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上海博物东馆的数字馆,其核心亮点之一是它以前沿的沉浸式数字技术重塑传统文化体验,首展《山水江南》自 2024 年 6 月开放以来,便凭借独特的呈现方式持续吸引着海内外观众,已然成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标杆项目。<br> 我们于2025 年 5 月 24 日下午排队入场,亲身体验了这场数字文化盛宴 ——《山水江南》的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展览以五代至清代的江南山水画为叙事脉络,深度结合上海博物馆 20 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借助 270 度环形屏幕、动态光影与 AIGC 智能生成技术,将《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等传世经典画作,从静态的纸本墨迹,生动转化为可沉浸感知的动态场景。观众能跟随数字人 “董其昌” 的虚拟视角,仿佛穿越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山水意境之间:时而见富春江上的烟波浩渺,时而观溪山道上的商旅行旅,真切感受文人画中 “诗画同源” 的独特韵味。<br> 观展的奇妙,在于打破了 “观展” 与 “互动” 的界限 —— 画作不再是隔着玻璃的静态展品,而是能与参观者 “对话” 的鲜活载体。当伸手触碰地面投影的虚拟水面时,指尖会即时触发涟漪扩散、花瓣飘落的动态反馈,水波随手势流转,花瓣逐光影轻舞,真正实现了 “人在画中游” 的沉浸式体验。悠扬的古琴配乐与风声、水声等自然音效交织,悄然营造出清雅恬淡的江南氛围;同时,场馆内设有特殊设计的盲文说明牌,并搭配清代康熙青花瓷瓶等文物实物标本,为视障人群提供了触摸感知文物质地的机会 —— 从数字光影到实体触感,从听觉沉浸到视觉震撼,让不同需求的观众都能走进江南山水的文化世界,让文化体验更具温度与包容性。<br> 头一回逛沉浸式数字艺术展,我全程都是懵的。展厅里那些 “动态光影”“AIGC 智能生成技术”,听着就新鲜,具体是咋回事儿,我是一点儿门道都摸不着。<br> 还有那 AR 眼镜,我外孙也买有一个,只见他戴上后就手舞足蹈的,一会儿对着空气指指点点,一会儿又笑着往后躲,看得投入极了。可这玩意儿到我手里,摆弄了半天也没弄明白怎么用 —— 按哪个键、怎么看内容,全是陌生的。<br> 这世界发展真是太快,自己跟这些新东西差得太远了,像块跟不上趟的老木头,有点 “被时代甩在后面” 的意思咯!<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