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于马德里“艺术金三角”地带的普拉多博物馆,是世界顶级艺术博物馆。 其历史可追溯至哈布斯堡与波旁王朝的皇室收藏,1785年开始兴建,原计划作为自然科学馆,由胡安·德·比利亚努埃瓦设计。1819年,在斐迪南七世的命令下,以“普拉多国家博物馆”名义开放,皇室藏品逐渐移入馆内。1868年,博物馆收归国有,后历经多次扩建,不断扩充馆藏。</p><p class="ql-block"> 现包含普拉多主馆、比利亚埃尔莫萨宫及隐逸馆三部分。主馆为新古典主义风格,比利亚埃尔莫萨宫陈列18世纪欧洲及西班牙艺术家的作品,隐逸馆则展示19世纪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以收藏15至19世纪欧洲艺术精品为核心,尤以西班牙绘画最为全面权威,藏有戈雅140余幅油画及委拉斯开兹、提香、鲁本斯等大师代表作,是世界上保有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迭戈和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的作品最多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代表藏品有委拉斯开兹的《宫娥》、戈雅的《裸体的马哈》《着衣的玛哈》《1808年5月2日》《1808年5月3日》、博斯的《人间乐园》等,都是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p> <p class="ql-block"> 一早8:00天还刚刚蒙蒙亮,我们就从萨拉戈萨出发,驱车70多公里去马德里。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不长的距离,花了3个多小时。然后是先用午餐,下午1:00按预约时间入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 在普拉多博物馆门旁草坪中,设有委拉斯开兹的雕像,他是西班牙黄金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以《宫娥》等杰作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戈雅雕像,他是西班牙著名画家,为了纪念他在艺术史上的卓越贡献而建造的。雕像底座的雕刻元素还融入了他的经典作品《裸体的玛哈》等元素,体现了他在绘画领域的标志性风格与成就。</p> <p class="ql-block">《萨拉戈萨的保卫》(1818-1825年,何塞·阿尔瓦雷斯·库韦罗)</p> <p class="ql-block">《吹笛的缪斯》(约1618-1625年,胡安·马丁内斯·蒙塔内斯) </p> <p class="ql-block">《坐着的阿斯帕西娅》(约公元前430年,作者不详)</p> <p class="ql-block">《马尔斯与维纳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安东尼奥·卡诺瓦)</p> <p class="ql-block">《持箭的阿波罗》,罗马时期作品,作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风格主义雕塑家詹博洛尼亚。</p> <p class="ql-block"> 《卡洛斯四世半身像》华金·多明格斯·贝克尔创作于1800年。雕塑家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技巧。最令人惊叹的是包裹头部和发髻的薄纱,它被雕刻得轻薄如蝉翼,近乎透明,完美地贴合着头部的轮廓,同时上面布满了极其细腻、自然的褶皱。这种“石头刻出薄纱感”的技艺是衡量雕塑家水平的重要标准。</p><p class="ql-block"> 雕塑家巧妙地处理了不同材质的质感对比。光滑细腻的少女肌肤、柔软薄透的纱巾、复杂精致的冠冕和发丝,以及基座上坚硬的石材,都形成了丰富的视觉和触觉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15世纪晚期至16世纪早期,西班牙佚名艺术家创作的《圣母抱圣子象牙雕像》,年代约为1480-1520年。</p> <p class="ql-block"> 《手持雷电的宙斯》,这是一尊罗马帝国时期(公元1-2世纪)的大理石雕像,是对一件更早的希腊化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希腊青铜原作的仿制品。雕像描绘的是众神之王宙斯,它完美体现了古希腊罗马艺术中对神性力量与完美形体的追求,是一件非常杰出的古典时期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的费迪南德红衣主教在诺德林根战役》,由彼得·保罗·鲁本斯创作,创作于17世纪。</p> <p class="ql-block"> 《查理五世骑马像》,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提香约于1548年完成。画中查理五世身着华丽的盔甲,骑在装饰精美的战马上,手持长矛,神态威严。这幅画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权威与军事形象。</p> <p class="ql-block"> 《自画像》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创作,约于1498年完成。画中丢勒身着当时流行的服饰,头戴黑白相间的帽子,卷曲的红发极具辨识度,颈部的编织绳装饰和精致的衣着细节,展现了其对自身形象的精心塑造。背景中隐约可见的风景,也体现了他对画面空间层次的营造。</p> <p class="ql-block">《尘世乐园》,作者希罗尼穆斯·博斯(荷兰画家)。这是一幅三联画,创作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p><p class="ql-block"> 左联:描绘了伊甸园的场景,上帝与亚当、夏娃同在,充满了神秘的动植物。