1983年建成廊桥,中间为汽车道,两边长廊为人行道,桥的南北桥头均建有仿古亭及城墙式护栏。 北丽桥下流淌古运河,桥东相守望吴门,桥西连接中基路和坛弄,进入月河历史街区。 站在北丽桥上,朝东北,可望见分水墩、芦席汇以及绿树掩映的望吴楼、望吴门 <b>望吴门</b>旧时是嘉兴北门,原名“望京”“望云”,后改称“望吴”,西贴北丽桥,1928年因市政建设城墙被拆,北门城门也不复存在。2000年园林部门以这座钢质城雕组成的抽象构件作为新式望吴门。<div><br></div><div>传说当年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设美人计和离间计两计并施,派范蠡送西施和郑女去吴国,离间吴国君臣,瓦解吴王斗志。西施离别越国时,百姓们自发在此送行。当范蠡从吴国返回时仍见不少百姓朝北远望,期盼西施早日归来,范蠡深受感动,将北门改名望吴门。北城门改称“望吴门”,城楼也跟着改为“望吴楼”。<br></div> <b>望吴楼</b> <b>月湖历史街区</b><div><b><br></b></div><div>嘉兴城北的月河是运河的一条支流,“其水弯曲抱城如月”,故名月河。京杭大运河沿月河南侧一穿而过。月河历史街区占地9万平方米,整个街区以“三河三街”为基本格局,“京杭大运河”、“外月河”、“里月河”三河基本平行,又在北丽桥附近相汇,其空间布局极具特色;“中基路”、“坛弄”、“秀水兜街”三街由于紧邻运河和府城,而成为繁华的商贸地带。月湖历史街区凸显了浓郁的江南水乡情,民居狭弄,河港石桥,迂回曲折,纵横交错,是嘉兴城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反映江南水乡城市居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div><div><br></div><div>中基路汇聚了江西会馆、大昌当铺、嘉禾水驿、高公升酱园、财神堂、粽子博物馆等场馆老字号;坛弄则散落着众多酒吧、茶馆、咖啡屋及各种文化元素的店铺,成为休闲风情街区;秀水兜打造民居客栈、餐饮区,让游客在此享受浙北美食,以及枕水而眠的江南夜生活。<br></div> 踏月桥 中基路 <b>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b><div>原江西会馆,改造成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粽子历史和粽子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顺着嘉兴粽子起源、传承等脉络,用实物、图片、雕塑等,还原古街历史上张家弄合记、庆记、荣记等粽子店情景,勾画出嘉兴著名品牌粽子的变迁,再现嘉兴粽子的前世今生,感受粽子文化的魅力。<b><br></b></div> <b>荷月桥</b>是月河街区最大的三孔石拱桥,横跨京杭运河(环城河),连接桥南荷花堤与桥北月河街区。宋嘉佑年间,知州令狐挺在此地开辟池塘,广植荷花,人们叫做荷花堤。2000年建桥时为了体现老街桥韵相得益彰,在荷花堤、月河街中各取一字,取名荷月桥。 小猪廊下 张家桥 花鸟坊 杨家桥 月河北廊下 嘉兴血防史料馆 便民桥,石板梁桥,是旧时连接中基路与坛弄区域的主要通道,现桥于2006年在原桥基础上修复。 太平桥 外月河桥位于月河街区坛弄西端,石板三孔梁桥,连接月河埭及朝东埭,是月河街区内为数不多的老桥之一。 福赖斯桥 吉利桥 同心桥 永安桥 渚兴桥 <b>月芦文杉</b>串联起了<b>月河历史街区</b>、<b>芦席汇历史街区</b>、<b>杉青闸</b>与<b>文生修道院</b>四大文化地标的旖旎风光,巧妙地将散落的历史碎片串珠成链,让古老的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b>西驿亭</b><div><br><div>位于市区斜西街与环城西路口运河畔环城绿化带,1998年在环河绿化工程施工拆除西丽桥东侧建筑墙体时发现《嘉兴路重建水驿记》,1999年就地新建西驿亭,碑石立于亭中。</div><div><br></div><div>据《嘉兴市志》记载,嘉兴地处要冲,“南通八闽,北连三吴,旁及江右”,驿站建立较早。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于嘉兴城西门建安运站,至宋发展为嘉驿站。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嘉兴路水驿站。明初称西驿站,后屡毁屡建,宣德年间重修,万历七年(1579)扩建起厅堂廨舍。清康熙十一年(1671)重建西水站,成为排班鸣炮、迎送过往官员之地。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师晖亭,以迎候乘驿命官员和外国使臣。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西水驿设施之完善,传递、招待功能之齐全,反映出嘉兴城当时的繁华景象。直到清末民初因陆运及邮电业的兴起而逐渐消亡。</div></div><div><br></div><div>月河历史街区还有一座重建的“嘉禾水驿”,古代外国使臣路过嘉兴,作为外交官也会在运河驿站逗留歇宿。