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59430367</p><p class="ql-block">昵称:健 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案头的《可爱的中国》已陪我走过五个春秋,书脊处磨出的毛边,是无数次指尖摩挲的印记。每当翻到那页泛黄的扉页,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字迹仿佛仍带着墨香与温度,穿过八十余年的时光,将一颗炽热的赤子心,稳稳递到我掌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初次与它相遇,是在高中的历史课堂。老师捧着课本念到“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时,声音忽然哽咽。我望着窗外掠过的白鸽,第一次意识到,如今习以为常的晴空,是有人曾在暗夜里用生命点亮的。课后我立刻去书店寻来这本书,翻开第一页便被震撼——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一个囚徒对祖国最朴素的告白。方志敏在狭小的牢房里,借着铁窗透进的微光,一笔一画描摹着中国的模样:他写长江黄河的奔腾,写江南稻田的金黄,写深山里未被发现的矿藏,字里行间满是“母亲,我要救你”的急切。那时的我尚未完全读懂这份深情,却记住了他笔下“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的信念,像一粒种子,悄悄落在心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真正读懂这本书,是在大学的一次社会实践中。那年暑假,我随支教团队去了方志敏的故乡江西弋阳。站在漆工镇的老街口,青石板路蜿蜒向前,路边的老樟树浓荫如盖,与书中描写的“秀丽的江南”渐渐重叠。当地老人给我们讲起方志敏的故事:他曾穿着打补丁的长衫,走遍弋阳的山山水水,为百姓谋生计;被捕时,敌人在他身上只搜出一支钢笔和一块怀表,却搜不出半点私产。那天傍晚,我坐在方志敏故居的小院里,再次翻开《可爱的中国》,读到“我真诚的爱我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时,眼泪突然落下。原来他笔下的“可爱”,从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对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命的牵挂;他憧憬的“光明”,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同胞铺就的前行之路。那一刻,书中的文字不再是历史的记录,而是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在狱中牵挂的祖国,如今正以他期盼的模样,蓬勃生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我成了一名基层工作者,这本书更成了我前行的力量。有次负责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意见分歧大,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深夜加班时,我又翻开《可爱的中国》,看到方志敏在狱中仍不忘“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而奋斗,忽然羞愧不已。比起他在绝境中坚守的信念,我面对的困难何其渺小。第二天,我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倾听每一位老人的诉求,像方志敏那样,把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当改造后的小区亮起新路灯,老人牵着孩子在花园里散步时,我仿佛看到方志敏笔下的“活跃跃的创造”,正在我眼前生动上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再读《可爱的中国》,我不再只是感动,更多了一份传承的责任。这本书于我,早已不是一本普通的红色经典,而是一位精神向导——它让我明白,爱国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是对这片土地最真诚的守护。方志敏没能亲眼看到他期盼的“光明中国”,但我们正沿着他的足迹,把他的梦想变成现实。每当我翻开这册纸页,都能感受到那颗赤子心仍在跳动,提醒着我:要像他那样,爱祖国、爱人民,让青春在为祖国的奉献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