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密盘门三景

香橼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盘门的城楼上,我站在迎繁陆水的门洞前,抬头望着那块古意盎然的牌匾,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马蹄声从石板路上由远及近。红色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映着湛蓝的天,像是时间特意留下的注脚。穿过这道厚重的城门,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水陆交汇处的繁华旧梦。</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墙缓步前行,一块嵌在灰墙中的石碑静静伫立,红字镌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门”几个大字。没有喧嚣的解说器,也没有拥挤的人群,只有晨风拂过耳畔,带来一丝清凉。我驻足片刻,指尖轻触冰凉的碑面,仿佛触到了历史的脉搏——它不疾不徐,却从未停歇。</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金门的石砌城门巍然耸立,斑驳的石块层层叠叠,像是岁月堆叠的书页。城门内侧的石碑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庄重肃穆,与头顶飘扬的旗帜形成奇妙的对话:一边是静默的守护,一边是流动的记忆。金属栏杆拦不住思绪的蔓延,我仿佛看见古时守城将士在此瞭望,而今游人如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凝视过往。</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道弯,伍相祠的门楣悄然出现在眼前。藤蔓缠绕着木梁,绿意垂落如帘,牌匾上的“伍相祠”三字沉稳有力。我站在门外,透过门洞望进去,庭院深处树影婆娑,假山错落,一池静水映着飞檐翘角。这里没有香火缭绕的热闹,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不自觉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伍子胥千年的守望。</p> <p class="ql-block">我拾级而上,古老的石阶一级接一级,通向高处的瞭望台。两旁石墙高耸,彩旗与灯笼点缀其间,像是为这段攀登添了几分仪式感。背包轻搭肩头,脚步却不自觉放慢——每一步都像是在穿越时空的缝隙。尽头那座悬挂着牌匾的楼阁,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朗,仿佛在等待某个归人。</p> <p class="ql-block">下了城楼,一座石桥横跨河面,我信步走上桥心。河水清澈,倒映着桥拱与两岸绿树,远处塔影若隐若现。一只小船静静泊在岸边,船夫倚着船头抽烟,烟圈一圈圈散开,融进水汽里。对岸是丽景楼的飞檐,而背后已是现代城市的轮廓。这一刻,我站在桥上,像是站在了两个时代的交界处。</p> <p class="ql-block">沿着河岸漫步,一片白墙黑瓦的住宅区静静藏在绿树之间。黄花点缀在石板小径旁,几只麻雀在墙头跳跃。这里不像景区,倒像是当地人生活的缩影。灰蒙的天空下,屋檐的线条柔和而安宁,仿佛时间在这里也学会了慢行。</p> <p class="ql-block">园林深处,树木层层叠叠,绿得深浅不一,像是打翻了的颜料盘。传统建筑的屋顶隐在枝叶间,与自然融为一体。我坐在一处凉亭边,看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耳边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没有游客的喧闹,只有几声鸟鸣划破寂静——这才是盘门最真实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重回城墙,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我靠在墙边,看远处塔楼挺立,现代建筑在树影后若隐若现。几位游客举着相机拍照,孩子在城墙上奔跑,笑声回荡。这座城墙曾抵御过刀光剑影,如今却温柔地承载着人们的欢笑与回忆。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p> <p class="ql-block">一位戴墨镜的老人站在水陆迴萦的城楼前,静静望着牌匾出神。我没有打扰,只是在他身旁稍作停留。那四个字写得圆润而有力,像是在诉说这座城门最核心的秘密——水路与陆路在此交汇,命运与时光在此缠绕。</p> <p class="ql-block">我也曾像他一样,手扶古城墙,望着“迎繁陆水”的牌匾发呆。阴沉的天空压得低,却压不住心中的明澈。灯笼依旧红得热烈,旗帜在风中翻飞,仿佛在提醒我:繁华虽逝,精神犹存。</p> <p class="ql-block">陆门的石碑前,我再次停下。中英文对照的文字详述着这座城门的结构与历史,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克制的敬意。它不说辉煌,只说事实;不渲染悲壮,只记录存在。这样的叙述,反而更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路边立着一块简洁的标牌,“陆门”二字清晰醒目。背景是粗糙的石墙,一如千年前的模样。没有华丽装饰,却自有其庄严。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厚重,从不需要多余的言语。</p> <p class="ql-block">“绞关石”的说明牌前围了几位游客,我凑近细读。这块石头曾是启闭水门的关键,如今静卧墙边,像一位退休的老将。旗帜在它头顶飘扬,仿佛仍在为它加冕。历史的机关早已停转,但它的故事,仍在被人传讲。</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那个古老的机械装置吸引了我的目光。锈迹斑斑的齿轮、粗重的木梁,依稀可辨当年运作的痕迹。几位游客围着拍照,有人试着推动杠杆,发出吱呀声响。这声音虽小,却像是唤醒了沉睡的记忆——原来,历史也可以被“触碰”。</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那位穿浅蓝衬衫的老人正指着机械装置向旁人讲解。他神情专注,手势有力,仿佛在还原一场千年前的操作。游客们围拢倾听,有人点头,有人拍照。我站在稍远处,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所谓传承,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把过去讲给未来听。</p> <p class="ql-block">回程时再过石桥,天色已暗,云层依旧厚重。行人三三两两走过桥面,河水依旧清澈,倒映着桥影与城市灯火。一边是古桥静卧,一边是高楼林立,两种时空在此交汇,无声对话。我站在桥中央,忽然笑了——原来“探密盘门三景”,探的不是景,而是时间本身。</p> <p class="ql-block">走在归途的石板路上,灯笼依旧红,城墙依旧沉默。我背着包,手机握在手中,却始终没有打开。有些记忆,值得用眼睛和心去储存。盘门的三景,水陆门、城墙、园林,原来不只是风景,更是这座城市跳动的心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