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秀林鎮北秀林村

建设沈阳

据县志記載:北秀林村始名“枣园”,东汉末年就有人在此居住。公元528年,北魏杜洛周、葛荣派遣王秀林至此筑城,后人为纪念他,将“枣园”更名为秀林。村民不断增加后,部分村民于村南另立新庄,原村称北秀林。<br> 北秀林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7.5公里处,座落于井陉盆地中间地带,甘陶河西岸,背靠石太铁路,左倚青龙山,右扶棋盘岭,石太铁路与202省道在村西北角交叉而过,交通便利。距省會石家莊49.5公里。<br> 北秀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繁荣,粮食产量一直走在全县前列。同时,商业活动也十分活跃,自1990年设立集贸市场以来,便是县域内数得着的大集。北秀林现有高、任、程、张、王等14个姓氏,1050人,320户。<br> 北秀林马火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逢马年举办马火艺术节。此外,村中有井陉八景之一的“秀林春色”,还有文昌阁、东阁等古建筑,以及自清初到民国及建国初期的传统院落五六十座。<br> 觀音廟【在村東北處,坐南面北,面闊兩間,進深三間,前出廊,明間四格扇門,一馬三箭窗,門楣掛“觀音廟”匾,硬山式黃色琉璃瓦敷頂,正脊有寶瓶,兩端有吻獸,戧脊有套獸。】 門外西側立碑一:公元一九九一年一月辛末歲末光復觀音廟記、背面為:捐款名單石碑一通、碑高1.66米,寬0.647米,厚0.187米。碑座長0.735米,寬0.372米,高0.15米。 門外東側立碑二;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九日重修碑記、背面為:佈施名序石碑一通、碑高1.672米,寬0.647米,厚0.182米。碑座長0.727米,寬0.43米,高0.14米。<br> 廟外東側墻立碑三:公元二零零二年農曆壬午年正月二十日立析源溯流、背面為:第三屆馬火獻款上碑名單石碑一通、碑高1.77米,碑寬0.598米,厚0.13米。碑座長0.805米,碑寬0.40米,高0.10米。 碑四;公元二零一四年農曆甲午年春申午馬火記、背面<br>為:功德無量石碑一通、碑高1.927米,寬0.75米,厚0.148米。碑座長0.895米,寬0.408米,高0.075米。 廟外東墻嵌碑五;順治十五年六月二十日立計開施錢姓名於後石碑一塊、碑長0.786米,高0.347米。 東阁【在村東部,坐東向西,为过街閣式建筑,石券高3米,券上建閣,閣東西5.10米,南北5.70米,建筑面積29.07米。砖木結構,五架樑前後出單步樑,硬山式佈瓦敷頂,前后檐椽腐朽塌落,頂部杂草丛生,瓦件松散,閣西南侧有十级臺階可上下閣,保存较差。原本閣上建有廟宇,現在空無一物。依据閣的梁架和建筑形制判断,<br>其年代為清代。】<br> 春色阁【在村東北,坐东向西,過街式樓閣,東西4.70米,南北4.20米,占地面積19.74平方米。地青石砌筑券洞形,東侧券脸上嵌石匾“春色阁”長0.408米,高0.34米,厚0.13米。台基现高1.60米,大部分埋於地下,砖木结构,單檐硬山式布瓦頂,内无柱,墻上有彩色壁畫,在閣的西南侧有台阶可上下。春色閣为清代作品,在原有基礎上重修修繕。】<br> 北墻嵌碑一:公元二零零八年農曆戊子年十一月立芳<br>名永存石碑一通、碑高1.71米,寬0.65米。 墻上嵌碑二:公元二零零八年農曆戊子年十一月春色閣重修碑記石碑一通、碑高1.71米,寬0.65米。 墻上嵌碑三:乾隆四年歲次九年石碑一通、碑高0.805米,寬0.405米。 石匾“春色阁”長0.408米,高0.34米,厚0.13米。 券洞內嵌碑四:二零二三年臘月初一功德無量河應曉瑋八百元石碑一通、 八百年古槐樹。 村書記高越蔣帶領文物普查員高長利對古樹的現狀進行分析,並製定保護計劃。 古民居。 宣統元年瓦件。 街巷。 佛龕。 石碾。 磚雕墀頭。 石雕門墩, 迎風勾石。 村衛生室。 北秀林村學校。 未完成的劇場。 北秀林马火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相传300年前,马火由该村“任、程、高”姓发起,最早叫“跑马灯”。南方有一商人从太原去北京,途经北秀林,在观音老母庙许愿进京发财,后发财回井陉还愿,将家乡的“跑马灯”传到北秀林,明末清初改成了马火烟花。<br> “马火”中的“马”是用实心竹棍或能承担相当重量的其他材料捆扎成的马形架子,再将用独特材料及其配比制成的各种焰花单体组装在“马”架上,最后用特殊工艺捻制的导火索串连起来。<br> 燃放马火前要进行接火仪式,接火者身着红衣、头包红布。晚上八时许,马火燃放开始,表演者挎着点燃的马火,根据三国等古典故事中的情节,在火场上奔驰。马火上的焰花种类繁多,燃路交错,响声迭起,场面新奇壮观。最后,二龙戏珠焰火喷发,十二斗老杆点燃,仙鹤凌空下蛋,马火燃放结束。<br> 过去按照“丰收年放马火”的习俗,每逢丰收之年正月二十燃放马火。1990年恢复后,理事会商定遵惯例逢马年举办一次“马火艺术节”。北秀林马火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部分会制作马火的老艺人相继谢世,在世的老艺人均已过古稀之年,这项技艺已处于濒危的地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