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乾隆行宫游记和云冈石窟特征

金鱼

2025年9月16日周二10:34分再次来到徐州博物馆参观"山堂水殿云深处-云冈石窟艺术特展"。<div><b>相望千年。</b>徐州古称彭城,是大汉王朝的龙兴之地;大同古称平城,是北魏王朝的崛起之都。两地虽相隔千里,实则血脉相连。云龙山摩崖造像与云冈石窟相望千年,相映生辉。</div><div><b>云冈石窟。</b>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有"山堂水殿"之美誉。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万余尊。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div><div><b>北魏平城和丝绸之路。</b>4-6世纪鲜卑拓跋族在中国北方建立起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统治者着力经略西域,帝都平城既是鲜卑政权的中枢,也是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和最繁华的贸易枢纽。"诸胡咸服,西域复平""贡使往来不绝,商贾经年盈路",汉末以来中断多年的丝绸之路再度复兴。北魏时期丝路畅通,东西方贸易频繁,西方使臣、商人、乐师、僧人纷纷涌入平城,带来了域外的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考古发现的胡俑、壁画及雕刻里都可以看见胡人的身影;琉璃碗、鎏金高脚酒杯、波斯银盘、镶宝石金戒指等各类器皿也充满异域胡风。精神层面上佛教在北魏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平城不仅修建起规模宏大的寺庙,还开凿了众多的佛教石窟,由北魏皇室出资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正是丝绸之路中西文明交融的最好物证。<br></div> <b>展厅入口。</b>4至6世纪北魏在长城内外开启了中国艺术史上最富创造力的云冈时代。都城平城(今大同)与霸府晋阳(今太原)双雄并峙,既是朔风南渐的起点,更是多元文明的熔炉。拓跋鲜卑以惊人的文化包容力,将外来的多种美学与中原礼乐传统熔铸为全新的艺术体系,孕育出云冈石窟、魏碑书法等璀璨遗产,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星罗棋布于三晋大地。随着这种多元文明的逐步成熟,影响到了更广大的区域,这些遗存不仅是视觉艺术的革新,更是中华文明在动荡中重构的见证,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基石。这一时期地处汴泗交汇的彭城(徐州)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作为军事前沿、经济枢纽、佛教传播、学术交流等历史作用。当我们凝视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品,看到的不仅是线条与色彩的革故鼎新,更是一部烙印在石窟、金属与陶土上的文明融合画卷。<div><b>两晋南北朝年代表。南北朝疆域示意图。北魏/齐时期全图。东魏/西魏/梁时期全图。北齐/北周/陈时期全图。北朝帝王图。佛教传播路线图。</b></div> <b>云冈石窟第13窟后室南壁第四层七立佛</b>。3D打印作品,云冈研究院藏。七立佛雕刻于第13窟南壁窟门与明窗之间,是云冈石窟大型"七立佛"造型的精典之作。七佛并列于三屋形龛内,着褒衣博带式佛衣,左手结与愿印,右手结施无畏印,跣足立于莲花座之上。中央及西侧屋形龛下立佛面容清秀、长眉细目。东侧二立佛具高肉髻、面相丰腴,面部特征与同排立佛风格迥异,而与大同华严寺辽塑及第11窟中心塔柱南壁东西胁侍菩萨相近,为辽代补接。七佛指现在佛释迦牟尼佛与过去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第13窟南壁七佛与主尊交脚弥勒菩萨共同构成了三世佛的题材。 <div><b>灵岩宝相。</b>北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风云激荡的时代,尤以云冈石窟的营建,堪称一部浓缩的佛教艺术教科书。云冈石窟的前期造像大多高鼻深目,集中西艺术风格于一体,雄浑粗犷、高大健硕,显露出胡貌梵相的风格;到中期发生深刻转变,佛陀的面相渐趋清秀,褒衣博带的衣褶如流水般垂落,暗合南朝"秀骨清像"的审美理念。这种艺术变革背后,既是北魏政权从"皇帝即如来"的观念,向"君权天授"的华夏礼制转型;也是大量徐州僧匠迁居平城,数位高僧入主,推动了云冈的艺术变革。其后云冈的佛教模式被引入江淮,徐州云龙山、楚王山摩崖造像应运而生。至今三武灭佛、文成复法的遗迹仍历历在目。<b></b></div><b>早期石窟与昙曜五窟。</b>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将云冈石窟分为三期,早期石窟包括昙曜主持开凿的五座窟,即位于云冈石窟群西部东侧的第16-20窟。北魏文成帝致力于恢复佛教,高僧法果提出"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为皇家开凿云冈石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平初年(460-465年)云冈石窟在沙门统昙曜的主持下开始动工,最早一批工程是为北魏前五位皇帝开凿的大像窟,世称"昙曜五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真容巨壮,世法所希"赞颂云网石刻的奇伟。