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风染千林黄,露凝万果香,在这满载希望与收获的时节,为助力一线教师精准把握语文新教材理念、创新教学方法,10月15日下午卫辉市第一完全小学迎来了二年级语文集体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 精研“教”法,让汉字教学科学高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兰海洋老师认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的层面,力求方法多样,科学高效。首先联系比较教学法。对于形近字、音近字,通过联系与比较,学生能清晰分辨,减少错别字。其次采用更换偏旁部首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偏旁的表意功能,这样,学生学会一个,就能带出一串,形成识字网络。再次结合图文,对于象形字、指示字,如“山、水、火、刃”,我们通过展示甲骨文、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的演变与魅力,记忆深刻。最后还可以给汉字编个小故事,让冰冷的笔画活起来。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复杂的字形变得容易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 优化学法,让学生乐学善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跃嘉老师在“学”的层面,阐述了核心是激发兴趣,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识字。首先要培养兴趣让学生乐意学。利用猜字谜、编顺口溜,将枯燥的识记变为有趣的智力游戏,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可以创设情境——玩中学:在课堂上,可以设计“送字宝宝回家”、“孪生宝宝聚会(找形近字)”、“邮差送信(分发字卡组词)”等游戏。让学生在玩字卡、做游戏的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与汉字交上朋友。 还可以联系生活,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商店招牌,阅读广告宣传单。让汉字无处不在,实现生活化识字。最后,还可以采取竞赛激励和指导阅读的方式,在语境中复现生字。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15-20分钟课外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 强化“用”场,让字词知识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在“用”的层面,孟凡芳老师搭建多种平台,让学生实现从“认得出”到“用得好”的飞跃。阐述了让学生在组词造句的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练习,在写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调动字词储备,是最高层次的巩固和运用。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汉字文化,讲解某个字的造字起源和演变,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意蕴美,从而在书写和运用时多一份敬畏与用心。最后通过设计“选词填空”、“词语搭配”、“找反义词”等专项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词义,精准用词,提升语用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 关注“等”差,让每个孩子都能进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的识字量必然存在差距。卢周老师认为学字写字要“缩短差距,一个都不能少”。可以采取定时听写,及时纠错,坚持每课一听写,每单元一梳理。对听写中的错误,要求学生当天在“错字本”上订正,并分析错误原因加以改正。其次要进行错题追踪,巩固薄弱。建立学生个人的“错字档案”,教师定期翻阅,对高频错字进行集中再讲解、再练习,实现精准帮扶。在课堂上要进行任务分层,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大量阅读,挑战成语、谚语;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降低要求,优先掌握每课的核心生字,确保他们“跳一跳,够得着”,保持学习的信心。最后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本、班级微信群等渠道,与家长保持沟通,指导家长在家如何营造识字环境,如何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如何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巩固字词,形成教育合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字词教学是一场需要耐心、智慧和爱的“马拉松”。它没有一劳永逸的妙招,唯有我们持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扎实地实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教研活动环节丰富、干货满满,为老师们搭建了“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未来,卫辉市第一完全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将继续深耕教学,以新教材为抓手,结合我校学生学情,将教研中学到的策略融入备课、授课、作业设计等全环节,优化课堂模式,增加学生探究与互动,助力每一位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综合素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徐跃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审:李忠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审:张合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审:李金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