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旧校焕新彩,文化赋能乡村兴——写在大安产业园“光彩杯”盛会启幕之际

邢群娥说故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 dai )安寺位于泾阳县,是中华"大地原点"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大安寺处泾河之北,北仲山之南,坐北面南。周边历史古迹众多,西有乾陵、昭陵,东有阳陵,南望关中千里沃野、北依嵯峨摩天之险。泾阳是全国著名的粮奶、水果、蔬菜基地。大安寺门前紧邻"泾惠渠",即"郑国渠",居于风水吉胜之地,兼具历史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大安寺,始建于六朝,明代重修,是当代关中重要的佛教寺庙。十六国时期,陕西北部匈奴建立起的胡夏国(又称赫连夏),建国者是南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入侵关中各地,残暴嗜杀,关中人民受害极深。公元407年,当时赫连勃勃移民驻扎北宁村(今石桥镇石桥村二郎沟村),大本营就住在桥底镇东的制高点﹣﹣大安寺土丘,戒备森严。为便于和关中各地联系,在大安寺建了一座烽火台,名"赫连台",台高约五丈,顶上修有烟火池,投入柴草等易燃物品,旁修蔽房,有兵把守,烟火为号,防范不懈。大安寺四周十五公里还驻有小烽火台看,作为报警,通讯的信号。</p><p class="ql-block">赫连台至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泾阳桥底镇仍有流传修筑赫连台的故事。赫连烽火台屡经战乱,已荡然无存。公元1728年雍正年间重建寺院,正式起名为大安寺。时有大殿2座,香火极旺,人们认为本地风调雨顺,均为大安寺庇佑所致。</p><p class="ql-block">1930年,左联发起人冯润璋(系泾阳县百汪乡冯家沟人),其先后在上海、陕西、河南天津、山东等地办刊物、报纸,为中国革命积极活动。民国31年(1942)春,冯润章先生与大安寺僧人协商,在大安寺址创办泾阳县私立仲麓中学,从事革命教育工作。民国32年(1943),泾阳县简易示范迁入,直到新中国成立。解放后被更名为石桥中学。石桥中学建校先后共64年,为泾阳培养师资力量和革命干部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2005年因其它原因,由大安寺迁出。</p><p class="ql-block">2006年某著名企业家吕东先生,鉴于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之目的,将已残垣断壁、败草之场所,花巨资进行了加固修缮。现有"敬佛堂"大殿配殿、民国校舍、新中国时期校舍等历史遗存,是泾阳地区唯一兼顾佛、国学、教育培训,且历史传承清晰可考的文化盛地。</p><p class="ql-block">2014年,吕东先生将陕西光彩书画院搬迁至此,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扶贫协会等组织的创作及扶持基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陕西省泾阳县桥底镇,原石桥中学的青砖黛瓦间,曾回荡着朗朗书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如今,这片浸润着人文气息的土地迎来新的使命——2025年10月15日上午十时,“光彩杯”书画联展暨非遗产品展示会将在此拉开帷幕,一场持续半年的文化盛宴,正以“农文商旅”融合的新姿态,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p><p class="ql-block">提及原石桥中学,许多当地人的心中都会泛起温暖的涟漪。曾经,这里是孩子们追逐梦想的摇篮,教室里的粉笔灰、操场上的读书声,构成了这里最鲜活的成长图景。时光流转,学校旧址虽褪去了往日的教学功能,但其沉淀的人文底蕴从未消散。如今,大安文化产业园区选择在此扎根,正是看中了这份独有的“烟火气”与“文化味”——让书画的墨香、非遗的匠心,与校园旧址的记忆碰撞,既唤醒了老建筑的新生,也让传统文化有了更贴近乡村、贴近生活的载体。</p><p class="ql-block">此次“光彩杯”活动,绝非一场简单的展览。从初心来看,它是响应党中央“文化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号召的生动实践:以“文化进乡村”为路径,让书画艺术走出画室、走进田间地头,让剪纸、刺绣、陶艺等非遗技艺从“小众传承”变为“大众共享”,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民间手工艺人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目标来看,活动更着眼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银发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一方面,挖掘泾阳本地的名优历史文化与手工艺资源,让“藏在深闺”的文化瑰宝成为带动乡村消费、吸引游客驻足的“流量密码”;另一方面,结合乡村康养休闲游的思路,邀请城市里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银发群体走进乡村,在参观书画展、体验非遗制作的同时,感受田园风光,推动“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的业态融合,为桥底镇乃至泾阳县的乡村经济开辟新赛道。</p><p class="ql-block">“以赠票邀贤才,以文化聚合力”。活动主办方以诚挚之心,邀请有修养、有情怀的仁人志士共赴盛会,既是对多年来支持乡村发展力量的感恩回馈,更是希望汇聚更多热爱传统文化、关注乡村振兴的“同行者”。当书画爱好者在石桥中学的旧庭院里挥毫泼墨,当非遗传承人在老教室里向游客演示技艺,当银发游客漫步在承载记忆的校园中感受文化魅力,这片土地便不再只是“旧址”,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纽带。</p><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原石桥中学的故事仍在继续,从“育人之地”到“文化阵地”的转变,恰是泾阳县以文化赋能乡村的一个缩影。相信这场持续半年的“光彩杯”盛会,不仅能让更多人看见泾阳的文化之美、乡村之韵,更能点燃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让更多人参与到守护民间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列中来。愿我们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共同书写陕西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文化的光彩,照亮每一寸希望的田野。</p> <p class="ql-block">教书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学习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我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教学区</p> <p class="ql-block">南坡</p> <p class="ql-block">泾惠渠岸边</p> <p class="ql-block">操场一角</p> <p class="ql-block">吃豆腐脑</p> <p class="ql-block">展销会现场</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教师宿舍</p> <p class="ql-block">东坡</p> <p class="ql-block">操场的湖</p> <p class="ql-block">佛堂后面</p> <p class="ql-block">佛堂后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