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也是西域造像艺术东传的顶级作品,尤其第20窟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div><b>云冈石窟第13窟明窗西壁菩萨。</b>3D打印作品,云冈研究院藏。宝盖下雕菩萨立像,面相丰圆。头藏素面高冠,颈饰项圈、缀铃,袒上身,佩长璎珞与对龙衔花。下着长裙,裙腰打结下垂,长裙贴体、下摆卷曲。左手提净瓶,右手上举托宝珠。菩萨足旁侧雕山丘,亦与东壁对称。造像比例适中、雕刻细腻、手法成熟,是云冈石窟菩萨类造像中的精品。</div><div><b>云冈石窟第10窟前室北壁须弥山之三头四臂阿修罗。</b>3D打印作品,云冈研究院藏。阿修罗天,佛教中天龙八部之一。三头四臂,中首戴宝冠,左右二首皆戴尖帽,颈戴圈、臂佩刨、手饰镯,上身斜披络腋,下身穿长裙,右腿盘起、左腿斜垂。上两臂高举,左手托日、右手托月;下两臂左手按膝,右手执莲蕾状物于胸前。</div><div><b>残石雕菩萨像。</b>北魏,云冈研究院藏。此尊菩萨造像属半成品,其出土地点是寺院或石刻雕刻工坊尚有待考证。此菩萨头戴三花宝冠,面相丰满,呈微笑状,上身斜披络腋,下身穿羊肠大裙,腰间束带,躯体健壮。</div> <b>石板雕。</b><div><b>石雕佛头像。</b>北魏,云冈研究院藏。</div><div><b>残石雕佛头像。</b>北魏,云冈研究院藏,1992年第14-20窟前遗址采集。</div><div><b>"延和二年"鎏金铜佛像(2)。</b>北魏,徐州博物馆藏。铜佛像背面錾刻发愿文"延和元年五月初四日,弟子邵景伯为亡父、居家眷属敬造弥勒像一区,愿世安隐。"</div><div><b>彩绘陶黑衣男立俑。</b>北朝,徐州铜山内华北朝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div> <b>黑釉瓷眼球。</b>是辽金时期对云冈石窟维修时为佛像镶嵌的眼球。形制呈圆锥形水滴状。直径11.5高14.4厘米,内胎呈土黄色,胎质疏松,肉眼可见细小气孔。陶眼前端施以黑釉,金属质感强烈,所施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含有少量的锰、钴、铜、铬等矿物质。北魏开凿石窟时,没有为佛像镶嵌眼球这一做法。到辽金时期开始为佛像镶嵌眼球。1932年美国人史克门慕名来到云冈石窟,从附近农民手中购得此佛眼带回美国。1978年以后史克门决定将个人收藏了半个世纪的云冈石窟佛眼转赠给宿白先生,使得该佛眼顺利回归云冈石窟。宿白教授在1985年写给国家文物局负责人的信件里记录了此事。佛眼的遗失与回归,目睹了古老石窟近代百年不平凡的历史。<div><b>黑釉瓷眼球。</b>辽金,云冈研究院藏。</div><div><b>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第16窟北壁立佛。</b></div><div><b>云冈石窟第12窟明窗顶部飞天。</b>3D打印作品,云冈研究院藏。中央雕团莲,莲蓬素面凸起,外两层均雕双瓣莲纹,舒展圆润。团莲上下各雕刻二飞天,头梳高髻,岐帛绕臂,围绕莲花对向飞行。飞天身躯健硕、身姿柔美协调,合力托举博山炉。</div><div><b>螭首石门砧。</b>北魏,云冈研究院藏。1993年云冈石窟山顶东部北魏佛教建筑遗址出土。</div> <b>徐州高僧入主云冈石窟。</b>云冈石窟的早期造像雄浑、粗犷、健硕,集中西艺术风格于一体,颇承凉州模式。到太和十三年(489)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却成为时尚。这一变化既与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有关,也与南朝画技进入云冈,凉州高僧式微,徐州名僧北上有关。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彭城入魏,与平城同为北方两大佛教重地。《广弘明集》记载徐州高僧慧纪入主云冈,见诸史籍、到达平城的徐州高僧还有昙度、道登、僧逞、龙达等,除此之外太和五年(481)徐兖二州亦有被俘僧人到达平城。这些僧人通过引入南朝佛教思想、艺术技法,推动了云冈石窟造像风格的革新。<div><b>残石雕供养人像。</b>北魏,云冈研究院藏。</div><div><b>残石雕菩萨像。</b>北魏,云冈研究院藏,1992年云冈石窟第11-13-4窟前遗址。</div><div><b>石雕佛像(徐州博物馆藏)/残石雕力士头像(云冈研究院藏)/残石雕手指(云冈研究院藏)。</b>北魏。</div><div><b>胡风杂糅。</b>北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文化大交流的重要时代,从其诸多器物上也能反映出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艺术风格,反映出拓跋鲜卑民族文化与中原地区汉晋传统以及南朝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胡风杂糅"的文化面貌。这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既有简洁大气、线条流畅的设计,彰显着北方民族的豁达与豪迈;又有精致细腻、造型优美的样式,体现出中原文化的含蓄与典雅。在装饰图案上,既有体现游牧生活的动物纹、几何纹,展现着北方民族的生活场景与审美情趣;又有借鉴佛教文化的莲花纹、忍冬纹等,反映出当时佛教的盛行以及文化的交流融合。