<br></div> 西水驿碑2010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嘉兴路重建水驿记》碑高2.14米,宽1.06米,厚0.27米,碑文共21行,每行37字,共770字。碑的边饰为双龙,顶部为云彩。《嘉兴路重建水驿记》记载了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重修西水驿的情况,为西水驿故址提供了有力佐证。 中山桥 吉杨桥 西丽桥 <b>通越阁</b><div><br></div><div>位于古城西门,古称“通越门”,意为出此门向西就是越国之地。通越门前运河三股水道汇合于此,运河由杭州塘西来,在此折向穿城而过,北去苏州,而东来之海盐塘水,经过绕城河也在此汇合。古时此地有“湖天海月阁”,往来船只以此阁为进入嘉兴西门的标志。</div> 通越阁在范蠡湖公园内西南侧,为三层四方形仿古阁楼,阁上有“湖天海月”匾额,可看作吴根越角的地标性建筑。 通越阁前面向右是三塔塘,也称杭州塘,为古运河嘉兴老城区段,在此向西到杭州。 <b>“状元及第”牌坊</b><div><br></div><div>位于三塔路东首,与通越阁隔河相望,遥相呼应。2006年重建,四柱三间,高72米,宽22米,用金山石构造而成。此处曾有过一座汪氏家族旧宅叫“铁舟园”,汪氏一门书香传世,汪如洋于乾隆四十五年连中会元和状元,时年26岁;汪如洋祖父汪上堉曾任职云南大理府知府,是《再生缘》女作家陈端生的外祖父;其父汪孟鋗,乾隆三十一年进士,秀水派重要诗人;其兄汪如藻,乾隆四十年进士,曾任山东粮道、翰林院编修;其弟汪如渊,嘉庆四年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汪如洋的外祖父金德瑛于乾隆七年35岁时亦中两元,官至礼部侍郎,时隔三十八年,祖甥两人同中“二元”,被誉为“一朝天子祖孙状元”(均在乾隆时期)。这在科举史上绝无仅有,传为佳话,当地乡绅为表彰汪氏,专门建立这座牌坊。</div> 吉运桥 <b>岳王祠</b>位于嘉兴市三塔路运河塘,系岳飞后裔为供奉岳飞祖父母、岳飞夫妇及子女、部将等及岳珂等家族成员所建的家祠。<br>该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岳飞十八世孙岳元声扩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岳飞二十三世孙岳鉴重建,后历经太平天国战乱损毁,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后规模缩减,至解放初已坍废。因原址已建吉水小学,迁移至东侧百余米处,2011年建成复原建筑群,现与三塔、血印寺共同组成运河沿线人文景观线。 南宋孝宗皇帝为岳飞平反后,其孙岳珂任嘉兴军府奉议郎兼劝农事,岳氏逐渐成为嘉兴望族。岳飞第十八世孙岳元声、岳骏声、岳和声一门出了三位进士,岳元声于明万历年间将城南金坨坊岳珂旧居内的家祠,移建到三塔塘,扩建为“精忠祠”。 <b>血印寺</b><div><br></div><div>位于嘉兴市三塔路547号,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越秀桥东侧,现存主体建筑为民国时期所建,门前保留有明代正德年间司宪牌坊,其花岗岩西柱上的红褐色天然花纹因形似僧人身影而被称作"血印柱"。该寺因清代传说中僧人舍身救民的事迹得名。现存建筑群占地面积1110平方米,包含大雄宝殿及厢房等附属设施,是嘉兴运河沿岸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 。<br></div> 原寺建成年代不详,明代就已存在。血印僧事迹最早在清康熙《秀州县志》有记载,清顺治二年,清兵攻打嘉兴,嘉兴3万余义军奋力抵抗,20天后城池失守,清军进城疯狂镇压。这便是嘉兴历史上的“乙酉之役”。<div><br><div>康熙年间《嘉兴府志·艺文》又详述:清兵进城后,强掳十多名妇女囚于附近岳王庙内欲加施暴,庙内僧人乘夜色放了妇女,清兵获知后抓捕为首僧人,绑于石柱活活烧死,鲜血沁入石柱留下僧人血印,这位没有留下法号的僧人被称为“血印僧”或“血印和尚”,是大慈大悲的化身。<br></div></div> <b>司宪牌坊</b>: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乡进士张徽始建,原立于城内碧漪坊,后迁至现址。 <b>血印柱</b>:牌坊西侧立柱为花岗岩材质,表面呈现天然红褐色纹理,晴天色赤如血,阴雨时显黑褐,形似僧人坐像。<br><br>血印柱成因解释:<br><b>民间传说</b>: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掳掠妇女囚于寺内,僧人破锁救民后被缚柱上遭火刑箭射,血迹渗入石柱形成影像 。<br><b>科学考证</b>:经地质专家鉴定,红褐色纹理为花岗岩中铁锰矿物氧化形成的天然花纹。 1981年10月血印寺被列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b>大雄宝殿</b>:民国时期建造,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 越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