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崔焘故居游记

金鱼

2025年9月16日周二9:06分来到徐州户部山崔焘故居参观。 <div><b>崔焘故居。</b>位于徐州户部山西坡,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年间扩建,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古民居群。现存下院和上院的前半部,东西长115南北最宽处51米,占地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有12个四合院,150余间房屋。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崔焘故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功名楼是崔家大院的主入口,门前建有八字形影壁,影壁后矗立着两个高近20米的旗杆,上面悬挂着"崔"字旗幡。正门上悬挂着"崔氏翰林府"匾额,两侧为左右掖门。掖门之名始于汉代,为皇宫中的偏门,在民间只有得到皇帝的许可才可设置掖门。崔焘故居房屋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翰林楼是故居主人居住的主要建筑,还有祭祀先祖的大祠堂、小祠堂,供佛的佛堂,迎奉圣旨的谢恩坊,接待亲戚的内客厅,教育子女兼接待客人的墨缘阁,陈放匾额的功名楼等。另有影壁、腰廊、抄手游廊、垂花门、随墙门等多种建筑形态。院落和房屋装饰有石雕、砖雕、木雕等艺术构件。崔焘故居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徐州古民居的杰出代表。<b>崔焘故居模型。影壁。</b></div> 户部山景色。 <b>功名楼。</b>是一座三开间的二层楼,楼上高悬"翰林"大匾,楼内悬挂褒扬崔氏家族的等各种匾额,实际上是崔家的荣誉馆,故称"功名楼"。以功名楼为正门,意在突出崔氏家族的门第与显赫的功名。<div><b>功名楼院影壁。</b>影壁中心砌有巨大砖雕"福"字,四周雕有梅、兰、竹、菊、牡丹等图案,四君子隐喻主人自身的学识与品格,牡丹企盼家族世代荣华富贵。</div><div><b>佛堂院。</b>是崔氏家族的家庙,坐落在崔家大院的西头,意指西方极乐世界,表明府上主人崇尚佛教。佛堂院平日供崔氏族人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如遇家族重大活动,则请僧人于此操办法事。</div> 佛堂院内佛像和壁画。 <b>徐州佛教名人。<br>严佛调。</b>又称严浮调,东汉临淮考城(今徐州睢宁)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出家人之一。严佛调幼年颖悟,敏而好学,信慧自然,遂出家修行。汉灵帝光和四年(181)与安息国居士安玄共译《法镜经》,还译有《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慧上菩萨间大善权经》《古维摩诘经》等经书。此外撰有《沙弥十慧章句》一书。他与安世高、安玄的译经被世人所称道,谓"三人传译,号为难继"。<div><b>净检法师。</b>彭城(今徐州)人,俗姓仲,名令仪,父曾为武威太守。西晋建兴年间,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和尚剃发,受十戒,成为中国第一位僧尼。东晋咸康年间沙门昙摩竭多在泗水浮船传戒,净检从大僧受具足戒,成为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徐州狮子山竹林寺与净检法师的关系有两种说法。其一,东晋永和年间彭城人为纪念净检法师,在东郊狮子山修建了竹林寺;其二,净检法师成名于洛阳竹林寺后,被邀主持徐州青园寺,皇帝"下敕"改"青园"为"竹林"。</div> <b>祠堂院。</b>有大小两座祠堂。正殿也称大祠堂,供奉着崔氏血源先祖炎帝、姜尚,崔氏得姓始祖季子及清代翰林崔焘的牌位。偏殿小祠堂,用于供奉无功名的崔氏祖宗牌位。此外西厢房为议事厅,平时家族重要活动皆于此处举行。 <b>祠堂院。中国祠堂文化。</b><div><b>祠堂。</b>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同宗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记录着家族历史的传统与辉煌,也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与标志之一。作为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产物,凡大家族皆设有祠堂,供奉祖宗先贤,商议族内事务,举办宗亲活动。<b>广州陈家祠堂。</b><br><b>堂号。</b>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一般将书写堂号的匾额悬挂于厅堂之上。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点: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户部山崔氏堂号为"畲经堂",为清朝道光皇帝所御赐。