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1日,我们来到南阳医圣祠,这座为纪念“医圣”张仲景而建的祠庙,庄严肃穆地矗立在温凉河畔,诉说着千年医道的传承与辉煌。</p><p class="ql-block">医圣祠,是全国唯一墓祠合一的古建筑群,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藏有《伤寒论》石刻等文物。张仲景被尊为“医圣”,其《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影响深远,<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医祖庭和文化地标。</span></p> <p class="ql-block">汉阙大门的正门上方是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显得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照壁:步入门庭,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块巨大的照壁,是由一块完整石料制成,长宽各为3.5米,为当代碑林所罕见。照壁的正面刻写的是已故中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光辉的一生和对中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两侧是著名学者任应秋教授题写的一副对联。照壁的背面刻写的是张仲景亲自拟定的《伤寒杂病论》序,文中陈述了他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后映,浑然一体,使人在肃穆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穿过汉阙大门进入前祠,庭院中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医圣塑像,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令人肃然起敬,深刻感受到了他那“进则救世,退则救民”的胸襟。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环绕医圣像的是十位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医药有着贡献的济世名医雕像,包括扁鹊 、华佗、孙思邈等。</p> <p class="ql-block">以医圣张仲景名字命名的药房和医馆。今天刚好有大药房的工作人员在此义诊,伙伴们尝试了一下眼睛的艾灸保健项目,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六角碑亭:碑亭里矗立六块石碑,有毛泽东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有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有周恩来的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为医圣祠撰写的碑记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谭震林为医圣祠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南阳医圣祠的百寿亭是一处集历代书法家“寿”字石刻的景观,其特色在于融合了王羲之、郑板桥、吴昌硕等名家的书法艺术,尤其以吴昌硕所书的瘦长“寿”字最为著名,寓意“长寿”。吴昌硕的“寿”字以瘦长形态著称,被称为“长寿”,与中医“治病救人、延年益寿”的理念相呼应。 </p> <p class="ql-block">医圣祠山门,山门为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单檐歇山式顶,红墙黄瓦。</p> <p class="ql-block">院内一颗树龄40年的山楂树果实累累,干制后可入药。山楂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作用,同时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对胸弱脾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有很好的疗效。</p> <p class="ql-block">拜殿,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结为一体。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p> <p class="ql-block">仲景墓: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雕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p><p class="ql-block">医圣的墓是用砖头砌成,方形砖墓四角上的石雕羊头,已经被游客抚摸得光滑可鉴,据说是摸了羊头,人们会消灾避难,身体健康,这既是对身体健康的美好期望,也寄托了对医圣的崇敬之意。当然我们也摸了!</p> <p class="ql-block">饺子始祖源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典故。相传他辞官返乡时,目睹百姓因严寒导致耳朵冻伤,便将羊肉、药材包裹成“祛寒娇耳汤”分发给民众食用,逐渐演变为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 </p> <p class="ql-block">这棵古侧柏树龄达863年,与缠绕其上的凌霄花共同形成独特景观。该树虽枝干干枯但仍挺拔,古侧柏与凌霄花相依共生,凌霄藤蔓缠绕树干生长,形成“一柏一拾凌霄花”的独特景观。花期长达数月,成为医圣祠标志性自然景观之一。 </p> <p class="ql-block">树龄465年的凌霄树,位于医圣祠中轴线上,与古侧柏相依共生,花期为每年5月至8月,花形似喇叭,形成独特景观。 </p><p class="ql-block">凌霄花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其花朵曾被用于张仲景经方鳖甲煎丸,因此被称为“母爱之花”。</p> <p class="ql-block">葫芦作为医圣张仲景行医济世的象征,被广泛用于中医药文化传播。在院落西侧,从“药葫芦”中流下的水清湸洁净,人们用水池中的水洗眼,据说可以明目。我们也不例外,每个人都用水洗了洗眼睛。</p> <p class="ql-block">该殿内塑有张仲景坐像及历代名医塑像,是供人膜拜的核心场所。 大殿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下联“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南阳有名山名水名胜,但更因出了张仲景这样的名人,而使南阳更加有名。大殿内陈列着《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及国内外医界同仁捐赠的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有一副对联,格外醒目,令人深思。“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上联:是说张仲景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但后人之所以称颂他、纪念他,主要还是因为他对中医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下联:是讲南阳有名山名水名胜,但更是因为有了像张仲景、张衡、诸葛亮、范蠡这样的名人而更加出名。</p> <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展览的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的药方。</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博物馆(张仲景医史文献馆),该馆依托医圣祠建立,主要介绍了张仲景的生平、著作《伤寒杂病论》及其对中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在仁术馆与广济馆,陈列着历代医学典籍,包括明清民国时期的线装古医籍,及名家捐赠医籍2984册。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正值战乱不断、疫病肆虐的时期。他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拯救了无数生命,因此成为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医学泰斗。</p> <p class="ql-block">进入张仲景博物馆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张仲景生平组画、《伤寒杂病论》版本及后世医家注释著作陈列为主,凸显仲景学说的巨大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大殿中央矗立着张仲景的铜像,铜像塑造了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的忧国情怀,其眉宇间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体现了“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济世理想。其造型与神态高度还原了历史人物形象,成为游客瞻仰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晚期南阳涅阳人,曾官拜长沙太守,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当时因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疫病流行、生灵涂炭,张仲景择期开衙诊治,解民疾苦;张仲景还虚心研究、创立了六经辨治的治疗原则,受到后世历代医学家的推崇,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灵魂;其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大量的有效方剂,成为后世学习中医的经典。张仲景去世后数十年,后人才将遗体运回南阳安葬并建祠加以纪念。由于历史原因,早期祠庙已无迹可寻。现存南阳医圣祠是古人在早期祠庙基础上重建而成,体现了南阳人民对这位医圣先贤的追思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在南阳医圣祠内,有一件被誉为“中原百件国宝文物”之一的珍贵文物——东汉针灸陶人。东汉针灸陶人是医圣祠的“三宝”之一,身高24厘米,胸宽7厘米。陶人造型质朴,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针灸穴位,比宋代针灸学家王唯一主持设计的针灸铜人要早将近1000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编入《中国美术全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我们便来到当地号称一生只做羊肉汤老店的南阳羊肉汤褚福记餐饮连锁店褚记烩面店,专门品尝店里天天见面百吃不厌的褚记烩面,味道确实不错,如果有机会来南阳,可以去尝尝。</p> <p class="ql-block">南阳医圣祠(又叫南阳张仲景博物馆),是中医界公认的朝圣之地,被誉为“中医祖庭”、“医中之圣”。今天,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在这里与古代医圣张仲景相遇。这位中医学的奠基人,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纵贯悠悠文化五千年,仲景文化堪称影响力最大、最富生机与活力的一张独具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名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奇书,它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石,至今仍是中医学习的核心经典。他的医术精湛,著作甚丰,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尤为著称。这些著作至今仍为我国中医院校必读之精典。他的医术在海外影响颇深。</span>如果说,卧龙冈是“智”的象征,那么医圣祠就是“仁”的殿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