</p><p class="ql-block"> 中联:展现了尘世的各种享乐与狂欢场景,人物和奇幻生物交织,充满了隐喻和象征。</p><p class="ql-block"> 右联:呈现了地狱的恐怖景象,充满了各种惩罚与怪诞的生物,体现了罪恶的后果。</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超现实的想象力和复杂的象征手法,探讨了人性、善恶与宗教主题,对后世超现实主义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受胎告知》(安吉利科修士,文艺复兴早期)。画面呈现天使加百列向圣母玛利亚传达怀孕喜讯的场景。天使身着华丽的粉色服饰,姿态恭敬;圣母身着蓝色长袍,神情温婉。画面左侧还描绘了亚当与夏娃的场景,丰富了宗教叙事的层次。运用鲜明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营造出神圣、宁静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宫娥》,作者迭戈·委拉斯开兹(西班牙画家),该作品是巴洛克艺术的经典之作,创作于1656年。画面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之女玛加丽塔·特蕾莎小公主为中心,呈现了宫廷中的人物场景,画家本人也在画中手持调色板出现,画面中的镜子还反射出国王夫妇的身影,充满了独特的艺术巧思与深刻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作品通过镜子反射出的国王夫妇身影,以及宫廷侍从的环绕,隐性地展现了西班牙王室的权力结构,暗示了国王夫妇才是画面背后的真正“主体”,小公主的存在也与王室的血脉传承相关,是权力与身份的具象化体现。</p> <p class="ql-block"> 《感官的寓言:视觉》比利时巴洛克画家扬·勃鲁盖尔(老)与彼得·保罗·鲁本斯合作创作,约于1617-1618年完成。在一个充满艺术与科学藏品的房间,有大量绘画、雕塑、天文仪器、珠宝等。左侧女性形象与孩童形象,象征着视觉感官的体验与探索,各类藏品则展示了当时对知识与艺术的多元追求。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展现了巴洛克时期对感官、知识与艺术的融合表达。</p> <p class="ql-block"> 《圣家族与羔羊》,拉斐尔创作年代约1507年,这幅画描绘的是基督教艺术中常见的“圣家族”主题。</p><p class="ql-block"> 圣母玛利亚身披标志性的蓝色斗篷与红色长袍,姿态优雅,目光温柔而略带沉思,充满了母性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幼年耶稣坐在圣母膝上,身体倾向施洗者约翰,姿态自然生动,体现了他的人性一面。</p><p class="ql-block"> 施洗者约翰作为画面的关键人物,他手持一个简陋的十字架(通常由芦苇杆制成),虔诚地仰望着耶稣。这个道具是核心象征,预示着耶稣未来为人类受难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圣母玛利亚的母亲,她将手搭在女儿肩上,神情慈祥而深邃,象征着家族的联系和对未来命运的知晓与守护。</p><p class="ql-block"> 羔羊画面前景中的羔羊温顺地待在约翰身旁。在基督教象征中,羔羊代表耶稣的纯洁及其“神的羔羊”的身份,暗示他将为赎罪而牺牲。</p><p class="ql-block"> 作者巧妙地捕捉了人物间的温情互动。然而,在祥和的氛围之下,通过十字架和羔羊的象征,画面又蕴含着一层淡淡的哀伤与对未来的预言,使得作品在宁静中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p> <p class="ql-block"> 达芬奇的原作《蒙娜丽莎》,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幅《普拉多》中的《蒙娜丽莎》,据说是由达芬奇的一名学生在他画《蒙娜丽莎》的同一个画室里同时画的,所以很有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鲁本斯的《三美神》(1639年),这是作者在生命的晚年,对自己一生爱情生活的一种深切的缅怀和纪念。鲁本斯一生爱过三名女子,一名叫夏洛蒂,另一名叫莎贝拉,第三名是年轻女子海伦娜,她们都相继跟鲁本斯发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从画面上看,三个女性都若有所思地望着其他两人,相比于拉斐尔三美神的宁静优雅,只有鲁本斯把三个女神幸福的世俗气味表现得最彻底,也最接近生活,同样也把女性心理刻划得非常到位。</p> <p class="ql-block"> 《裸体的马哈》与《穿衣服的马哈》,戈雅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创作。两幅作品以相同的构图展现女性形象,挑战了当时的社会伦理与宗教禁忌,是浪漫主义艺术中对人性与自由的大胆表达。</p> <p class="ql-block"> 《三位一体》(1577-1579年) 埃尔·格列柯的作品。画面呈现了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核心意象,圣父怀抱受难后的圣子,圣灵以白鸽形象居于上方,周围环绕着天使,整体色彩浓烈,人物姿态富有张力。</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由拉斐尔约于1507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的作品《红衣主教肖像》,创作于1510 - 1511年。</p> <p class="ql-block"> 拉美殖民时期的宗教雕塑,展现的是耶稣受难场景。