<b>安徽绩溪胡氏宗祠。</b></div><div><b>彭城崔氏.源流。</b>户部山崔氏的祖先于明洪武四年(1371)从山西长子县迁居河南巩义、温县,后迁至山东濮州孟山前大柳头村,世为望族。先祖崔海,明嘉靖中翰林,官至直隶大城县知县。时皇帝昏庸,奸臣横行,崔海念仕途艰险,遂辞官归田,并令第三子崔赞迁往外地以避祸,崔氏由此迁至徐州。<br></div> <b>祠堂院。</b><div><b>翰林楼。</b>是清代翰林崔焘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屋脊两端安放插花云燕,标志此楼地位颇高。四条垂脊除安放四神兽外,还安有三只小兽。最前面为骑凤仙人,其后是海马朝阳,最后是犀牛望月,意为"喜从天降"。<b></b></div> <b>祠堂内画幅。</b> <b>祠堂内字幅。</b><div><b>崔焘(1794-1854)。</b>字健麓,号虹桥。清道光九年(1829年)登已丑科二甲第九十三名进士第,改翰林院庶吉士。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崔焘选授河南通许知县,黄河决堤,崔焘亲驾小船施放粥米。后升任裕州知州。裕州多盗贼,崔焘到任后即着力清剿匪患。不久调任河南郑州知州,时值旱荒,邻邑赈款多有浮夸,独崔焘按户核实,费用节省数倍。后升浙川(今属河南)厅抚民同知,崔焘施政宽严相济,使四境晏然。清咸丰元年(1851年)皇上召崔焘入朝策问。清咸丰四年(1854年)春崔焘任怀庆府知府。十月卒于任上。追授安徽安庆知府。</div> <b>徐州古祠堂。</b><div><b>丰县高氏祠堂。</b>高氏祠堂位于丰县孙楼镇高楼村,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坐北向南,正祠三间,古式山门一间,山门额上书"高氏宗祠"四字,青砖灰瓦,大脊砖雕飞龙,正堂内设神祖龛,门上悬有两江总督高晋恩赐"丰乡三瑞"匾额。</div><div><b>沛县魏氏祠堂。</b>魏氏家祠位于沛县张寨镇魏老家村,建于清代,距今有280多年的历史。祠堂院内摆放清代雕花石香炉一鼎,清代雕花门镇石一对,整体保存较好。</div><div><b>彭城崔氏.名人</b></div><div><b>一世崔赞。</b>明贡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携夫人程氏、子继孟等流寓徐州。恰遇大沟里赵氏,家富无子,愿纳继孟为婿,遂更其姓名为赵梦熊。赵氏又赞助崔氏建家于东乡吕梁城头村(今铜山张集城头村),由是为肇基之地,世代繁衍,终为彭城望族。<br><b>四世崔国铨。</b>字衡士,结庐吕梁洪西,日松石居,40年不入城市,以教授生徒自食,人称赵夫子。年近百岁,犹涌读不释卷。<br><b>七世崔岫。</b>字云峰,17岁补弟子员,试辄冠军,为廪生。清乾隆二十年(1755)授宿州训导。于乾隆年间徙居徐州户部山,著有《四书讲义》《书经讲义》,收藏于家中学堂。<br><b>九世崔树楠。</b>字遽园,清嘉庆十八年(1813)河南滑县白莲教起义,徐州城戒严防范。崔树楠捐资募民兵二百名,助官军守御。<br><b>十世崔炘。</b>字岚村,以增生任广东高州府通判,有惠政。</div><div><b>十世崔焘。</b>字健庵,道光年间受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县)知府。<br><b>十一世崔弼均。</b>河南候补县丞,为书法家张伯英岳父。<br><b>十一世崔惠均。</b>字心孚,补任中河通判,廉洁勤政,以身作则,使河道无漫溢横决之患。<br><b>十一世崔调均。</b>字舜琴,号立梅,别号荔嵋。著有《荔嵋诗草》。<br><b>十二世崔铭新。</b>任陕西平利县知县。<br><b>十二世崔右铭。</b>字敬宜,书法家张伯英原配夫人。<br></div><div><b>彭城崔氏族谱。彭城崔氏谱系。</b></div> 书房。 <b>张伯英书法。</b>张伯英(1871-1949)。字勺溥,一字少溥,徐州铜山县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和学者。清光绪十五年(1889)张伯英娶崔焘孙女崔右铭为妻。 <b>翰林名士。</b><br><b>李白(701-762)。</b>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唐天宝元年(742)唐玄宗于金盛殿召见李白,令为待诏翰林,遂成为皇帝的御用诗人,《清平调》《宫中行乐词》等诗篇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br><b>欧阳修(1007-1072)。</b>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北宋至和元年(1054)八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留朝,开始修撰史书。北宋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啊。<div><b>司马光(1019-1086)。