</div><div><b>银耳杯。</b>北魏,大同市博物馆藏。</div><div><b>玻璃瓶。</b>北魏,大同金茂园北区北魏墓地出土,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div><div><b>鎏金敞口圈足铜碗。</b>北齐,山西寿阳县厍狄迴洛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 <b>银碗。</b>北魏,大同七里村出土,大同市考古斫究所藏。<div><b>金饰件/指环/金镯。玉璜/串饰/串饰。银簪/金扣。</b>北朝,大同出土,大同市考古斫究所藏。</div><div><b>铜带銙/铜铺首衔环。</b>北魏,大同出土,大同市考古斫究所藏。</div> <b>平城时尚。</b>来往于平城与西域的使者、商旅不绝如缕,多民族的汇聚为平城带来新的风尚。大同北魏墓葬出土的首饰类装饰品数量较多,串饰类饰品更是材质多样,组合形式繁复,反映出北魏平城时期的审美取向以及文化交融的特点。有学者指出"鲜卑人不论男女皆重装饰,尤喜用金银"。<br><b>铜鍑。</b>北魏,东信家居广场二期北魏墓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div><b>三虺纹铜镜(徐州下淀乡石桥北朝墓出土)/柿蒂纹多乳镜。</b>北朝,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div><div><b>"太和五铢"铜钱。</b>北魏,徐州博物馆藏。/<b>"常平五铢"铜钱</b>。北齐,徐州翟山输油管道工地出土,徐州博物馆藏。</div> <b>侯马虒祁遗址北魏墓。</b>虒祁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高村乡虎祁村西北约2.5公里处,2014-2015考古发现了四座北魏墓葬,其中三座方形单室砖墓有典型的北魏洛阳时期风格。墓葬中没有发现陶俑,随葬容器延续着平城时代陶器的风格,而出土的鐎斗及青瓷器则具有南朝气象,编号M1006的长斜坡墓道梯形土洞墓、M1006及M1007墓内殉牲习俗又保留有典型的鲜卑风格。墓葬的砌筑方式及直边方形形制又具有自身特色,其远承魏晋,又华夷杂糅,既有民族传统,又兼收并蓄,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及多样性。<div><b>MI006墓室东部/M1006墓室全景/M1006棺内器物位置。</b></div><div><b>绿釉陶壶。银器/铜鐎斗。</b>北魏,山西侯马虒祁北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裴经墓志砖。</b>北魏,山西侯马虒祁北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出土时为两砖扣合。上砖为盖,下砖为志。志文共6行,满行21字,共110字。墓志是其妻为其所刻,内容主要讲述裴经一生的为官经历,死亡年龄,末尾说明其妻家族渊源。裴经家族墓的发掘丰富了山西裴氏家族的史料,对北魏晚期政治、职官制度、历史地理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div><div><b>鸡首瓷壶。</b>北魏,山西侯马虒祁北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div> <b>司马金龙墓。</b>司马金龙为晋宗室后裔,墓表显示其祖籍为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九世孙。其父司马楚之因宫廷争斗而北渡降魏,封琅琊王,其母为北魏河内公主,因而司马金龙拥有汉和鲜卑两族的血统,父死后袭爵成为琅那王。1965-1966年大同市博物馆在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发掘司马金龙墓。据出土墓志记载,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年),官爵和谥号为"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釉陶俑阵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北魏时期阵容最大的俑阵,数量之庞大在同时期极为罕见。<div><b>司马金龙墓表拓片。</b></div><div><b>明光铠。</b>是中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铠甲,在军事装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不过彼时多作为礼仪用具。到南北朝时期,明光铠正式成为战场上的实用战甲。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在胸前和背后装有以铜或铁制成的大型圆形或椭圆形甲板,这些甲板经过精心打磨,在阳光照射下能反射出耀眼光芒,故而得名"明光铠"。<br><b>陶明光铠式士俑/贴金彩绘陶明光铠武士俑。</b></div><div><b>甲骑具装俑。武士俑。风帽仪仗俑。</b>北魏,大同市石象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div><div><b>红陶持箕女俑。</b>北齐,河南博物院藏。/<b>持簸箕俑。</b><b>持盆俑。</b>北朝,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div> <b>彩绘陶甲胄武士俑。