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古刹云居寺

英豪

<p class="ql-block">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山峦起伏的一块小盆地里,距北京约75公里,背后以朱山为依托,对面以石经山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p> <p class="ql-block">“山门不倒,寺必重修”,这句话至今还被人们传诵着。云居寺一百个机缘巧合之一。</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被日本飞机轰炸后,毁为一片废墟,而寺庙的卷门经历了战火磨练依然挺立不倒……,这张照片十分珍贵,我和战友在山门前的留影。1970年部队驻地,我们在这废墟边进行训练的地方 。</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曾经的营房。</p> <p class="ql-block">“山门不倒寺必重修”是云居寺方圆数十里流传已久的一句佳话。从中不难体味出人们对古剩的无限卷恋和对古利重光的热切期盼。 这句话虽不知出自哪位“预言家”之口,但早已被今天的事实所验证: 云居寺经过1985年和1999年两期工程的修复。 如今已重现庄严。</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那座历千年而不毁,经战火而不倒的山,因为布满弹痕而应发显得沧桑和庄严,这是由11块汉白玉石组成的拱形山门。 在日军侵华战争时. 云居寺曾于1937年秋后、1939年秋后和1942年相继遭到三次大规模轰炸。战火后的云居寺,主体建筑大部分都被毁,仅残留下孤零零的山门和几座佛塔。 当时,山门被炸得伤痕累累,正面有弹痕10多处,九尤其是山门右下特的两块起支撑作用的石料被炸得仅剩下三分之一, 石料的连接处仅有10公分左右,仿佛随时有倒塌的可能。但奇怪的是它险而不倒,从40年代到80年代,山门顽强地支撑着、屹立着,等待着《寺必重修》这一机缘的到来。这座受伤的山门好像接受了人们的重托,有了灵性一般,经历43年的风风雨雨而仍旧巍然挺立 。</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云居寺也在无限的荒凉和沉寂中度过了43个春秋。度诚的人们只有透过山门那简单粗犷的线条依稀找导寺院往日的壮观之景。童憬寺院未来的辉煌之象。终于。云居寺喜逢盛世。当时间的巨手指向1985年.《寺必重修》的机缘终于来到了。党和政府为了保护国家的一级文物,开始大规模的修复云居寺。 在建造天王段时人们依旧把不倒的山门镶嵌于正门处。让它继续和寺院一起谱写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经而闻名于世,是京郊具有金石、书法、美术、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义的古迹,在北京以至全国诸多古寺名刹和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该寺被评为“北京十大人文旅游景点”之一。房山县西北部山岳地带,自隋唐以来就是佛教胜地,如上方山兜率寺、六聘山天关寺、云蒙山龙泉寺以及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很多佛教遗迹文物,而石径山云居寺则是其中最有名的,向有“北京敦煌”之誉。</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北塔,又名罗汉塔、红塔,高34.2米,为砖瓦结构。它是一座组合式塔,集覆钵式、楼阁式和金刚宝座式为一体,因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也被老百姓俗称为“钟鼓楼”式佛塔。它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塔。</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南塔,又称释迦佛舍利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约1111—1117年),为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约30米。1942年,南塔毁于日军炮火,2014年完成复建。南塔曾秘藏佛舍利,其塔心脱落的《石经寺释迦佛舍利塔记》碑文,还为发掘辽金石经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北塔建筑结构:塔的下部为两层楼阁式,基座为双层八角形须弥座,上承平坐,平坐周边无栏杆,上建两层八角形楼阁式砖塔。楼阁式结构部分塔身东西南北四个正面设有拱门,四个侧面设有隐作直棂窗,上下檐装饰仿木构斗拱、屋檐等。塔内中空,塔心有八角形塔心柱,绕柱有砖阶可攀登。上部为覆钵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八角形须弥座、覆钵体、小须弥座、十三天和宝珠形塔顶。</p> <p class="ql-block">石经地宫。房山石经由隋大业年间僧人静琬始刻,历经唐、辽、金、元、明等朝代,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板,其中10082块藏于云居寺藏经地穴。1956-1958年,石经出土后存于库房,但因大气污染等原因风化严重。1999年,有关部门决定在原址上改建现代化地宫,用于回藏石经。</p> <p class="ql-block">地宫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由密闭的主藏经室、附属储藏室、机房和参观廊等组成。藏经穴直接建于自然岩石层上,石砌墙体,梁、板、柱等以混凝土浇注而成,顶、底板及墙体均做了防水处理,主储藏室还做了气密处理,可达到绝对封闭状态。地穴封闭后,内部空气会被置换成纯度达99%的氮气,通过自动监控系统保持氮气纯度,使有害菌类无法生存,同时保持相对恒温、恒湿的环境,以确保石经得到长期保护。</p> <p class="ql-block">北塔四隅各有一座高3-4米左右的小石塔,与中央的砖塔形成金刚宝座式的布局。这四座石塔均为唐代建筑,分别为景云二年王璬石浮屠、太极元年田义起石浮图、开元十年李文安石浮图和开元十五年郑玄泰石浮图。</p> <p class="ql-block">这条小路是我当兵时,曾经每天出操,训练必行之路。身后那个院落,是70年代存放石经的库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