</b>字君实,号迁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治平四年(1067)受参知政事欧阳修的举荐,宋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司马光著述颇丰,除《资治通鉴》外,还著有《翰林诗草》等书。<br><b>王安石(1021-1086)。</b>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为江宁知府,旋即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开始在朝堂上崭露峥嵘。</div><div><b>苏轼(1037-1101)。</b>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北宋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体文章所罕见。<br><b>张居正(1525-1582)。</b>字叔大,号太岳。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23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去世后,内阁首辅徐阶起草遗诏,引张居正与之共谋,张居正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后进入内阁,终成一代名相。</div><div><b>曾国藩(1811-1872)。</b>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第二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赐同进士出身,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自此踏上仕途。<br><b>李鸿章(1823-1901)。</b>字渐甫、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鸿章中进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清道光三十年(1850)四月改授李鸿章为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br>翰林崔焘家故。</div> <b>崔焘故居景色。</b><div><b>翰林文化。</b>"翰林"有文翰如林、人文荟萃之义。历朝历代,翰林学士始终是传统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合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历代翰林秉承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品质操守,也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传承百代的精神文化遗产。<br></div><div><b>翰林。</b>是中国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号称"内相"。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户部山崔氏先祖崔海为明嘉靖翰林,十世崔焘为清道光翰林,可谓"一门双翰林"。</div> 崔焘故居景色。 崔焘故居景色。 <b>墨缘阁。</b>是下院面积最大的四合院,既是接待客人的大客厅,也是崔氏子弟研墨读书的地方。为防止黄河水患,墨缘阁台基高大,基础牢固,露在地面的基石上雕满了祥云图案,寓意崔氏子弟能够青云直上。 崔焘故居景色。 <b>户部山建筑文化陈列。</b>户部山原名南山,是距徐州古城南门外百米之遥的一座小山,海拔70米。山巅有西楚霸王项羽戏马台,宋武帝刘裕所建台头寺等古迹,为徐州名胜。是一场洪水孕育了户部山上的古民居。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流经徐州。由于河床逐年升高,黄河成为一条高出徐州城墙的"悬河"。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又一次暴涨,徐州户部分司将衙署移置到南山上。大水退后,许多人认为南山是躲避洪水的一块宝地,纷纷在山上大兴土木,户部分司也没有迁回城中,这又带动了南山一带的商贸发展,从此南山就被称作户部山。清代是户部山发展的黄金时期,深宅大院环山而筑,鳞次栉比;作坊遍地,店铺相连,发展成为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最大的商贸集散地。进山的四条巷口设有四座寨门,山上大户人家联合派专人把守,定时开闭。整座户部山宛如一座小城。徐州民谣曰"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诗人则描述为"人烟万户拥重台"。现今依托崔焘故居的古建筑空间,将徐州户部山古民居的整体形象和建筑艺术进行系列展陈,介绍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游客与古建文化爱好者。