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延安的灯火:从钢铁洪流到心灵灯塔》</p><p class="ql-block">我今年七十有二,退休整整十二年了。每日里,我还是习惯早早起床,戴上那顶洗得发白的工人帽,到阳台上看看这座城市的苏醒。我的书桌上,总摆着几本翻得起毛边的旧书,最上面的就是那本《保卫延安》。封面上“保卫延安”四个大字,被我粗糙的手指摩挲得有些模糊了。</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是我十八岁进钢厂当学徒那年,车间党支部书记送给我的。他说:“小伙子,要学炼钢,先学做人。”五十四年过去,书记早已作古,钢厂也搬迁了旧址,唯独这本书,跟着我从集体宿舍到筒子楼,再到如今这套两居室,始终摆在最顺手的位置。</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代人读《保卫延安》,读的不只是书,读的是我们父辈的故事,是我们自己的青春,更是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淬炼真金的岁月。</p><p class="ql-block">《保卫延安》里有个细节让我记了一辈子:战士们行军打仗,脚上的草鞋磨破了,就用破布条子编一编继续穿。粮食不够,就把有限的粮食留给伤员,其他人吃野菜、树皮。可就是这样一支军队,硬是把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里装着延安的灯火。那灯火,不只是陕北高原上一座小城的灯光,那是中国的良心,是民族的希望。</p><p class="ql-block">我常常想起1971年,我们钢厂大会战的情景。那时我刚刚定级为二级工,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儿。为了赶制一批特种钢材,我们连续三十六个小时守在炉前。高温把工作服烤得发硬,汗水流进眼睛,刺得生疼。实在困得不行了,就轮流在更衣室的长条凳上眯一会儿。那时没有人计较加班费,没有人抱怨条件苦。因为我们知道,这批钢材关系到国家一个重要项目的建设。炉火映红了一张张年轻的脸,那火光,不正是延安灯火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的延续吗?</p><p class="ql-block">书里写到老百姓推着小车支前,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把粮食送到前线。这让我想起我们钢厂的老师傅们。1983年,厂里引进新设备,德国专家来讲课。张师傅——我们车间的八级钳工,只有小学文化,硬是靠着一本德汉字典,把厚厚一沓图纸“啃”了下来。他带着我们几个年轻人,把每个零件、每道工序都弄得明明白白。德国专家临走时竖起大拇指:“中国工人,了不起!”张师傅憨厚地笑笑:“没啥,就是不能给国家丢人。”这种朴素的感情,不就是《保卫延安》里老百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精神吗?</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我亲眼看着我们的国家从贫弱到富强。有时在电视上看到那些高楼大厦、高铁飞驰,我会想起《保卫延安》里描写的延安窑洞,想起战士们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从窑洞到摩天大楼,从草鞋到高铁,这条路,我们走了七十多年。每一步,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每一程,都闪耀着理想的光芒。</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一本描写战争的书,能让我们这些老工人如此动情。我想告诉他们,我们被感动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那种为了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像我们炼钢,要把铁矿石投进高炉,经过千度高温的冶炼,除去杂质,才能得到纯净的钢。一个民族,何尝不需要这样的淬炼?</p><p class="ql-block">我孙子去年考上了大学,学的是计算机。放假回家,他看我戴着老花镜读《保卫延安》,好奇地问:“爷爷,这书讲的都是打仗的事,离我们太远了吧?”我拉他坐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1969年,我们钢厂要在一片荒地上建起新厂房。没有大型机械,我们就靠肩挑手扛;没有先进技术,我们就土法上马。数九寒天,我们跳进结着薄冰的水坑里清淤;三伏酷暑,我们在五十多度的炉前挥汗如雨。为什么?因为我们要建设自己的钢厂,要让国家有自己产的钢材。这种精神,不就是《保卫延安》里的精神吗?</p><p class="ql-block">孙子听后沉默了很久,然后说:“爷爷,我懂了。你们那代人建设的是有形的钢厂,我们这代人要建设的是数字中国。形式变了,但奋斗的精神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是啊,延安的灯火,从来不曾熄灭。它从宝塔山下亮起,照亮了长征路,照亮了抗战路,照亮了建设路,如今还要照亮复兴路。我们这代人老了,头发白了,腰背弯了,但看到年轻一代接过这灯火,我们就放心了。</p><p class="ql-block">昨晚,我又梦见自己年轻的时候,站在通红的炉前,看着钢水奔流,那钢水渐渐化作漫山遍野的火把,照亮了夜空。醒来时,窗外正是晨曦初露,新的一天开始了。我知道,延安的灯火已经化作了千家万户的灯光,化作了工地的焊花,化作了实验室的数据流,化作了年轻人眼中的光芒。</p><p class="ql-block">这本《保卫延安》,我还要继续读下去,读给我的重孙子听。我要告诉他,也告诉所有的年轻人:这灯火,从延安亮起,经过几代人的传递,如今交到了你们手中。你们要让它更亮,照亮更远的前方。</p><p class="ql-block">因为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人——无论走过多少艰难险阻,心中的灯火永不熄灭,家国的情怀代代相传。从钢铁洪流到心灵灯塔,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那腔热血、那份忠诚、那种永远向前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这代工人读《保卫延安》最深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