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新传四

陶俊石

<p class="ql-block">梁祝新传(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蝶影剧场”的非遗体验区里,总能看到热闹的景象:剪纸台前,孩子们握着剪刀,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剪彩蝶;苏绣架旁,年轻姑娘们穿针引线,认真绣着小小的蝶纹;古琴桌前,老人闭目聆听,指尖跟着旋律轻轻敲击桌面。祝英台刚把一批体验者送走,转身就看到梁山伯拿着一份文件走来,脸上带着难掩的笑意:“英台,我们收到了海外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下个月要去法国巴黎演出《梁祝新篇》,还要办一场‘中国非遗文化展’,让昆曲和苏绣、剪纸这些宝贝,走出国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听到“巴黎”两个字,祝英台愣了一下,随即眼里泛起了光。她想起三年前,自己还在为剧场的房租发愁,如今却能带着改编的《梁祝》、带着中国的非遗技艺去海外演出,心里满是感慨。“那我们得赶紧准备,”她接过文件,仔细看着,“巴黎的观众可能不熟悉昆曲,我们得在剧情介绍里多加点细节,再把非遗体验区也搬到国外,让他们亲手感受这些老手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日子,剧场里忙得热火朝天。演员们反复打磨《梁祝新篇》的戏份,特意调整了部分唱腔和身段,让节奏更贴合海外观众的审美;非遗传承人们则加班加点,赶制展览用的苏绣作品、剪纸道具,陈阿姨还特意绣了一幅《梁祝化蝶图》,蝶翼上绣着中法两国的国花——牡丹和香根鸢尾,寓意着文化交融;祝英台和梁山伯则忙着整理剧情手册,把每一段唱词、每一个非遗元素都翻译成法文,还配上生动的插画,让海外观众能轻松看懂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出发去巴黎的前一天,之前在西部乡村小学认识的小男孩,突然和老师一起出现在了剧场。他手里捧着一个纸盒子,递到祝英台面前:“姐姐,这是我剪的彩蝶,你把它带到法国去吧,让外国的小朋友也看看我们中国的剪纸。”祝英台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蝴蝶,有的上面还画着小小的戏台,稚嫩却格外用心。“谢谢你,”她摸了摸小男孩的头,“我一定会把它们带到巴黎,还会把外国小朋友的祝福带回来给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飞机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时,祝英台和梁山伯都有些激动。海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早已在机场等候,还告诉他们,这次演出的剧场门票已经售罄,不少当地的华人华侨,还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法国人,都特意赶来买票,就为了看一场来自中国的昆曲演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演出前的彩排,吸引了不少媒体前来采访。当记者问起为什么要把昆曲和非遗结合,梁山伯笑着说:“《梁祝》是中国的经典故事,昆曲和苏绣、剪纸是中国的非遗技艺,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这场演出,让海外观众不仅能看懂梁祝的爱情,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祝英台则拿出那个装满剪纸蝴蝶的盒子,向记者介绍了小男孩的故事:“这些剪纸,代表着中国孩子对文化交流的期待,也代表着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演出当天,剧场里座无虚席。当苏绣幕布缓缓拉开,《梁祝新篇》的旋律响起,祝英台身着戏服走上舞台,婉转的昆曲唱腔透过音响,回荡在剧场的每个角落。虽然语言不同,但舞台上的肢体语言、精美的苏绣背景、灵动的剪纸道具,让海外观众深深沉浸其中。“十八相送”的“绣蝶传情”戏份,当祝英台将苏绣小蝶递给梁山伯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化蝶”那幕,苏绣幕布上的彩蝶与舞台上的演员交相辉映,配合着古琴伴奏,全场陷入了静谧,不少观众眼里泛起了泪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涌上舞台,围着演员们合影,还主动来到非遗体验区,跟着传承人们学剪彩蝶、学绣丝线。有位法国女孩,学会剪彩蝶后,兴奋地对祝英台说:“昆曲太好听了,剪纸也很有趣,我以后一定要去中国,去杭州的‘蝶影剧场’,再看一场完整的演出。”还有华人华侨握着他们的手,激动地说:“看到中国的传统艺术能在海外这么受欢迎,我们特别骄傲,谢谢你们,把中国的文化带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巴黎的“中国非遗文化展”上,陈阿姨绣的《梁祝化蝶图》成了焦点,不少当地民众驻足观赏,惊叹于苏绣技艺的精湛;小男孩剪的彩蝶,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附上了他的故事,引来不少人拍照留念。祝英台和梁山伯则忙着向观众介绍每一件非遗作品,从昆曲的历史,到苏绣的针法,再到剪纸的寓意,耐心地讲述着中国文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巴黎回来后,“蝶影剧场”收到了更多海外演出的邀请,有来自德国的,有来自日本的,还有来自美国的。祝英台和梁山伯没有急于答应,而是开始筹备“非遗戏曲研学营”,邀请海外的青少年来中国,走进剧场、走进非遗工作室,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还要把国外的朋友请进来,”梁山伯说,“只有这样,文化交流才能更深入,传统文化也才能真正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研学营开营那天,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齐聚“蝶影剧场”。他们跟着演员们学唱昆曲,跟着传承人们学绣苏绣、剪剪纸,还去了万松书院,感受梁祝故事的发源地。有位来自德国的少年,在学完昆曲后,认真地说:“以前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离我很远,现在才发现,它特别有魅力。我以后要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德国人了解昆曲,了解梁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春天,万松书院旁的香樟树再次抽出新芽,“蝶影剧场”里,一场新的《梁祝新篇》演出正在进行。舞台上,中外青少年演员一起表演,唱腔婉转,身段优雅;舞台下,观众们看得入迷,掌声不断。祝英台和梁山伯坐在后台,手里握着那个装满剪纸蝴蝶的盒子,耳边回荡着熟悉的旋律,眼里满是欣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们知道,《梁祝新篇》的故事,还在继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还在继续。那些振翅的彩蝶,不仅飞过了杭州的香樟树,飞过了巴黎的剧场,更飞过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界限,带着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带着对文化交融的期待,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词四首·终咏《梁祝新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一·蝶恋花·远赴巴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万里赴欧传雅韵,巴黎剧场,座满观新阵。苏绣蝶飞映灯晕,昆曲声动他乡人。</p><p class="ql-block">剪纸轻裁寄方寸,中外相知,共赏东方韵。文化交融添暖意,初心不改情相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二·浣溪沙·海外惊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彩蝶剪纸伴昆曲,异客凝神忘归去。掌声如潮满庭聚。</p><p class="ql-block">华侨含泪夸乡艺,洋童学绣笑眉舒。文化桥梁自此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三·采桑子·研学传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研学营开迎远客,学唱昆曲,学剪蝶翼,非遗课堂乐不疲。</p><p class="ql-block">万松书院寻遗迹,故事相传,技艺相习,中外少年共可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四·沁园春·梦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梁祝新篇,走出国门,誉满四方。看彩蝶翩跹,连接中外;昆曲婉转,传递芬芳。</p><p class="ql-block">非遗焕彩,少年逐梦,文化交融谱新章。从头越,守初心如磐,再赴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