<div><b>户部山建筑文化陈列平面图。</b></div><div><b>石雕。</b>是徐州地区自古以来的传统技艺,自汉代以来,徐州工匠开始雕凿地方石材,广泛用于各类建筑装饰。户部山古民居的石雕构伴主要有抱鼓石、门墩石、石狮子、柱础、窨井盖、门栓石等,其雕工粗犷,线条奔放,图案简洁、实用,体现了粗犷豪放大气的徐州风格。<br><b>门栓石。</b>是镶嵌在门后用于杠门的石构件,栓杠处有圆形、方形之分,也有横式、竖式之别。<br><b>石狮子。</b>石狮作为石雕艺术以显示户主的身份与地位。大户人家往往做一对石狮放在大门外侧两旁,以增加庄严肃穆。其左侧为公狮,右侧为母狮。公狮脚下按一绣球,母狮脚下按一小狮。两狮头向内对望,象征阴阳互动,寓意家庭和谐,家和万事兴。<br><b>门墩。</b>一般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的作用。门墩有方形与圆形之分。方形门墩又称书箱型门墩,象征文人住宅,多见于户部山古民居,体现了当地居民对文化的追求。圆形门墩又称抱鼓石,用于大户人家,如李蟠状元府,有通报来客之意。<br><b>窨井盖。</b>户部山古民居的容井盖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盖面多镂刻"古钱"图案。院内雨水汇聚于此,犹如涓涓泉流,四水汇泉。泉、钱相通,寓意财源滚滚,家道兴旺。<br></div> <b>居民石雕。柱础。</b> <b>柱础。</b>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主要作用是隔离木柱与地面,防止木柱下沉受潮,延长使用寿命。有的柱础常加以雕饰,增加了美观效果,成为石雕门类的一种。柱础在户部山民宅中随处可见,大户人家的花厅柱础多雕花饰,图案内容有牡丹、菊花等。一般房屋的柱础简清素面,但表面琢打细腻。<div><b>案头石狮。</b>明清。俗称案头狮,流行使用于明清,与传统镇宅、镇墓等大型石狮不同,属于室内装饰用品。</div><div><b>窑井盖四水汇集。</b></div> <b>木雕。</b>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的木雕一般用于建筑局部,如抬梁底部、雀替、老云头、花牙子、檐下花板等部位,小而精致,涵盖吉语良言与教化故事,有鲜明的地方特色。<div><b>插花云燕。</b>是脊兽装饰构件,即在正吻头上立一根铁柱,由祥云瑞兽、日月星、飞燕等构成一个和谐的宇宙空间,是高等级房屋建筑的标志。崔焘故居原有的插花云燕,大风时哨声清脆悦耳,可传遍大半个户部山西坡。<br><b>雕花板。</b>一般安装在厅堂的前廊、金柱之间、檐柱上方、檐口以下、过邸以及腰廊和内侧檐下,起到装饰作用。其图案纹样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寓意富贵吉祥。户部山古民居的雕花板有以下几种雕刻图案:<br><b>狮子滚绣球。</b>安装于崔家上院西花厅轩廊上方。传说雌雄双狮相戏,其绒毛会合络成绣球,小狮子就从绣球中诞生,所以绣球也被看作是吉祥之物。<br><b>龙虎呈祥。</b>崔焘故居雕花板。虎是百兽之长,被看作是镇慑邪恶的形象;龙是传说中灵异神物,龙虎同现即是平安吉祥的象征。<br><b>菊花奇石。</b>崔焘故居雕花板。菊花生命力旺盛,也称"长寿花",又被视为花中隐者。以菊花为雕花板,即有延年益寿、高洁傲岸之意。<br><b>凤戏牡丹。</b>崔焘故居上院二进腰廊雕花板。凤凰与牡丹皆以富丽华贵著称,两种图案结合,更显富贵。<br><b>斗拱。</b>户部山古民居上的斗拱功能突出,造型简洁,与汉代建筑一脉相传,十分相似,给研究徐州古民居的楚风汉韵提供了实物例证。崔焘故居、李蟠状元府和余家大院,皆有应用。</div> <b>瓦当。</b>户部山的滴水、勾头、迎风三件(又称瓦当)是覆盖建筑檐头前端的遮挡,起到美化、排水和保护建筑的作用。户部山建筑中瓦当的纹样一般为花草虫鱼等传统图案,以表达户主的处事思想和美好向往。<div><b>龙凤滴水瓦当。</b></div> 石雕。 <b>山花。</b>是一种立体泥塑艺术,是镶嵌在房屋山墙最显著位置的大方砖,画面为圆形,传统纹样有少狮太狮、富贵平安、荷花牡丹等。<br><b>狮子滚绣球山花。</b>安装在崔家大院翰林楼等多处,象征吉祥喜庆。<br><b>富贵平安山花。</b>安装在崔家上院二进堂屋,芍药花瓶、铜钱、戟的组合,寓意"平安""富贵""晋级"。<br><b>凤戏牡丹山花。</b>牡丹盛开,凤凰翱翔其间,象征富贵吉祥。<br><b>年年有余山花。</b>"余""鱼"同音,年年有余是古建传统吉祥纹样。 石雕。 山花。 <b>彩釉陶龛。</b><div><b>模型明器</b>。明代。模型明器用于各个时期的墓葬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特征,东汉流行釉陶,唐宋流行三彩。</div><div><b>门罩砖雕组件。陶亭、陶房(唐宋)。木雕檐板。</b></div> <b>五脊六兽。</b>户部山古民居往往用屋面脊饰来区别各房屋等级的高低。在硬山式屋顶中规格最高的为"五脊六兽"。正脊两端各安装一个正兽,四条垂脊约三分之二处各安装一个垂兽,俗称"五脊六兽"。