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教心,分享共成长——小学教师读书分享会

马寨中心校:先锋路小学

<p class="ql-block">  书页翻动的沙沙声,是教育者最动听的成长旋律;思想碰撞的火花,是校园里最温暖的冬日风景。10月15日下午,一场以“书香润教心,分享共成长”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如期举行。五位老师带着精心准备的书籍,将阅读中的感悟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充满智慧与温度的精神盛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触动心灵的阅读瞬间吧!</p> <p class="ql-block">  吕海芳老师分享的《月亮与六便士》,打破了大家对这本经典小说的传统认知。在她眼中,斯特里克兰对艺术理想的执着,不仅是个人追求,更映射着教育中“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之道。“孩子们的‘六便士’是课本上的知识、作业本上的字迹,是我们每天都要关注的成长细节;而他们的‘月亮’,是课间追着蝴蝶跑的好奇,是画纸上奇形怪状的创作,是课堂上突然冒出的‘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吕老师结合自己教低年级的经历,说起班里一个爱“走神”的孩子:“他总在数学课上盯着窗外的云朵发呆,我没有批评他,而是问他‘你看到的云朵像什么呀?’后来他把云朵画成了会飞的城堡,还编了一个小故事。那一刻我明白,教育不是把孩子框进‘标准答案’,而是要小心翼翼地守护好他们心中的那片星空。”她的分享让在场老师纷纷点头,原来经典文学里,藏着这么多教育的温柔启示。</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吕老师的分享是“理想的诗意”,那张逸琼老师带来的《做最好的老师》便是“实践的温暖”。这本书是教育家李镇西的经典之作,字里行间满是“以生为本”的教育情怀。张老师捧着书,说起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爱,爱是教育的灵魂。’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在每一节课堂、每一次谈话里。”</p><p class="ql-block"> 她分享了一个暖心小故事:班里有个转学来的孩子很内向,从不主动说话。张老师每天都会找一个小理由和他交流——“你的橡皮图案真可爱”“今天的早餐好吃吗”,还特意安排他当“图书管理员”。慢慢的,孩子不仅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还在班会课上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最好的老师’从来不是完美的,而是愿意花时间走进孩子心里的。”张老师的话朴实却有力,道出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裴娱莹老师分享的《心理控制术》,是一场关于“内心成长”的实用指南。“作为老师,我们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的情绪,还要处理自己的工作压力,这本书就像一本‘情绪说明书’,教会我们如何理性看待挫折,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裴老师提炼了书中的核心方法,比如“积极自我暗示法”“挫折转化法”,并结合教学场景给出了具体建议。</p> <p class="ql-block">  孙亚茹老师带来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用一个生动的比喻点亮了整场分享会。这本书以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为核心,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脚’,有的脚喜欢奔跑,有的脚喜欢漫步,教育这双‘鞋’,不能是统一尺码的‘标准款’,而要‘量脚定制’。”</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在教学中尝试的“分层作业”让大家眼前一亮:“同样是写作文,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写一篇完整的故事,中等水平的孩子可以写片段,基础弱的孩子先画思维导图。这样一来,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挑战自己,没有了‘完不成作业’的焦虑,反而更爱学习了。”她的分享让老师们深刻反思:教育的成功,不是让所有孩子变成“一样优秀”,而是让每个孩子“优秀得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陈敬雅老师分享的《追风筝的人》,以其深刻的情感内核触动了在场每一位老师。这本书中关于救赎、友谊与勇气的故事,在陈老师眼中,同样蕴含着教育的深意——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要用善意与包容,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书中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想到我们对孩子的付出,不也该带着这样纯粹而坚定的心意吗?”</p> <p class="ql-block">  分享会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但阅读的脚步从未停止。从《月亮与六便士》的理想之光,到《做最好的老师》的仁爱之心;从《心理控制术》的智慧之法,到《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因材施教,四本书就像四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教育的多元维度。</p><p class="ql-block"> 教育之路漫漫,唯有书香作伴,方能行稳致远。让我们继续在书籍中汲取力量,把阅读的感悟转化为育人的实践,用爱心、耐心和智慧,陪伴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期待下一次的书香之约,我们再聚首,共分享,同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