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法语区洛桑的第二天清晨,我们再次走进火车站,搭乘七点四十八分开往采尔马特的列车。站台广播响起法语报站声,女儿忽然笑出声来——原来法语表达“7点48分”,竟用“七点加二乘二十再加八”这样的算术式说法。那熟悉的语法让她瞬间穿越回了在美国高中选修法语课的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列车行驶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在菲斯普换乘,再过一个半小时才抵达采尔马特。前往采尔马特,就是为了亲眼目睹马特洪峰——这已在《南北双峰记》中有所记述。值得补充的是,采尔马特是一片远离汽车污染的山间净土。自1961年起,这里便禁止燃油机动车通行,只允许电瓶车和火车接驳,旨在保护冰川,减缓因废气排放导致的消融速度。在那个年代就具备如此环保意识,实属不易。正因如此,这里至今仍保留着245公里的滑雪道与冰川徒步路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列车一路南行,窗外的牧场渐渐被葡萄梯田取代。虽不及牧场那般养眼,景致的变换却让我得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瑞士火车之旅的独特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瑞士与美国的交通体系,堪称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在美国开过数千公里车的我,眼中尽是滚滚车流,对“车轮上的国家”深有体会。而瑞士,又何尝不是另一个“车轮上的国家”?只不过这里的车轮是铁铸的。这个面积仅四万一千平方公里、不及浙江一半的国度,竟拥有总长5360公里的铁路网,铁路密度高达每千平方公里130公里——这个数字,堪称“逆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么经济发达的浙江呢?据2023年5月24日澎湃新闻报道,浙江铁路总里程为3801公里。当我向AI询问后续数据时,它坦言无法提供官方统计,仅能给出《浙江省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目标:到2025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00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即便按此目标计算,以浙江10.5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铁路密度每千平方公里仅约47公里,不到瑞士的三分之一。而生活在浙江的我们却已经觉得十分便利,由此可见瑞士的铁路便捷程度是何等的惊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种便捷不仅体现在火车几乎能抵达任何角落,更在于其极高的准点率——毕竟,这里是钟表王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外,乘客还享有随性上下车的自由。除了允许携带枪械刀具等特殊规定外,旅客还可免费携带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工具;即便是时速高达三百公里的列车,也专门设有一节“儿童乐园”车厢,供孩子们嬉戏玩耍;而且猫狗也可随主人上下;甚至吸毒者也无人干涉——一次下车时,我就见到一个胖乎乎的年轻人以“葛优躺”的姿势瘫在门口台阶上,神情迷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过查票倒是相当频繁,几乎每次乘车都有工作人员验票。但他们通常只抽查我们及周围几位乘客,似乎对我们这样肤色的外国旅客格外留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瑞士乘火车,转车是常有的事,这并非全是为了改变行驶方向,有时竟是因为前方铁轨与当前列车的轨距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战国时期“车不同轨”的局面,瑞士因历史上未曾出现类似“秦始皇”那样统一全国轨距的人物或事件,导致不同区域、不同运营商的铁轨轨距标准各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可变轨距列车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因轨距差异带来的换乘点正逐步被消除,未来的出行将更加顺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瑞士铁路的诸多创新中,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其特有的三轨设计——在两条常规铁轨中间,额外增设了一条齿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设计的诞生,源于瑞士多山的复杂地形。面对陡峭的山坡,普通铁路因牵引力不足,最大坡度通常不超过5%,难以通行。而瑞士人凭借着独特的智慧,创造性地在轨道中间加入齿轨,通过列车底部的齿轮与齿轨的精密啮合,牢牢“咬住”轨道,从而获得强大的牵引力,轻松征服10%至48%的极端坡度,让火车在崇山峻岭间穿梭自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项伟大的技术始于1871年的瑞吉山铁路,我曾在伯尔尼的科技博物馆中见过相关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趣的是,1871年的欧洲正值动荡之际,法国爆发了无产阶级大革命,社会局势风起云涌;而瑞士却远离纷争,潜心钻研技术改造与发明创造。除了齿轨铁路技术外,电话机、照相机、打字机,甚至现代抽水马桶等影响后世的发明,都与齿轨铁路诞生于同一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种在动荡中坚守创新的定力,或许正是瑞士能在科技与工业领域长久领先的原因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齿轨技术并非一成不变。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其材料与工艺不断革新,齿轮与齿轨的啮合愈发平滑精准,列车运行也愈发稳定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最初的试验性线路到如今覆盖全国的完善网络,齿轨技术与其他铁路创新共同构筑起了这座世界第一的瑞士铁路网,也成为了瑞士人智慧与工匠精神的生动见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