脊兽的品种很多,有张嘴闭嘴之分,如卷尾兽、鱼尾兽、多毛兽等等。<div><b>宝相花纹饰砖。</b></div><div>户部山古民居砖雕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小者如门头砖、博风砖等边饰点缀,大者如山花、影壁堂子装饰等,既表现了户部山民居的审美情趣,又体现民居建筑卓越的营造工艺和装饰技巧。<br><b>菊花纹门头砖。</b>门头砖有装饰门楣之用。崔焘故居鸳鸯楼一、二层皆饰以菊花纹门楣,寓意清雅富贵。<br><b>鹿鹤同春垛头。</b>垛头筑于房屋的山墙下部檐口以下。崔焘故居上院西花厅垛头图案为"鹿鹤同春",图中的松、鹿、鹤皆为健康长寿与吉样如意的象征。<br><b>夔龙纹。</b>崔焘故居上院二过邸、二进东西两院堂屋门上方安装夔龙纹挂砖。夔龙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象征家室显贵。<br><b>卍字纹。</b>挂砖是垛头上部刻有图案的板砖。崔焘故居鸳鸯楼一层挂砖为卍字纹,寓意四通八达。</div> <b>砖雕。</b>户部山古民居砖雕多用于大门门头砖、山花、垛头、照壁等处,既有石雕的质感,又有木雕的线条,风格朴拙,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寓意含蓄。增加了房屋的观赏效果,丰富了房屋的文化内含。<div><b>绿釉套兽、脊兽(明清)。八景砖雕(清)。</b></div> <b>木雕壁挂饰。砖雕。</b><div><b>居民石雕花窗砖雕(清)。龙吻(明清)。</b></div> <b>四角亭。</b>四角凉亭建在下院最东边,因上院鸳鸯楼西山墙与西厢房之间有一处废头,正对佛堂东门,风水学废头不吉,故于此处修建凉亭,取"停"之意,意为不吉之气停止于此。 砖雕。 <b>鸳鸯楼。</b>鸳鸯楼的一层与二层处于前后两个不同的四合院,房门朝向相反,一层为西花厅院的堂屋,二层为二进西跨院的南屋。以一楼隔成两个四合院,巧妙地解决了因地势落差较大造成的不利因素,可谓因地制宜,独具匠心。 崔府景色。 <b>崔府景色。</b><div><b>非遗拓片。</b>拓片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相传南北朝有个酷爱名碑的书法家,学习古代碑石的书法如痴如狂。卧于碑前、临摹字体,一不小心将墨汁洒于碑石之上,着急之余,用白长衫蒙于碑石以上,擦洗之时发现印于白衫上,突发奇想把字印在纸上。拓片亦称"榻片","拓"可释为"捶打"。用墨和纸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拓下来称为拓片。拓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拓片制作技艺,指将碑文石刻、砖刻、木刘等文字、花纹、图案。用墨汁、印泥等颜色,将碑文、图案、刻板、器物等上有凸凹的文字或图案花纹清晰地拓到宣纸纸片上的技艺,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在我国古代传统拓片的主要拓印对象是石碑、甲骨、青铜器皿上的书法文字,少量的花纹图案。</div><div><b>谢恩坊。</b>道光年间皇上命翰林崔焘回老家扩建祖宅。崔焘为感皇恩浩荡,特修建"谢恩牌坊"。"谢恩坊"原是一高两低木结构古式牌坊,修复后的"谢恩坊"三个大字采用清末民初徐州书法家张伯英的墨迹。</div> 崔府景色。 崔府景色。 文创商店。 崔府景色。 崔府景色。 <b>崔府景色。</b><div><b>更楼。</b>更楼位于整座大院的东南角,为三层小楼,是大院内最高建筑。三楼四面安有木窗,更夫于此向西北方向眺望,整座大院尽收眼底;向东、向南亦可瞭望戏马台及相邻民居,以此巡视大院安保情况。</div> 10:14分离开崔府前往乾隆行宫。10:28分路过"徐州汉楚王墓群(汉代采石场遗址)"。 10:19分在前往乾隆行宫的路途上。<div><b>徐州汉代采石场遗址。</b>位于徐州市云龙山北麓,徐州博物馆西侧,又称云龙山汉代采石场遗址。遗址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2004.2022年曾进行考古发掘,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入徐州汉楚王墓群项目,现约有4千平方米进行原址保护展示并向公众开放。考古共发现有百余处采石遗迹,包括采石坑、石坯坑、石渣坑、錾痕、楔窝、柱洞等。根据采石规模、采石工艺、石料规格及用途判断,可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主要开采大型石材,应为西汉楚王(后)陵墓塞石,有单独采石、连续采石和石坯毛坯;南区主要开采规格较小的板状石材。徐州汉代采石场遗址是汉代大型官营采石手工作坊,对研究徐州地区汉代诸侯王陵墓石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及陵墓营建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汉代采石业研究具有重要价值。</div> 徐州汉代采石场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