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地暑行,票忆山河(五)——《蜀博寻古韵,暑行悟文明》

旅券育心

前    言 <p class="ql-block">  《七地暑行,票忆山河》这组游记,记录的是2025年盛夏一场横跨西南与西北的环线旅程。从广西桂林启程,我途径红色遵义,欣赏着四川的烟火、甘肃的苍茫、青海的澄澈,而后取道重庆、湖北、湖南,满载风尘与记忆回到桂林。期间,每到一地,每进一景,首要任务便是询问是否有门票。高兴的是,这一行收获了很多精美的门票,有的还有惊喜,遗憾的是还是有一些景点已经没有纸质门票。回家整理中,看着这一张张门票,串联起的不仅是地理的轨迹,更是山河烙印于心的温度与故事。</p> 第五站:四川博物院 <p class="ql-block">  早就听闻“一部巴蜀史,半部中国史”,而四川博物院正是解锁这片土地千年故事的钥匙。作为我踏入成都后的第一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四川博物院。在我心里,要想读懂一座城市,必先聆听它的历史。尤其是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走进这里,不仅可以避开暑热寻一处文化清凉,更想亲眼看看课本里的古蜀文明、画史上的传世佳作,让那些只存在于文字中的巴蜀记忆,变成能触摸、能感知的真实遇见。</p> <p class="ql-block">  四川博物院坐落于成都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超35万件,涵盖青铜器、陶瓷器、书画、藏传佛教文物等多个类别,系统性展现了巴蜀大地从远古到近现代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精髓。</p> <p class="ql-block">  这里珍藏着三星堆神秘的青铜人像、精美的蜀锦织机、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汉代说唱俑,生动展现了从古蜀文明到近现代四川的恢弘历史画卷。四川博物院不仅是展示巴蜀文化瑰宝的核心殿堂,更是连接古今、让公众深入了解四川独特地域文明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一进入古代四川展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巴蜀千年的时光门。隔着展柜玻璃,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仍透着神秘的威严,那夸张的眼型与高耸的额饰,让人忍不住想象三千年前古蜀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想象;金沙遗址的金箔太阳神鸟静静陈列,薄如蝉翼的金片上,四只神鸟绕日而飞的纹路清晰如初,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上面,竟似有微光流转,仿佛能听见远古祭祀时的鼓点与吟唱。</p> <p class="ql-block">  从战国的错金银铜壶到汉代的陶说唱俑,展品里藏着巴蜀大地的烟火气——铜壶上繁复的纹饰,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雕琢;说唱俑咧嘴大笑的模样,又把千年前的市井欢腾定格成永恒。最动人的是展厅里的汉代画像砖,农耕、纺织、宴饮的场景跃然砖上,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让我真切感受到,无论跨越多少岁月,人们对安稳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  若说古代展馆是对巴蜀历史的庄重回望,那吉祥图案临展便是一场充满烟火气的文化对话。展区里,从明清的刺绣荷包到民国的瓷盘,处处都是藏在细节里的美好祝愿:蝙蝠与铜钱组成的“福在眼前”,寓意岁岁平安的“岁寒三友”,还有绣在孩童肚兜上的“五毒图”——原来古人的祝福从不是空洞的文字,而是把对健康、顺遂、喜乐的期盼,一针一线、一笔一画绣进日常器物里。</p> <p class="ql-block">  这些吉祥图案不只是装饰,更是一代代人传递下来的生活智慧——在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把对未来的期许装进生活,让每一件器物都有了温度与念想。</p> <p class="ql-block">  走出川博时,阳光正好落在馆前的银杏树上。古代展馆让我看见巴蜀大地的厚重与璀璨,吉祥图案临展则让我读懂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与坚韧。这里不仅有古蜀的神秘、艺术的璀璨,更触摸到了巴蜀文化里“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无论是千年之前的青铜礼器,还是百年前的织锦刺绣,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我们始终在时光里,把对美好的向往,变成能触摸、能感知的模样。同时也让我明白:历史从不是遥远的过往,而是能与当下对话的鲜活记忆,而四川博物院,正是这场对话最好的媒介。</p> 门票欣赏 <p class="ql-block">  很遗憾,四川博物院免费参观,也没有门票和纪念票。我从网上收集一些川博旧门票,川博门票设计非常精美,内容丰富,观赏性和知识性很强,还有异性券。仅供大家欣赏。</p> 下一站:宽窄巷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