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东湖先生讲《隋炀帝的狂妄与绝望》有感

大唐诗社

<p class="ql-block">郑建军 丨 全军十大文化博主之首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一级调研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不是开国之君,但是也绝不是守成之主。说其“有胆量,能折腾”,一点也不为过。由狂妄走向绝望,恰似应当向司马懿、李世民与唐宣宗学习。学习司马懿能沉得住气。学习李世民狠向彻底。学习唐宣宗隐忍而生。都云,人生处处是考场。现在看来,人生时时是考场,人生事事是考场。经不起时事的考验与检验,再美好的前景都会瞬间化为泡影。子虚乌有,却一再强调,此地无银三百两,只能证明留下了尾巴,抓住了辫子,也就是后遗症。成王败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或者在胜利者的主导与授意下写的,亦或为胜利者写的。歌功颂德,一好遮掉了百丑!只写其一,不写其二的历史是伪历史。正史不够,野史来凑!《竹书纪年》在民间保有并被传开……出现流言蜚语,实是超出了常规认知……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妖就是唯势唯利主导下的因势利导。说直白一点就是势利眼,看人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下菜。一般思维,正常推理,不是翻案而是归真。隋炀帝上半场是赢家,赢得麻利,成就“大满冠”;下半场是输家,输得彻底,拨光“打底裤”。赢在谋略、心计与手段的有机融合、齐头并进。输在谋略、心计与手段的严重失谐。有道是:“急不得,慢慢来!”心急是吃不上热豆腐的!东向去门阀,通漕兴经济,开疆志拓土……一代帝王当有此胸怀。只是应当量力而行、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一口下去吃个胖子,民脂民膏供应不上,形成了夹生饭,自然会遭受夹板气。与民生息,徐徐图之。隋炀帝如能改过一个“急”字,一切也便会改写了。急于求成事不成,亡国之君毁誉声。不与历史较真,只为返璞归真。戒急用忍,事缓则圆,人缓则安,语缓则贵……十年时光,就想建成百年大业,可不就会是“秦作衣裳汉来穿,唐借隋运三百年”的结局。就是没有秦隋铺垫,哪来汉唐盛世?!盛世光环固然值得标榜宣扬,可怎么能离得开稳稳的基础支撑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回观四百年盛唐,三百年强汉,秦隋功过当代却利及后世。这就是秦始皇与隋炀帝的夙命,亦是汉武帝光武帝与唐太宗唐玄宗的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