中央是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十字架上方有“INRI”字样(意为“拿撒勒人耶稣,犹太王”)。周围环绕着金色放射状装饰,象征神圣光辉;还有天使、圣母玛利亚及其他圣徒形象,整体被华丽的金色帷幔式结构包裹。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宗教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 她是图西亚(Tuccia),一位古罗马的维斯塔贞女,是侍奉炉灶女神维斯塔的女祭司。图西亚曾被诬告失贞,她通过用筛子从台伯河取水且滴水未漏的奇迹证明了清白。</p> <p class="ql-block">圣路加像,其作者是西班牙艺术家佩德罗·德·梅纳,创作于17世纪中期。</p> <p class="ql-block"> 迭戈·委拉斯开兹于1632年创作的《十字架上的基督》。该作品创作于他从意大利返回西班牙后,属于巴洛克风格的宗教绘画。画面中耶稣形象写实,伤痕与姿态刻画细腻,背景山水建筑丰富空间层次,“INRI”标识强化宗教符号意义,金色画框提升仪式感,传递出强烈的基督受难之庄严与悲剧。</p> <p class="ql-block">《云端的圣母子》,作者安东尼奥·阿莱格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创作年代约 1518年。</p> <p class="ql-block"> 《被缚的基督》,格雷戈里奥·费尔南德斯,创作于17世纪早期(约1610-1625年)。作品表现耶稣基督被缚的形象,身上的伤痕、荆棘冠以及脚下绘有亚当夏娃的地球仪,传递出基督为人类原罪受难、救赎众生的宗教寓意,是基督教艺术中“受难与救赎”主题的具象表达。</p> <p class="ql-block">罗马时期的维纳斯雕塑,属于洛瓦泰利维纳斯类型。这尊雕塑是典型的罗马时期对希腊神话人物的艺术演绎风格。</p> <p class="ql-block">佩德罗·罗尔丹(约1650-1670年)创作的西班牙文艺复兴风格雕塑《圣母抱子与小天使》。</p> <p class="ql-block"> 佩德罗·罗尔丹于17世纪中叶创作的《大天使米迦勒》雕塑,属于西班牙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的宗教艺术作品。米迦勒是基督教中的战斗天使,画面中他手持利剑、天平,脚踩恶魔,象征着正义对邪恶的审判,是宗教艺术中“善战胜恶”主题的经典呈现。</p> <p class="ql-block"> 罗吉尔·凡·德·威登的《下十字架》(约1435 - 1443年)。画面聚焦耶稣被从十字架上放下的瞬间,人物体量接近真实大小,压缩的空间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圣母因悲痛晕倒,其姿态与耶稣形成呼应;众多人物的悲怆神情通过细腻的面部刻画和动态表现,传递出深沉的宗教情感。</p> <p class="ql-block"> 文艺复兴大师提香于 1550年 创作的名作 《原罪》。这幅画精准捕捉了禁果从撒旦(孩童形态)传递到夏娃,再即将传递给亚当的那一决定性瞬间。它充分体现了提香成熟期的艺术特点:色彩丰富饱满、笔触流畅奔放、对人物肌肤和自然景物的质感描绘极其细腻。画中温暖的色调、充满生机的伊甸园景色,与即将发生的悲剧性事件构成了强烈对比。</p> <p class="ql-block">《基督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不要摸我”)》,由西班牙巴洛克画家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创作于1655-1660年。</p> <p class="ql-block"> 《丘比特的寓言》,作者阿尼奥洛·布龙齐诺,创作年代约为 1540-1545 年。这幅画作超越了简单的神话叙事,富含象征意义。它常常被解读为神圣之爱与世俗肉欲之间的对比。熟睡的丘比特意味着此时的爱是不设防的,而维纳斯安详的睡颜与森林之神的躁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充满了戏剧性。</p> <p class="ql-block"> 《丽达与天鹅》,作者米歇尔·科克西,一位16世纪的佛兰德斯画家,因其卓越的技艺而被誉为“佛兰德斯的拉斐尔”。创作年代约 1530-1539年。这幅画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众神之王宙斯被斯巴达王后丽达的美貌所吸引,于是化身为一只有着优雅长颈的天鹅来接近她。画面捕捉的正是天鹅亲昵地倚靠并轻啄丽达脸颊的瞬间,充满了感官美和戏剧性。</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桑西的《圣家族与幼年施洗者圣约翰》,创作于16世纪初(约1507-1508年)。</p> <p class="ql-block"> 达·芬奇的作品,名为 《圣母子和圣安妮》 ,创作年代:约 1508-1513 年。画面呈现圣母玛利亚、圣子耶稣与圣母的母亲圣安妮,圣子与羔羊的互动象征“基督是神之羔羊(救赎象征)”,三层人物关系传递出“神圣血脉传承”的宗教内核,同时通过自然亲昵的神态,展现出人文主义对“家庭温情”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摩西的一生》,保罗·委罗内塞,创作于1570 - 1575 年。这幅画描绘的是《圣经·出埃及记》中关于摩西童年的一个著名场景。</p> <p class="ql-block"> 扬·马布斯(Jan Mabuse)的《圣母抱圣子》,创作于1527年。作品以“圣母抱圣子”为核心,圣子手持的苹果象征人类原罪的救赎。</p> <p class="ql-block"> 看展出来,意犹未尽,想不到普拉多博物馆有这么多大家的艺术珍品。尽管给我们留在展馆的时间不多,这顿艺术大餐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