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自少年起便总使我心心念念。<br> 每每提起雁门关,第一个便会想到杨家将。少年时,正是杨家将的故事把遥远的雁门关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br>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县城西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中,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是二千多年,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战国时期便称之为“天下九寨,雁门为首”。<br> 雁门关南控中原,北扼漠原,位置极为显要,自古便有“得雁门关者得中原”一说,是古时抵御塞外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咽喉要塞。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风云中,雁门关身为中国古代著名战场,曾发生过大小战争无数次,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的古关隘与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印迹与文化瑰宝。<br> 雁门关的历史自古便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一座雁门关,可谓半部华夏史。<br> 登雁门关有南门与北门两条道路。自北门登关路宽平坦距离短,应该是适应大多数游人。而从南门登关则为路陡难行、距离远多的古道,沿途虽有几处不起眼的历史遗存,却绝不适合年迈者,多为年轻体健者所选择。<br> 依赖导航的我们一路被引导至南门,登关之路的难行是我们之前未及意料到的。<br> 从南门登关的游人寥落。我们进入大门后,穿过一个民俗村寨,便是蜿蜒陡峭的登关古道。 雁门关古道不仅是登关之道,也为晋商南北贸易的必经之道。关道依山势用大小不一的青石块铺成,左右峭壁如削,两边置挡墙,路面不宽,却是正适用于当年行人与骡马车通行,方便物质输送与商队来往。整条古道掩映于密林之中,十分隐秘。<br> 山道上时而平坦时而陡峭,弯弯曲曲,百步九折,不一会儿我们便是气喘不止,难怪古人说“遥望雁门关,山高不可攀”。行至半途更是双腿颤抖,大汗淋漓,直觉得体力难支。稍事休息后,我们只得放弃徒步,选择骑马而上。 <p class="ql-block"> 绕过几道弯,喘着粗气的马儿把我们送到了下马处。前方是一段陡峭的原始古关道,几千年风雨沧桑,道路显得古老崎岖,路面上两道深深的车辙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在不停地述说着远去的辉煌岁月。</p><p class="ql-block"> 上了坡道,一座雄峻的门楼闪现于眼前,这便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主关门天险门。</p> 巍峨壮观的天险门上为重檐雁楼,古时为兵丁巡查了望之处。檐下二层分别高悬“中华第一关”与“雁门关楼”匾额,字迹苍劲清秀,沉雄大气。门楼下方为厚实的拱形门洞,门洞上方有一不大的石刻匾额,书有“天险”二字。匾额中的“天”字形似“草”字,无人可识,据说为武则天所创,匾额亦为武则天所题。<br> 数千年来,天险门一直静静地镇守着这座北方古关隘。 穿过天险门,眼前豁然开朗。一条散发着历史气韵,用青石板铺就的千年古道虽已被岁月磨打的光滑铮亮,却依然完整无缺,行走之上,犹如徜徉于历史长卷之中。<br> 前行不远便是西门,为“地利门”。西门之上筑有楼阁,为高12米的宁边楼,又名六郎庙,是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 宁边楼外群山逶迤,峰峦叠嶂,山崖陡峭。门楼两侧关墙依山蜿蜒,远处敌楼、烽火台高矗。楼前为瓮城,关关相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其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r> 伫立于宁边楼旁,当视线穿过似水墨画卷般的远山,景象渐渐变得模糊。远处慢慢再现出曾经的苍凉大地上,旌旗招展,狼烟翻卷。耳边战鼓雷动,杀声四起。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凭借关城之险,击败匈奴十万人马。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由此出关,北上大战匈奴,纵横驰骋塞内外。北宋杨家将雁门关前大破辽兵,功勋赫赫,生动故事更是名满天下,妇孺皆知。<br> 如今,雁门关内还遗存有古炮台、点将台、关帝庙、威远楼等古迹,铭刻着早已远去的辉煌历史。 出宁边楼,沿着坡道向下是一条仿明代建筑构成的边贸街,过边贸街可直达雁门关出关大门明月楼。<br> 明月楼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砖木结构城门楼,是雁门关北口御敌第一道门户。走出明月楼,便是走出了雁门关。 雁门关,一座曾经的铁血沙场国门,犹如一座华夏民族伟大历史的纪念碑,三千年傲然矗立。当我们驱车离开之时,那份经数千年凝聚而不灭的民族英雄气息依然在我们身边经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