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印象

dongabiao

<p class="ql-block">夕阳把江面染成一片金红,我沿着鸭绿江边慢慢走着,远处那座断桥在暮色里静静伫立,像一位沉默的老兵,身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桥上人来人往,笑声和快门声此起彼伏,有人倚着栏杆眺望对岸,有人举着手机拍下天边渐变的云霞。桥身的金属骨架被红色灯光勾勒出轮廓,与天空的橙粉交融,仿佛整座桥都在燃烧着温柔的光。</p> <p class="ql-block">走近些,才看清桥头那块牌匾上烫金的大字——“鸭绿江断桥”。风从江面吹来,带着水汽和一丝凉意,桥下的水流不急不缓,映着桥影与天色。几个孩子在父母身边跑跳,老人拄着拐杖缓缓前行,一对情侣靠在灯影下合影。这座桥早已不再通行列车,却承载了比铁轨更重的记忆:战争、分离、重逢,还有如今这平凡却珍贵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离开断桥不远,广场上一块巨大的石头静静立着,上面刻着“鸭绿江 中朝边境”几个鲜红的大字。树影婆娑,金属护栏围出一方肃穆的空间,旁边立着“中朝边境 十大打卡地”的指示牌。有人轻声念出那行字,有人默默合掌拍照。这里没有喧嚣,只有一种低沉的庄重,仿佛脚下的土地仍在诉说那些年炮火与和平的交替。</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桥上的红灯一盏接一盏亮起,像是谁在黑暗中点燃了一串未熄的星火。我站在桥头,看远处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对岸的轮廓隐在暮色里,模糊而安静。这座桥曾被炸断,如今只剩半截伸向江心,像一句没说完的话,却依然倔强地指向远方。人们在这里驻足、凝望、拍照,不只是为了风景,更像是在触摸一段真实的历史温度。</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国门巍然矗立,“中国 丹东”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中央的国徽庄严醒目。对称的塔楼如卫士般守护着边境的尊严。行人来来往往,背着包、提着相机,脸上写满期待。有人踮脚比着“剪刀手”,有人仰头读着介绍牌。这里不是终点,而是旅程的起点,是地理的边界,也是情感的出口。</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的牌坊同样写着“中国丹东”,风格更显古朴,却一样热闹非凡。阳光洒在蓝天下,人们穿梭其间,笑声不断。一位老人牵着小孙女的手,指着牌匾念出声来,孩子仰头看着,眼睛亮亮的。这一刻,国门不仅是符号,也成了家的延伸,是归途中的第一声问候。</p> <p class="ql-block">车站旁,一列深色的蒸汽火车静静停靠,车头上方挂着“凯旋门”的红色横幅,两侧红旗飘扬。它不再奔驰,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故事。阳光洒在车身上,映出斑驳的光影,仿佛能听见当年汽笛长鸣、铁轨震颤的声音。一位老人站在车头前久久不动,背影佝偻,却像一座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离开市区,车子驶向上河口。路边一栋小建筑上写着“上河口”,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几辆出租车停在树荫下,司机闲坐聊天。前方的小亭子古朴安静,青山环抱,蓝天如洗。这里没有游客如织,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隐约的鸟鸣。时间仿佛慢了下来,连呼吸都变得轻柔。</p> <p class="ql-block">再往深处走,是一片湖水,平静如镜,倒映着青山与白云。阳光洒在水面,泛起细碎的波光,像撒了一层碎银。山脚下散落着几户人家,屋顶冒着炊烟,田里有人弯腰劳作。这画面没有口号,却最真实地写着“安宁”二字。</p> <p class="ql-block">坐在湖边的石头上,我忽然明白,丹东的美,不只是断桥的悲壮、国门的威严,也不只是博物馆里的肃穆。它是黄昏时桥上的笑声,是孩子指着国徽时的好奇,是湖面那一抹不动声色的绿。它是一座边境小城,在历史的风浪中站稳了脚跟,然后悄悄开出花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