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行之应县

潇潇清凝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说过:应县有三宝:应县木塔、净土寺的藻井和石狮。今天我们就先去净土寺。</p> <p class="ql-block">  净土寺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 1184年),明 、清均有修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1966年文革期间,大部分建筑和佛像被毁,仅剩大雄宝殿和配殿,就是现在看到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净土寺的大雄宝殿,大定二十四年( 1184年)重建,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供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尚存原貌。</p> 窗棂也是一个看点,不过存留的老窗不多,现在补上去的就没法比了。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大殿的藻井,当心间斗八藻井中央雕两龙戏珠,沥粉贴金,天宫楼阁亦全部用金,而次间中央藻井仅斗拱用金,共余各藻井皆不用金。天花上有九个藻井,分别做成四方、六方、八方等不同形式,此外又在天花的东、西、北三面,沿墙顶做出一圈天宫楼阁小木作装修。这藻井代表了金代小木作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到了净土寺曾写信给林徽因:“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回想在大同善化寺暮色里面向着塑像瞠目咋舌的情形,使我愉快得不愿忘记那一刹那人生稀有的,由审美本能所触发的锐感。” 此时我真切地体会到了那一刹那人生稀有的,由审美本能所触发的锐感,它直击我的灵魂深处,让我为之颤栗。</p> <p class="ql-block">  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弟子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手法熟练,技巧高超,后经补绘,虽失原貌,但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其实我觉得这画像的面目很有清代味道。</p> 而另一个宝贝——石狮,可就可怜了。它现今用玻璃柜罩着,放在大殿前。梁思成是这样描述的:“一对披头散发的石狮,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梁思成考证认为它是辽代留存,隋唐以后中国的石狮多为螺发,披发的很难见到。图左是梁思成拍下的石狮,图右是我看到的石狮,勉强看得出它的披发。这座石狮曾历经千年,被梁思成看到而为世人所知,然而,最终它......<div><br></div> 净土寺经幢也是同样命运,图左是抗日战争前一个日本人拍摄的,图右是现在用玻璃罩保护置于大殿前广场中的,多么可惜! 这座千年古寺,经历岁月风霜保留下来,将古代工匠绝妙的技艺展示给我们,带给我们许多惊喜,也有许多痛心遗憾。 离开净土寺,我们直奔广武明长城遗址。广武位于古朔州,在历史上这里就是“农耕—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这里纳入中原列国的统治范围。广武长城虽然知名度不高,但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从广武城出发大破匈奴,而王昭君、蔡文姬也是从这里出塞。 广武明长城全长10000米,城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沿山脊缓行,随山势的曲折而起伏。长城为砖石结构,它东临雁门关,西瞰宁武旧城,南通五台胜境,北达云冈石窟,四通八达,是当时极为重要的防御中枢。 <p class="ql-block">  当我的手抚上它厚厚的土墙,仿佛在与历史对话。</p> 这里的城墙残破不堪,充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每一处破败都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凝固着一个历史的瞬间。 作为现存包砖最完整的明长城,广武长城也是最原汁原味的古长城。 这是“月亮门”,它本是长城敌楼上一个残留的箭窗内的券洞,经过4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时光雕琢。其拱形的造型在岁月的洗礼下,与周围的古老长城墙体相互映衬,远远望去,恰似一轮弯月悬于天地之间,“月亮门”之名也由此而来。 从这里望去,在雄浑的大山之上,古长城如巨龙盘桓山岭之脊,蜿蜒前行,远山上的烽火台、堡垒都清晰可见。 只有这里的长城能让我穿越岁月的长河,远望到当年的烽火硝烟;只有这里的长城能让我透过时光的迷障,窥视最鲜活的历史。 资料上说广武城有新、旧两座。旧广武城(广武古城)位于雁门关外勾注山下隘口西径,建于辽朝年间;新广武城位于雁门关外三公里处,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新旧广武城与雁门关唇齿相依,二城构筑,在辽金和明朝发挥着重要军事作用。<div>  好了,问题来了,谁来告诉我这是旧广武城还是新广武城呢?</div> <p class="ql-block">  我猜这是旧广武城,现在的山阴县广武镇旧广武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面远远的山上就广武长城所在。它是</span>雁门西北出口的防御据点,素有“勾注咽喉”之称,至今城内建筑仍保持军屯的布局。</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的广武城还在修整中,想是希望恢复部分古城的风貌,但还差得远,甚至想找个景点介绍都没有。</p> 雁门关大约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关隘,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被称为“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也是文人墨客描述最多的的关隘之一。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何其豪迈!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漫步在城门下承载着千年岁月的青石板路,追溯这座关隘久远的历史。 这题字据说是武则天的手笔,有何奥妙? 雁门关城之内建有镇边祠,位于东门外北侧,始建于正德元年(1506年),祭祀战国时名将李牧,亦称李牧祠。后改为佛寺,名镇边寺。拾级而上,寺门前石旗杆、石狮各一对分置两侧,山门左右建有钟鼓二楼。 <div>  院为两进,中有过殿相隔。此为院中景致,有古木参天,即使是正午的阳光下,殿中依然显得幽深。</div> 金代学者赵秉文《登雁门关》写道:“雄关屹立太行西,地势险要自天齐。 千峰万壑相萦绕,一径穿云入翠微。”从这里看出去,的确可以感受到诗中描述的情景。 <p class="ql-block">  走进驿站的小小门阙,里面是一排窑洞,正对的那个三间的窑洞称为将军洞。据说李牧、郅都、卫青、霍去病、李广、郭谅、薛万彻、李靖、薛仁贵、李克用、杨延明、徐达......等22位大将都在这里住过。反正信不信由你。</p> 雁门关修葺得很好,可就是因为修得太好了,崭新亮丽的建筑让人难有遐思。 我知道要想看到雄关巍峨,就应该登上高高的山顶,但是白晃晃的阳光让我完全放弃了这个念头。 收获满满的一天,再见,雁门关!<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