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文:吴亚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359836</p><p class="ql-block">图片:吴亚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将人类文明视作一艘大海航行中的航船,信仰与思辨或许从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舵盘,而是共同支撑航向的双桨——我们所谓的主观认知的“切换”,实则是文明在叩问终极问题时,一场带着温度的试错与校准。它从不关乎“坚信”与“放弃”的非此即彼,而是在对世界的敬畏与对理性的探索中,为人类寻找精神的寄养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初的人类文明里,信仰与思辨本就缠绕共生,如同大地与星辰。古埃及人用对太阳神的信仰构建社会秩序,却也在丈量尼罗河泛滥周期时催生了几何学的萌芽;古希腊人在奥林匹斯众神的传说中安放对命运的困惑,却也让苏格拉底带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的思辨,在广场上追问“何为善”。那时没有清晰的界限,信仰为理性提供了追问的起点,理性则为信仰梳理了表达的脉络——人类既需要用宗教的仪式感安放对未知的敬畏,也需要用哲学的逻辑拆解生活的困惑,两者共同搭建了文明最初的精神框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世纪的近千年,常被误解为“信仰压倒思辨”的单向度时光,实则是文明在动荡中选择的“精神锚定”。当罗马帝国的秩序崩塌,蛮族迁徙带来的混乱席卷欧洲,信仰如同冬日里的篝火,以“救赎”与“共生”的信念,将离散的人们重新凝聚。但这并非理性的消亡:托马斯·阿奎那试图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证明“信仰存在”,经院学者在修道院中抄录古希腊典籍,甚至中世纪的大教堂,其拱顶的力学设计、玫瑰窗的几何对称,都是思辨的理性与信仰的美学的悄然融合。文明看似向信仰倾斜,实则是在混乱中守住了精神的根基,为后来的理性觉醒保留了火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艺复兴</span>”之风吹起,思辨以“人的觉醒”为旗帜重新站到台前,却并未将信仰彻底推开。笛卡尔用“我思故我在”确立理性的地位,却仍在书信中探讨“灵魂与信仰的关系”;伏尔泰批判教会的僵化,却始终相信“自然神”的存在。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这种平衡:有人在哲学著作中寻找生命的逻辑,也有人在信仰仪式中获得心灵的安宁;科学的进步解答了无数过去的“神迹”,却从未消解人类对“意义”的追问——而信仰与思辨,正是回应这一追问的两种不同路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切换”,从来不是文明的摇摆不定,而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认真对待:我们既有信仰赋予的超越性意义,让有限的生命感知无限的温暖;也有思辨提供的理性工具,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这种动态的平衡,不是妥协,而是智慧——它让文明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在信仰的温度与思辨的深度之间,走出一条属于人类自己的、温柔而坚定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未来,文明仍会在“切换”之间调整步伐,但核心永远不变:我们始终在寻找一种方式,既能安放对世界的敬畏,也能实现对自我的认知。而信仰与思辨,将永远是这场寻找中,最忠实的伙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