</b>北齐,太原晋源区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太原市博物馆藏。<div><b>彩绘佩刀武士陶俑。</b>北齐,山西寿阳县厍狄回洛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彩绘陶文吏俑。</b>北齐,太原晋源区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太原市博物馆藏。</div><div><b>彩绘持盾武俑。</b>北朝,河南博物院藏。</div><div><b>陶明光铠武士俑。</b>北朝,徐州狮子山东甸子村北朝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div><div><b>彩绘陶双髻执笏女立俑。</b>北朝,徐州铜山内华北朝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女俑双髻盘于两耳侧,发式别致。面部有红、黑两色靥,细眉上挑,高鼻直挺,朱唇含笑。上身着黑色短衣,下着肥管长裤,露履于外,双手相合拥笏于胸前。这种短衣长裤的服饰来源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此俑为典型的北方胡人少女形象,天真烂漫,生动自然。</div> <b>镇墓兽。</b>北朝镇墓兽是北朝时期墓葬中用于辟邪、镇墓的陶俑,是古代随葬明器的一种。北魏平城时期,镇墓兽在西晋牛形镇墓兽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人面镇墓兽和兽面镇墓兽一起构成新的镇墓兽组合,一般置于墓门或甬道两侧,以守备墓葬的入口。兽面镇墓兽多为蹲坐状,形状似虎,人面镇墓兽呈蹲坐状或四肢直立状,人面多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div><b>镇墓兽(太原小店区厍狄业墓)。镇墓兽(太原迎泽区徐显秀墓出土)。</b>北齐,太原市博物馆藏。</div><div><b>狮首人身镇墓兽(兽首)。陶镇墓兽(人面)。</b>北朝,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div> <b>彩绘陶双螺髻侍女俑。彩绘陶女官俑。彩绘陶胡服武士俑。</b>北齐,太原晋源区郭村娄睿墓出土,太原市博物馆藏。<div><b>彩绘武士陶俑。</b>北齐,太原市义井出土,山西博物馆藏。</div><div><b>彩绘负盾武士俑。</b>北齐,山西寿阳县厍狄迥洛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女俑头。</b>北魏,大同金港园北魏墓地出土,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div> <b>彩绘翻领右衽侍卫男陶俑。</b>山西寿阳县厍狄迴洛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b>釉陶鸡冠帽骑马俑/汉画像石中的鸡冠帽。</b></div><div><b>鸡冠帽。</b>北魏时期的鸡冠帽是鲜卑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为垂裙帽,顶部装饰鸡冠状突起,两侧有垂落的裙摆,能有效遮蔽头部和颈部。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彩绘鸡冠帽骑俑常搭配圆领窄袖袍、大口裤及皮甲,其形制特征与文化内涵体现了鲜卑族与中原文化的融合。<br>《史记.仲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即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由此表明鸡冠帽古已有之。</div><div><b>红陶骑马俑。</b>北齐,山西祁县白圭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div><div><b>陶骑马俑。</b>北朝,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div><div><b>鸡冠帽骑马俑。</b>北魏,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div> <b>胡人驯象。</b>汉画像石中的"驯象图",是汉代艺术中反映异域交流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题材,画面刻画驯象者(象奴)多为"胡人",手持长钩驯导大象的情景。北朝陶俑以人物和动物形象为主,现有考古资料中尚未发现明确的驯象俑。徐州茅村内华北朝墓出土的陶俑为一象奴头戴尖顶小帽,屈腿坐于象背之上,驾驭大象。大象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或朝贡活动传入中原,或作为皇室园囿中的表演动物,或作为礼仪出行的"象舆",继承了汉代以来的"方异物,四面而至"的开放气象。为研究北朝社会生活、民族关系、气候变迁及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div><b>汉画像石中的驯象图。</b></div><div><b>陶牛。</b>北朝,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div><div><b>红陶母子猪。</b>北齐,河南博物院藏。</div><div><b>陶象奴训象俑。