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间的乱象:别让恶意吹捧与刻意批判搅乱认知

七月书房欧群凡

<br>近来关于李明书法的讨论,渐渐演变成一场荒诞的闹剧——一边是有人拿着“江湖气重”“不合法度”的评价大肆批判,甚至将其当作“反面典型”嘲讽;另一边,竟也有居心不良者跳出来恶意吹捧,把明显的技法缺陷说成“自成一派”,将未经规范的笔法夸作“不拘一格”,两种极端声音搅在一起,硬生生把正常的艺术讨论,引向了非黑即白的对立。<br> <br>每次看到这样的乱象,我都忍不住替李明惋惜——他的字确实带着习字的局限,可这从不是他的错,而是我们这些农村走出来的人共有的困境。在物质和文化资源匮乏的乡村,想接触一本正经的字帖都难如登天。我至今记得幼时练字的模样:没有没有《九成宫》《兰亭序》可临摹,能模仿的“范本”,不过是门上的春联、墙上的标语。那时握着铅笔、筷子、沙滩上的贝壳自认很认真的在书写,哪里知道藏锋、回笔,哪里懂间架结构?错把江湖气当风骨,不过是没见过真正的“法度”罢了。<br> <br>可偏偏有人利用这份局限大做文章:批判者无视环境带来的无奈,拿着专业标准苛责一个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借此凸显自己的“懂行”;吹捧者更显恶意,他们明知李明的字存在明显不足,却故意混淆概念,把“不规范”包装成“特色”,不是为了鼓励李明,而是想借这种极端言论博眼球,或是把他当作“靶子”,引着不明真相的人争吵。这两种声音,看似对立,实则都在消费李明的经历——批判者踩低他人抬高自己,吹捧者则用虚假赞美掩盖缺陷,都让真正值得关注的“乡村习字者困境”,淹没在了嘈杂的争议里。<br><br>其实评价书法本应客观理性:既要看到环境带来的局限,体谅那份“不合法度”背后的无奈;也该坦诚指出不足,为愿意进步的人提供真正的帮助。那些恶意吹捧的虚假赞美,和刻意批判的尖酸言论,都不是对艺术的尊重,反而会搅乱认知,让真正想学习的人迷失方向。假以时日,只要李明正确路线坚持学习,定然能褪去江湖气、写出自己的章法,而我们更该做的,是多些真诚的建议,少些别有用心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