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里耶古城遗址

旅乐摄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1日午餐后,我们从惹巴拉景区启程,驱车前往千年古镇里耶。原计划探访里耶秦简博物馆,却因馆内正进行重新装修布展而遗憾闭馆。虽未能得见秦简真容,但命运似乎另有安排——我们得以深入里耶古城遗址,亲临历史现场,在断壁残垣与古井幽光中触摸秦时风霜,终将遗憾化为惊喜,收获一段穿越时空的深刻记忆。</p> <p class="ql-block">里耶秦简,这一沉睡地下两千余年的文明瑰宝,于2002年6月自里耶古城遗址1号井重见天日,共出土三万七千四百余枚;2005年12月,北护城壕11号坑又出土51枚简牍,累计文字逾二十万。每片简长23厘米,宽1.5至5.0厘米,材质取自水松、油杉、杉木等竹木良材。其纪年自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至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内容为洞庭郡迁陵县的官署档案,涵盖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法律、文化、邮传与地理诸方面。文书形式多样,包括书传、律令、録课、簿籍、符券、检楬、历谱,乃至九九术、药方、里程书与习字简,堪称秦代基层治理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里耶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这一承载秦代文明密码的遗址进入国家最高层级的保护序列,也为后续考古研究与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古城遗址中矗立的仿秦简雕塑,如巨册展开于天地之间,无声诉说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里耶秦简被誉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意义远不止于文物本身——它填补了秦朝史料的巨大空白,彻底改写了学界对秦代历史的认知格局,素有“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之誉。这些简牍出土于2002年湖南龙山里耶古城1号井,总数近38000枚,记录了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长达十余年的政务实录,涵盖人口、土地、赋税、邮驿等十大类事务。其历史价值体现在:其一,弥补正史之缺——此前关于秦朝的正史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以日志式连续记录,呈现了唯一完整的秦代县级政府档案,再现了基层治理的真实图景;其二,修正行政区划认知——简文中频繁出现“洞庭郡”“苍梧郡”,证实秦在南方设有此前未载的行政建制,颠覆了传统史籍对秦郡数量的记载;其三,揭示国家治理实态——作为迁陵县官署档案,简牍详载郡县机构设置(如尉曹、仓曹、户曹)与职官分工(令史、啬夫等),实证“文书治天下”的集权模式,体现“书同文”政策在边陲的落地执行;其中所见世界最早乘法口诀(含“二半而一”的分数表达),比欧洲早六百余年;“迁陵以邮行洞庭”等邮驿简,则揭示秦代公文传递的高效机制,堪称古代“特快专递”;其四,推动多学科突破——简牍字体以古隶为主,证明隶书为秦代官方实用书体,颠覆“小篆唯一官体”的旧说,引发书法史革命;所载田租(如“一斗三升九百一十三分升二”)、户赋(以蚕茧代税)、刑徒劳役等,揭示边地经济结构与社会矛盾;“橘官”之设更反映柑橘产业的规模化管理,印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与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仿秦风格的巨型建筑之下,静静掩藏着那口出土秦简的古井。屋宇恢弘,檐角高挑,仿佛为守护一段文明而生。步入其中,仿佛穿越回那个文书如雪、政令如流的秦代小城,耳边似有刀笔吏伏案刻简的沙沙之声。</p> <p class="ql-block">沿着遗址缓行,护城河的残迹仍清晰可辨,水波不兴,却映照出昔日城防之严。这条静静流淌的壕沟,曾是里耶古城的第一道屏障,见证过战马嘶鸣,也聆听过政令传递的急蹄。</p> <p class="ql-block">一辆复原的秦代马车静立于遗址旁,车轮宽大,辕木笔直,仿佛随时准备载着官吏奔赴郡县。它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再现,更是秦代“车同轨”制度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在官道遗址之上,一组快马奔驰的雕塑定格了瞬间——驿使执鞭疾驰,文书紧握胸前,仿佛正将“迁陵以邮行洞庭”的政令送往远方。这是一条连接帝国神经的血脉,也是秦代高效行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遗址巍然耸立,夯土层叠,历经风雨仍不失雄浑气度。这段城墙曾守护着一座边陲小县,也守护着一个庞大帝国的秩序与律令。</p> <p class="ql-block">为保护那口出土秦简的1号井,人们特地建造了一座秦风浓郁的保护性建筑。飞檐斗拱,柱梁支撑,既是对文物的敬畏,也是对历史的致敬——这不仅是一口井的守护,更是一段文明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1号井,深不见底,静默无言。正是这口看似普通的水井,在2002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奇迹般地保存了三万七千余枚秦简,让一个湮没两千年的秦代县城重新浮出历史水面。</p> <p class="ql-block">一组秦人制作竹简的雕塑栩栩如生:工匠俯身削竹,刀锋轻转,竹片渐成简牍。每一刀都承载着记录历史的使命,每一片都可能成为后世解读秦政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另一组雕塑再现秦人书写简牍的场景:官吏执笔疾书,神情专注,墨迹未干。这些简牍,日后将成为赋税账册、司法文书或邮驿记录,构成帝国运转的细密经纬。</p> <p class="ql-block">一辆栩栩如生的秦代马车陈列于遗址广场,车舆完整,鞁具齐备,仿佛刚从官道驶来。它不仅还原了秦代车制,更让人想象当年官员巡行、文书传递的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一队秦代士兵雕塑列阵而立,铠甲鲜明,神情肃穆。他们或执戈而立,或凝视远方,仿佛仍在守护这座古城的安宁,也守护着那个“法令由一统”的时代精神。</p> <p class="ql-block">弓箭手雕塑拉弓引弦,目光如炬,姿态凝固在发射前的一瞬。他们的存在,提醒着这座边城曾面临的军事压力,也映射出秦代“强兵固边”的治理逻辑。</p> <p class="ql-block">军人操练的雕塑群展现秦军日常训练场景:列队、击鼓、进退有度。严明的军纪与高效的组织,正是秦帝国得以维系边陲、推行郡县的重要保障。</p> <p class="ql-block">官员乘坐马车出行的雕塑再现了秦代地方治理的日常:车行缓缓,随从相随,文书在箱中静候。每一次出行,都是政令传达、赋税核查、司法巡视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一组秦人下棋的雕塑为遗址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两人对坐,神情专注,棋盘上黑白交错。在这座严谨的官署之城中,片刻闲暇亦不失风雅,展现了秦人刚毅之外的人文温度。</p> <p class="ql-block">遗址区内,几处秦代房屋基址清晰可辨,夯土墙基、柱洞排列,勾勒出当年民居与官署的格局。虽无屋顶,却仍能感受到秦人生活的空间秩序与建筑智慧。</p> <p class="ql-block">一座精致的秦朝房屋模型静静陈列,飞檐翘角,门户分明,再现了里耶古城中典型建筑风貌。透过模型,仿佛看见当年百姓炊烟袅袅、官吏伏案办公的日常图景。</p> <p class="ql-block">此次参观里耶古城遗址,虽未入博物馆,却在遗址现场深切感受到秦代文明的厚重与真实。每一步踏在古城土地上,都是对历史空白的填补,对认知边界的拓展。探寻里耶,不仅是寻访一座古城,更是一次重要的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