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格局为径,铺就人生长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有人讲,格局决定结局。最初听到这话,只当它是一句普通的人生箴言。然而,在祁连山的褶皱间走过七个年头,看惯了护林员们用脚步一寸寸丈量林海,以坚守默默对抗风雪,我才真切领悟到这句话沉甸甸的内涵——你眼中世界的广度,决定了生命疆域的宽窄;你胸中丘壑的深度,影响着人生画卷的开阔程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祁连山采访时,我碰到过两位护林员,他们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其中一位守着山脚下的一小片林子,每天操心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哪片灌木的新芽被野鹿啃了,哪段栅栏被狂风吹倒了。他的眉头总是紧锁,仿佛有化不开的愁绪,嘴里念叨的也尽是些家长里短。从他的角度看,这片林海是麻烦不断的存在,群山反倒成了困住自己脚步的“围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另一位老护林员,在海拔三千米的瞭望塔坚守了三十年,始终如一。他常感慨:“你站在塔上眺望,会发现云就像流动的画卷,风好似山林奏响的乐章,就连雪花飘落,都像是给松树披上的银装。”在他心里,没有“吃亏”这类计较,满心记挂的是每棵古树的生长态势,每群候鸟的迁徙踪迹;也没有“输赢”的执念,他把巡山路上的每一次摔倒、每一回遭遇暴雪,都当作与大山倾心交流的契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大概就是格局的差异所在。格局并非抽象空洞的概念,它是一个人胸怀里的气象万千,眼眸中的天地广阔,是面对世事时展现出的姿态与风骨。格局小的人,就像被困在井底的青蛙,将井口那一方天空误认作整个世界,为一片落叶而哀叹秋天的到来,为一粒尘埃就纠结个没完。他们总是在细碎的得失里徘徊,在眼前的矛盾中消耗自己,过于关注“自我”,以至于再也装不下更广阔的天地。就像曾经有年轻同事抱怨采访任务太重,只计较稿件的字数和署名,却忽略了每一次深入牧区、走进林场,都是与这片土地对话的宝贵机会,更是积累人生阅历的重要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之相反,格局大的人,早已跳出眼前的狭小天地。他们如同祁连山顶的松柏,深深扎根大地,目光却望向高远的云端。他们懂得为他人的成就喝彩,因为深知真正的优秀并非独善其身,而是相互成就;他们勇于扛起责任的重担,因为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担当。记得去年采访“最美护林员”张师傅,为了寻找走失的羚牛,他在暴风雪中跋涉了整整两天,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可他却笑着说:“牛没事就好,这山里的生灵,都是咱们的家人。”他从不计较自己付出多少,只关心这片林海是否平安。这种“不计较”,实则是一种大格局的体现。它并非懦弱的退缩,而是一种通透的抉择——把心思放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把精力投入到长远的目标中,如此,自然能在岁月的流逝中收获从容与笃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这份格局,并非天生就有的特质,而是在时光的洗礼中慢慢修炼得来的。它体现在读过的书籍里,当我们翻开经典,与古代的贤哲对话,看孔孟讲“仁者爱人”,观庄子谈“天地与我并生”,我们认知的高度便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它蕴含在走过的路途中,当我们走出办公室,踏遍祁连山的每一道沟壑,看到牧民脸上的沧桑,听到护林员讲述的故事,对“责任”与“坚守”的理解,就会增添一份真切的感悟;它更体现在经历的事情和磨砺中,是采访受挫时的不气馁,是稿件被修改时的不抱怨,是在琐碎与忙碌中,依然能坚守心中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格”是内心的境界,“局”是外在的局面。对此,我深表赞同。当一个人的格局不断拓展,心境也会随之改变。就像如今我再看祁连山,它已不再仅仅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和郁郁葱葱的森林,而是无数人用热爱与坚守呵护的家园,是承载着生态希望与人文情怀的壮美画卷。写到这儿,我突然明白,所谓修炼格局,不过是学会将“小我”融入“大我”,把“眼前”置于“长远”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往后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打磨自己的格局,如同祁连山的护林员们,既能在风雨中全力以赴,又能在晨光里淡定从容。相信当格局足够宽广,人生的结局,必然会如同一幅气象万千的长卷,精彩非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