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写作是把心里的话“拆成文字”,有人说,写作是给时光“盖一座纪念馆”。从古人在龟甲上刻下甲骨文,到今人在屏幕上敲出朋友圈,文字始终在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与思考。可当我们拿起笔、点开文档时,或许都该停下片刻——写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自我排遣,还是为了连接他人?是为了记录当下,还是为了传递力量?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真诚的书写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笔尖在纸上晕开第一行墨迹,当指尖在键盘上敲出第一个字符,许多人会问:写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有人将其视为排遣情绪的私域,有人把它当作博取关注的工具,但在我看来,写作的本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心怀敬畏的传递,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坚守——它藏在爱好的温度里,落在读者的目光中,浸在正能量的底色里,最终成为感恩与陪伴的长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作首先是一场与自我的温柔邂逅,是爱好赋予生活的诗意注脚。不同于工作的功利性、任务的强制性,作为爱好的写作,是灵魂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就像有人爱养花,在浇灌中感受生命的生长;有人爱登山,在攀登中触摸天空的高度,写作者则在文字的排布里,梳理内心的褶皱,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动。或许是清晨窗边掠过的一只飞鸟,或许是深夜街头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这些细碎的美好被文字定格,便成了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印记。这种写作无关他人评价,只为让稍纵即逝的思绪有处安放,让平凡日子里的微光得以留存——它是写给自己的情书,是岁月馈赠的纪念册,也是支撑我们在琐碎生活中保持浪漫的精神支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写作从不止于“自说自话”,当文字脱离私人日记的范畴,便天然肩负起“与读者对话”的使命。有句话说得好:“写作不是给自己看,要让读者看,首先要过自己爱看这一关,读者才有喜欢看的可能。”这背后藏着写作的核心逻辑:真诚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如果一篇文章连作者自己都觉得枯燥乏味、敷衍了事,又怎能期待它打动他人?就像厨师烹饪,若自己都不愿尝一口,便无法做出真正的美味;写作者动笔前,先问自己“这篇文字是否能让我心动”,才能在遣词造句中注入真情实感。那些能穿越时光的经典作品,无论是鲁迅笔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呐喊,还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的温情,本质上都是作者先与自我达成共鸣,再将这份共鸣传递给无数读者。读者在文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相似的情绪,便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心灵相遇——这便是写作的魔力,让陌生人在文字中成为“灵魂知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重要的是,写作不应是个人意志的单向输出,而应是对“值得敬仰者”的深情礼赞。有人误以为写作是宣扬自己的舞台,把文字当作炫耀学识、标榜自我的工具,却忘了真正有力量的文字,永远在为他人发声。古有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史记》中为刺客、侠客、平民立传,让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身影重获光芒;今有无数写作者深入基层,记录脱贫攻坚中驻村书记的日夜、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坚守、科研岗位上科学家的执着——这些文字没有一句提及“我”的成就,却因聚焦“他们”的奉献而更具分量。写作的意义,正在于将那些“可歌可泣、值得我们学习敬仰的人们”从幕后推到台前,让他们的精神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当我们写下他们的故事,便是在为时代留存精神坐标,让后来者能循着这些文字,找到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份“传承”的底色,必然是正能量的传递。写作如同一支画笔,既可以描绘人间烟火的温暖,也能渲染消极悲观的阴霾;而真正有责任感的写作者,会选择用文字播撒阳光。我们写疫情中邻里互助的善意,是为了让“守望相助”的信念扎根人心;我们写乡村振兴中年轻人的坚守,是为了让“奋斗有光”的理念激励更多人;我们批判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并非为了放大负面情绪,而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让世界变得更好。负能量的文字或许能博取一时关注,却会像尘埃一样蒙蔽人们的眼睛;而正能量的文字,如同寒冬里的炭火、黑夜中的星光,能给人以温暖与希望——这便是写作的社会责任,用笔墨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让更多人相信生活的美好、未来的可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传递温暖与力量的过程中,写作也成了感恩的最佳载体。我们感恩国家,便写下祖国山河的壮丽、科技发展的辉煌,让“此生无悔入华夏”的自豪在文字中流淌;我们感恩社会,便记录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温暖人心的小故事,让“人间有情”的感动在字里行间传递;我们感恩家人与朋友,便写下与他们相处的点滴、他们给予的支持,让那些羞于出口的“感谢”,在文字中变得真挚而绵长。相比于口头的表达,文字更具留存性——多年后再读起那些感恩的文字,依然能想起当时的心动与温暖,也能让被感恩的人感受到这份心意的重量。写作让感恩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情绪,而是能被长久珍藏的礼物,让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联结更加牢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写作从来不是一场“一蹴而就”的旅程,而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坚守。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我的文字没有多少人看,还有坚持的意义吗?”其实,写作的价值从不只在于“被看见”的数量,更在于“坚持写”的过程——在日复一日的书写中,我们的思维变得更清晰,情感变得更细腻,对世界的认知也变得更深刻。而“有人看”,则是这份坚守带来的额外惊喜:可能是一位陌生人的点赞,说你的文字让他重拾信心;可能是一位老友的留言,说你的文章让他想起共同的回忆;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你的文字而有所收获,这份坚持便有了意义。“只要有人看就是最大的安慰”,这份简单的期待,恰恰是写作者最纯粹的初心——不为名利,不为虚荣,只为用笔墨记录生活、传递真情,在文字的世界里,与自己、与读者、与这个世界温柔相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底,写作的目的从不是一道单选题。它始于爱好的纯粹,忠于对读者的真诚,落脚于为他人立传、为时代传递正能量;它既是感恩的载体,也是一生的坚守。不必纠结于文字是否足够华丽,也不必焦虑于是否有太多人看见,只要每一次书写都源于真心,每一个字符都带着温度,这份笔墨便有了意义——于己,是心灵的栖息地;于人,是温暖的光;于时代,是珍贵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b>注:以上图片均为网络下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