</b>北朝,徐州铜山内华北朝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象四肢粗壮有力,长鼻下垂,温和顺从。象奴头戴尖顶小帽,屈腿坐于象背,悠闲自得,别有情趣。</div> 从"胡汉分治"到逐渐汉化,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是民族融合加速、政治制度革新和文化多元发展。汉化改革与多民族治理模式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础。北朝时期服饰受少数民族影响,裤褶、两档衫等新式服装流行,袖子窄小便于劳作。普通百姓多穿窄袖衫,上层人士则用丝织品制作袍服。饮食方面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并存,饮食文化融合了汉族传统与少数民族特色。考古发现北朝的墓葬中既有狩猎、游牧场景,也出现农耕、庖厨场景。居住方面汉民族木构式屋宇建筑和北方游牧民族穹庐样的毡帐并存,室内陈设的帷帐、屏风、床榻、连枝灯等,融合游牧与农耕文化元素,北朝时期垂脚而坐的习俗影响着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出行方面北朝男子多骑马射猎,贵族以乘坐牛车为显耀和时尚,出行时车骑随从,旗仗导引,伎乐百戏穿插其间,阵容庞大。<div><b>石雕柱础。</b>北魏,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柱础顶部莲花形,鼓部高浮雕镂空蟠龙与白虎,首尾相接,行于仙山之上。方座四角圆雕伎乐童子作击鼓、吹筚篥、弹琵琶和吹排箫状。方座四周胡人乐使8人与缠枝花纹相间而饰。雕刻生动,线条有力,在继承和发展中国雕刻技法的同时吸收外来艺术精髓,融合民族文化,推陈出新,堪称杰作。</div><div><b>吹生凤鸣画像残砖。</b>南朝,河南博物院藏。/<b>兽面纹砖。</b>北朝,徐州博物馆藏。</div> <b>狩猎图。</b>北朝,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出土,山西博物院藏。北朝壁画墓出土的《狩猎图》,以山林为背景,描绘了健儿纵马疾驰、追逐围猎动物的场景,场面雄浑,再现了北朝马上民族以狩猎作为生产方式、竞技活动及练兵手段的历史。画面中狩猎者武器以弓箭为主,强调小群体的战术与配合,人物神情坚定,刻画精细,动物姿态生动,细节丰富。此壁画不仅是北朝狩猎文化的直观体现,还反映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习性与精神风貌。其艺术风格融合草原文化与中原技法,线条流畅,动感十足,上承汉晋传统,下启隋唐画风,对研究北朝社会生活、绘画艺术及民族融合具有重要价值。<div><b>北朝画像砖。</b>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建筑材料,北朝画像砖的艺术源头可追溯至汉代,佛教题材的画像砖大量涌现。在艺术风格上,相比汉代更加注重线条的表现力,能够生动地勾勒出人物与动物的形态特征。在造型上更加追求立体感与层次感,通过浮雕等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制作工艺也较为精湛。北朝画像砖以其独特的题材、风格和制作工艺,使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iv> <b>红陶井栏。</b>北齐,河南博物院藏。<div><b>骆驼俑。</b>是北朝兴起并流行至隋唐的动物俑类型,其发展伴随民族融合与丝绸之路贸易兴盛。其驮载物品可能是鲜卑等北方民族游牧生活中使用的毡帐:围墙栅栏放在驼体两侧,幕布卷起呈筒状,两端打结,横置于两个驼峰间,并将圆圈形帐顶置于幕布之上中央位置。汉人所见骆驼甚少,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意为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浓缩成成语"少见多怪",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br><b>彩绘陶卧驼俑/汉画像石中的骆驼形象。</b></div><div><b>陶骆驼。</b>北齐,徐州东甸子北齐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div><div><b>彩绘陶马。</b>北齐,太原晋源区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太原市博物馆藏。</div><div><b>陶骆驼。</b>北朝,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div> <b>陶毡帐。</b>北魏,御昌佳园北魏墓葬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 <div><b>北朝青瓷。</b>北朝时期的青瓷制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创新,臻于成熟。在造型上无论日常生活用具,还是宗教器皿,都更加注重实用性,并逐渐形成了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端庄大方的艺术特色。