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砚铭 铁崖遗事

观澜雅集

<p class="ql-block">昵称:观澜雅集</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140153</p><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自藏品</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砚史中,在砚上刻铭存迹的事情举不胜数,据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书中记载,砚铭是从黄帝时开始:“昔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当然只是传说中的故事,且不说在传说中的公元前27世纪左右的炎黄时期是否有砚的存在,可以肯定的是在殷商甲骨文时代之前就没有篆文一说。</p> <p class="ql-block">  迄今可见在砚上铭文的实物,最早的是现藏河南省博物院的汉代镂雕六龙三足的石质盖砚,在砚周边铭刻有42字铭文:“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月丁酉君高迁刺史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寿如金石寿考为期永典启为研直二千。”延熹三年为东汉桓帝刘志年号。至于历代流行的文人砚铭,最早的是在乾隆《西清砚谱》中收录,现藏台北故宫的苏轼铭“从星砚”,苏轼在一方抄手形端砚上以行书体作砚铭:“月之从星时,则风雨汪洋,翰墨将此,是似黑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星月凛然。轼。”由此大致可知文人铭砚的风气是从宋代开始,但宋元时很少,到明清时最为盛行。</p> <p class="ql-block">  在此展示一方元代制端砚,砚石马肝色,石出宋坑。长方形,长12公分,宽10.6公分,高3.7公分。墨池为莲叶中托起一条鲤鱼,砚堂四边作一笔“回”字形纹饰,雕工精细传神。在砚背作复手为元代制砚初见,复手内铭刻元代杨维祯行书体砚铭:“至正三年鐵心道人識于钱唐”,铃印为篆书款“铁心道人”。铁心道人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诗人和书画家杨维祯名号。杨维祯(公元1296年—1370年)是浙江渚暨人,字廉夫,号铁崖,又号铁心道人。其人生平跌宕起伏,文学艺术成就独树一帜,作为元末文坛领袖,对元明诗文创作影响很大。他身居元末乱世,坚守文人气节,不与市俗苟同,对元末张士诚的封官邀请坚拒不往,对明初朱元璋的两次征召,以《老客妇谣》诗明志:“岂有八十岁老妇,再理嫁者耶?”《明史》评其诗为“维祯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诗风独树,对明代诗坛颇有影响。明代书法家吴宽评其书法风格如“大将班师,三军凯奏,破釜缺牗,例载而归。”书风气势狂颠,章法标新立异,溶章草、隶书和行书为一体,独具个性,与元代赵孟頫的笔势圆通形成鲜明对照。</p> <p class="ql-block">  此砚铭的行书体与杨维祯存世的作品书风一致,刚劲放纵。至正三年为元顺帝年号,公元1343年,距元代亡国仅有25年。此时杨维祯早已辞官,正浪迹浙西,徙居松江,在钱塘江畔筑园围蓬台,与文人雅士纵论天下,切磋诗画。历代文人身逢乱世,多有不立危墙之下,退隐江湖之举,诗书画印,自得其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