在装饰上以刻划、模印、贴塑等技法增加器物的层次感,形成了立体的装饰效果,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北朝青瓷还通过贸易等途径传播到周边地区,对当时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隋唐陶瓷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div><b>青釉莲瓣纹六系罐。</b>北朝,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div><b>青瓷桥系盖罐。</b>北朝,徐州云龙山拔丝厂宿舍工地出土,徐州博物馆藏。</div><div><b>青瓷四系罐。</b>北朝,徐州狮子山北朝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div><div><b>黄釉莲辦纹八系罐。</b>北朝,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藏。</div> <b>云冈石窟造像艺术的变迁。</b><div><b>云冈早期。</b>体貌特征/胡貌梵相,体型丰壮,菩萨亦雄健有力,女性化特征不明显。佛衣/通肩式(上衣覆盖双肩,于胸前形成多道圆弧形衣纹)、覆肩袒右。菩萨装/上身袒裸,有斜披络腋从左肩处下搭,下身着羊肠大裙,衣服轻薄贴体。</div><div><b>第20窟主尊大佛/第17窟南壁东端第3层主尊右胁侍菩萨。</b><br><b>云冈中期。</b>体貌特征/面容和体型仍有丰壮特点,同时在华夏审美影响下开始趋于清秀,表现为雍容典雅的姿态。佛衣/开始流行搭肘式佛衣(得名于上衣右角穿过腋下搭于左肘之上),即反映汉人士大夫风尚的"褒衣博带"装束。菩萨装/上身双肩岐帛绕至身前交叉下垂,再由膝间上扬至绕于肘外飘展,下身着裙。<br><b>第10窟前室北壁/第6窟西壁南侧第4层立佛。</b><br><b>云冈后期。</b>体貌特征/在南朝审美影响下,本土化风格初步形成,造像面容清瘦、细颈削肩,体态修长,呈现出"秀骨清像"的风貌。佛衣/流行"褒衣博带"装束,线条雕刻更流畅飘逸。菩萨装/仍流行交叉帔帛,造型更为温婉清秀。<br><b>第40-1座二佛并坐龛/第35窟东壁龛主尊交脚菩萨</b>。</div><div><b>莲花纹陶建筑构件。</b>北魏,云冈研究院藏,1993年云冈石窟山顶东部北魏佛教建筑遗址出土。</div> <b>飞天。</b>云冈石窟内除了佛、菩萨、姿态生动的力士以外,还有大量盈盈舞动的飞天形象。飞天的主体是"天龙八部"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力一体,变为飞天。<b>第12窟前室北壁第三层中段门楣上沿右侧飞天</b>。<div><b>浮雕故事石饰件(2009-2010年云冈石窟山顶北魏佛教寺院遗址出土)。残石雕飞天像(1992年第14-20窟遗址采集)。残石雕交脚菩萨像。忍冬纹灰陶砖</b>。北魏,云冈研究院藏。</div> <b>"妙兴西北方主"莲花纹石盖盒。</b>1992至1993年在第20窟前偏东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出土了一件北魏石盖盒。该器物由盖与钵身两部分组成,通体采用武州山本地砂岩雕琢而成,器表以高浮雕技法满饰莲花纹样,展现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典型特征。尤为珍贵的是,在钵身底部发现阴刻"妙兴西北方主"六字铭文,这是目前云冈石窟在北魏造像题记之外的唯一器物刻铭。"西北方主"可能指以平城为都城的拓践鲜卑政权,前面加"妙兴"二字,应是祈愿北魏王朝的统治兴盛。<b>石盖盒底部铭文。</b><div><b>残石雕魔众像。</b>北魏,云冈研究院藏。</div><div><b>中期石窟与五华洞。</b>云冈石窟中期开凿于孝文帝太和年间(471-494年),大致处于云冈石窟群的中东部,主要有第1-3窟,5-13窟。这一阶段是北魏王朝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汉化进程明显加快,石窟艺术进一步本土化、世俗化,人物形象由胡貌梵相演变为华夏传统推崇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艺术风格,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9至第13窟,因清代晚期施加的彩绘而得名,这五个洞窟异常华丽。五彩斑斓。五华洞是云冈中期石窟的巅峰巨作,是北魏时期佛教艺术发展和文化融合的重要见证。<br><b>第12窟前室北壁/第10窟门拱顶部/第10窟前室东壁。</b></div> <b>残石雕狮子像。</b>北魏,云冈研究院藏,1992年云冈石窟第15窟遗址采集。<div><b>云冈石窟第20窟北壁上层西侧飞天</b>。3D打印作品,云冈研究院藏。飞天头戴三面宝冠,面额丰盈,稚拙可爱。额发分绺后梳。颈戴项圈。腕、臂戴镯、钏。左手托供物于胸前,右手外展于身侧。双腿并拢向后,足尖向下,侧身向上飞翔。帔帛顺臂绕肘,飘于体侧,翩翩向上。属于云冈早期飞天的典型代表。</div> <b>残石雕供养天人像。动物莲花纹灰陶砖/莲花纹灰陶砖。</b>北魏,云冈研究院藏。<div><b>北魏平城大事记。</b>386年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398年北魏迁都平城,开启平城时代近百年的统治。399-412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陆路经西域往天竺取经,游历东南亚各国十余年,最后经由海路回国,在胶州半岛崂山登陆,前往都城建康,带回数十部梵文经典。420年刘裕篡晋,建立南朝刘宋政权,南北朝对峙局面形成。424年北魏太武帝亲征漠北,分五路讨伐柔然,北魏对柔然汗国的反攻开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中原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446年北魏太武帝灭佛,推行残酷的宗教政策,摧毁大批佛寺并逼迫大量僧侣还俗。448-449年北魏军队击败柔然汗国,控制西域,草原丝绸之路恢复畅通。此后双方仍冲突频繁,北魏基本占据上风,多次击破柔然。450年北魏军号称百万,五路南下,太武帝拓跋焘亲率主力40万围攻彭城,未克北返。466年南朝宋内乱,徐州刺史薛安都投附北魏,彭城易帜。471年北魏孝文帝即位,冯太后摄政,北魏进入"二圣称制"阶段。479年萧道成篡位建立南齐,刘宋灭亡。永明年间萧齐遣使与北魏通好,"特选才学之士,以为行人",著名者如范缜、范云、萧琛、颜幼明等均出任过使节。491年北魏孝文帝派遣李道固与蒋少游出使南齐,蒋少游借机"摹写宫掖""图画而归",直接推动了南北朝的文化艺术交流。494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由此开启北魏晚期大规模汉化改革的高峰时期。</div><div><b>文物承载千年文明。</b>从平城到彭城,云冈石窟的每尊造像、每道刻痕,都藏着文明兼容的密码;徐州高僧以斧锤为笔,写下的不只是佛国庄严,更是"和而不同"的历史长卷。山堂水殿依旧,云深之处,文明永续。</div><div>10:57分此部分内容参观结束。</div> 文创店。 <b>乾隆行宫(和平路)。</b>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和平路118号。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建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这座行宫曾是乾隆南巡时的驻跸之地,亦称云龙山行宫。两江总督尹继善筹建。见证了乾隆的南巡岁月,承载着乾隆与徐州的情缘。行宫内的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富有艺术价值,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游客可以漫步于行宫的庭院中,欣赏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感受历史的厚重。行宫内设有展览,展示了与乾隆相关的历史文物和故事。乾隆南巡至徐州时三次驻跸于此,督建徐州黄河护堤石工等。当年的行宫规模恢宏,南起云龙山,北至土山,东接御桥,西至今中山路,景色秀美怡人。现仅存大殿,东侧园内陈列历代名家碑刻近百方。乾隆行宫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1:42分离开徐州博物馆前往。 进入乾隆行宫。 乾隆行宫。 <b>乾隆行宫内展示。乾隆画像。</b><div><b>乾隆与徐州。</b>乾隆皇帝(1711-1799)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在位60年(1735-1795),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乾隆的一生中,西进平叛大小金川,平准部、回部等,以及六次南巡治河捍海是其最辉煌的两件功绩。黄河泛患于徐州,始于汉,横溃于宋,糜烂于元明。清朝水患仍是徐州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乾隆即位后的20年徐州附近黄河溃决达6次之多,每次徐州及其下游皆为泽国。因此乾隆"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六次南巡中,五次阅河,四次巡跸海塘工程。乾隆南巡五次阅河,其中四次到徐州。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是准安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徐州附近的黄河大堤也是重点之一。乾隆到徐州体恤民情,多有赈灾免赋之举。见河患非朝夕可解,为方便来徐阅河居住,乾隆降旨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建造行宫。乾隆在徐州还考察民俗民情,登览名山胜迹,留下诸多诗文楹联。乾隆时期徐州府境图。</div> <b>四次徐州阅河。</b>乾隆第二次南巡徐州阅河路线图。<div><b>四次徐州阅河。</b>第一次南巡乾隆十六年(1751年),免江苏、安徽、浙江等地逋赋、额赋。第二次南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宿迁顺河集陆路至徐州,命刑部尚书刘统勋督修徐州石工,至孙家集阅石工,至荆山桥、韩庄闸阅河工。第三次南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二次到徐州,阅高家堰,登陆徐州阅河后还京。第四次南巡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三次到徐州。返程阅高家堰堤,至徐州。第五次南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第六次南巡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第四次到徐州,返程由南京渡江至徐州。<br><b>清代徐州府黄河态势图。</b></div><div><b>乾隆徐州阅河。</b>黄河泛滥危害徐州,汉代至1194年虽多遭水患,但无灌城之虞。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武阳缺口夺泗入淮,至清同治五年(1855年)改道山东入海,流经徐州660多年。筑坝束水,泥沙积淀使流经徐州的黄河成为悬河,州城势如仰釜,人民时有鱼鳖之灾。乾隆二十一年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漫溢,徐属各邑水灾严重。乾隆第二次南巡的返程途中,力排众议由宿迁顺河集弃舟登陆至徐州阅视河工。当时黄河徐州段河身狭窄,夏秋涨水,频繁溃决。乾隆见城北护城堤仍为土工,便令将土堤改为石工以重其防,增筑的石堤用石十七层,巨石间嵌束腰形燕尾"钦工"铁楔,长70余里,工程极为浩大壮观。还在徐州北门外河边设测水标志,以监视黄河水位的涨落。<br><b>护城石堤/清《黄楼拜苏》中的护城石堤。</b></div><div><b>云龙山行宫。</b>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返程至徐州阅河,第一次到徐州。当时水灾刚过,饿殍遍野,瘟疫流行。乾隆见徐州河患非一日可解,批示修建龙王庙和行宫。两江总督尹继善度城北门外大王庙窄狭,西门阴雨积水,惟郡城之南,云龙山之北有隙地可以建庙,座南向北,俯视黄河,西北有地高爽平坦,可建行宫。绘图呈进御览,乾隆在行宫选址的奏折中朱批"此不过在庙旁就便一宿之地可耳,何须多费?庙墙周围宽展,足容数间,憩息一宿为妙。钦此。"龙王庙于当年五月动工,十一月完工。清代后期又称为禹王庙,今已荡然无存。《南巡盛典》云龙山行宫图。</div><div><b>乾隆徐州阅河。</b>从乾隆阅河到黄河改道北徙的近百年间,徐州段黄河没有出现大的决口,小的溃决也只有几次。可见乾隆阅河对徐州的河防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br><b>洪福寺后的石堤/"钦工"铁锲。</b></div><div><b>云龙山行宫。</b>行宫于十一月开建,次年春告竣,耗银八九千两。据《南巡盛典》《铜山县志》记载,云龙山行宫南起云龙山,北至土山,东接御桥,西至今中山路。前后左右均三进院落,左右有园林,假山亭台榭阁错落有致。殿房几十间,红墙黄瓦,松柏掩映其间,体现出皇家宫殿的庄重和宏伟。<br><b>道光《铜山县志》云龙山行宫图。</b></div> <b>云龙山行宫。</b>清末以来,行宫建筑大多已毁,仅存大殿。1959年行宫辟为徐州博物馆,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行宫不仅为古城增色,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建筑遗产。此外铜山区柳泉还有另一座行宫,但乾隆可能并未驻跸。新沂马陵山相传也有一处行宫遗址,但未见诸记载。<br><b>柳泉行宫图/乾隆行宫。</b><div><b>乾隆咏徐州。</b>乾隆的多次出巡都有强烈的政治、经济目的,但乾隆南巡经民间润饰,已被赋予太多的游山玩水色彩。沿途的许多州府山川,确因乾隆的游历而增加了历史文化氛围。乾隆儒雅风流,喜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唐诗总和相侔。徐州阅河,不免"偷闲"游览山水名胜,舞文弄墨,留下诸多楹联和诗文墨迹。乾隆为徐州龙王庙御书了"敕建惠佑龙王庙"匾额和"洪渎导东南城安百雉,交流循汴泗堤巩双虹"的楹联。为云龙山行宫书写三副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昔今不异观民切,来往宁因问景行。"<br><b>云龙山/云龙山门/石刻。</b></div><div><b>乾隆咏徐州。</b>乾隆第一次登云龙山时,因为看不到"云龙苏迹"感到非常遗憾,便御笔书写苏轼的《放鹤亭记》,又作《放鹤亭歌》明志,最后四句为:青山绿野古徐州,黄河之水东南流;本意登临豁远志,宣房深计翻增愁。<br>乾隆在云龙山还诗兴大发,作《游云龙山作》七言律诗:彭城驻辇廑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底事今来艰迥句,为民筹济为民伤。<br>这首诗较真实地记录了乾隆来徐州的秘情,仍陈列在云龙山顶部"御碑亭"内。云龙山的大士岩、试衣亭、放鹤亭、张山人故居等,均留下了乾隆皇帝的足迹,除《游云龙山作》外、还有《大士岩》《试衣亭用苏轼韵》等诗作。乾隆御题行宫二联盛赞名园峰壑和绿水翠竹之美,在《放鹤亭歌》中称"青山绿野古徐州"。民间曾流传乾隆对徐州山水民风有贬抑的评价,然而无论《南巡盛典》还是笔记野史都无记载,乾隆的这些诗联无疑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br><b>放鹤亭/大士岩/黄楼。</b></div><div><b>乾隆咏徐州。</b>乾隆雠效康熙南巡,治河捍海并考察各地风土人情,对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但六次南巡从北京到杭州,沿途建造了30座行宫,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晚年的乾隆终于认识到南巡的错误,认为60年为帝无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并诏示今后南巡的前提,实际废止了后嗣皇帝南巡之举。<br><b>荆山桥/"五省適衢"牌楼。</b></div> 乾隆行宫景色。 乾隆行宫景色。 乾隆行宫景色。 乾隆行宫景色。唐使院新修石幢。 乾隆行宫景色。 乾隆行宫景色。 乾隆行宫景色。 乾隆行宫景色。 11:59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