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6日我们从大兴机场奔赴昆明,再由昆明出境飞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p><p class="ql-block">开启我们的尼泊尔9日游!</p> <p class="ql-block">期待了十年的尼泊尔之旅,今天终于踏上了征途。2014年去印度时导游就建议我们一定要去尼泊尔,那里能看到壮观的喜马拉雅山山脉,还能看到数不尽的寺庙在默默地叙述着他们的历史。</p><p class="ql-block">2015年的一场8.1级的地震,震坏了尼泊尔人的家园以及那些珍贵的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遗迹!也镇住了我的脚步,直到今年经过了十年的修缮,许多古老的寺庙得以恢复,并且对外开放。我们才有机会去尼泊尔旅游!</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机场的欢迎仪式,当地导游为我们送上鲜花和花环。</p> <p class="ql-block">尼泊尔全称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首都为加德满都,国土面积约14.7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人口约3059万。尼泊尔是多民族、多宗教、多种姓、多语言国家,官方语言为尼泊尔语。</p><p class="ql-block">2008年,尼泊尔举行制宪会议选举,宣布成立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p><p class="ql-block">尼泊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地处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南部,是典型的高山山地国家,平均海拔3265米,境内拥有8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其气候具有典型的垂直地带特征,从高原寒带向温带、亚热带过渡,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1.59%。</p><p class="ql-block">尼泊尔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印度教国家,居民80%以上信奉印度教,9%信奉佛教。境内有加德满都谷地、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萨加玛塔国家公园等世界遗产,还有巴德岗古城、斯瓦扬布纳特寺等著名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第一晚住在【喜马拉雅景观酒店】为的是第二天看日出。</p><p class="ql-block">酒店的规模不大,但他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海拔1800米,果然晴天的话能看到五座海拔8000米的山峰及日照金山。我们兴奋地期待着然而大雾弥漫,什么都没看到!心情沮丧!😟</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起大雾弥漫,什么都没看见。</p> <p class="ql-block">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巴德岗杜巴广场</p> <p class="ql-block">英国旅行家鲍威尔曾说过:“即使整个尼泊尔都不在了,只要巴德岗还在,就值得你飞越半个地球来看它。”这句话道出了巴德岗在尼泊尔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曾在15~18世纪中,尼泊尔经历分裂的三国时期:加德满都王国、巴德岗王国、帕坦王国分封而治。长达近3个世纪的三方割据,令其分别在各自区域中遗留下3处精美的杜巴广场,每一座都富有古老气息,非常值得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因此,在旅行圈中,人们所说的“加德满都”,通常不只局限在首都加德满都,而会通俗地将“加德满都及其周边的两个城市帕坦和巴德岗”也包含其中,即“加德满都谷地”。</p><p class="ql-block">曾经的首都巴德岗(也译为:巴克塔普尔)</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也曾被作为尼泊尔的旧首都,早在197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保留着尼泊尔独有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巴德岗,是尼泊尔中世纪建筑和艺术的发源地,被誉为“中世纪尼泊尔城镇生活的橱窗”。这座古城在尼泊尔语中有“稻米之城”或“虔诚者之城”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杜巴广场是巴德岗的第一大广场,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是有着99个庭院的老王宫,这是尼泊尔人永远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巴德岗杜巴广场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帕坦杜巴广场更加宽阔,北侧刷着金漆的大门和旧王宫的55扇黑漆檀香木雕花窗(即55窗宫) 古旧却精致。55窗宫建于公元1700年,墙壁以红砖砌成,上面饰以优美的背景和雕刻图案,还有一个带有55个窗户的阳台。</p><p class="ql-block">据说古人妇女是不允许上街的她们只能从窗户往外看,国王的王妃们也是如此。有人说这55窗宫是为他的王妃们而建的。也有另一种说法,当年的国王为了纪念55岁时去逝的父亲而建的。无论是为谁,毕竟是留下了一座精美建筑留存在世!</p> <p class="ql-block">金门,顾名思义是一个金碧辉煌的门,在众多红色建筑中,格外的醒目。</p> <p class="ql-block">金门的门楣上的精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巴德岗杜巴广场上,金门和55窗宫相邻且同属马拉王朝王宫建筑群,二者在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上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广场的重要景观。</p><p class="ql-block"> 金门是老王宫的正门,而55窗宫位于金门的东侧,二者紧密相连,从金门进入后即可看到55窗宫。</p><p class="ql-block">金门和55窗宫均由马拉王朝国王兴建,始建于15世纪,完工于18世纪,前后持续了200多年,它们见证了马拉王朝的辉煌。</p><p class="ql-block">55窗宫以55扇檀香木雕花窗闻名,是尼泊尔木雕艺术的代表;金门则是鎏金铜铸,门楣和两侧有精美的铜雕,是尼泊尔铜雕艺术的精品,二者共同展现了巴德岗杜巴广场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马拉王朝国王头像</p> 55窗宫 <p class="ql-block">皇宫的外墙上的精美木雕,主要采用檀香木、柚木等硬木,这类密度高、耐腐性强的木材,雕刻后常涂黑漆以增强质感与保护效果。</p><p class="ql-block">它的 建筑与雕刻风格,属于尼泊尔纽瓦丽风格,是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盛行于马拉王朝时期(12-18世纪)。</p><p class="ql-block"> 以印度教/佛教神祇、神话场景、吉祥图案(如莲花、孔雀)为主,融合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细节繁复且层次丰富。</p><p class="ql-block">体现了佛教与印度教共生的文化特征,是尼泊尔古典艺术的核心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尼泊尔巴德岗杜巴广场的纳拉扬神庙(与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信仰相关)。它采用印度教“希克哈拉”(尖塔形)建筑风格,以红砖与石雕结合的构造为特点,既体现了尼泊尔中世纪的建筑技艺,也承载着当地对印度教神祇的宗教崇拜与文化传承,是巴德岗杜巴广场里极具代表性的神庙之一。这座神庙又称(破坏庙)即破坏不好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克里希钠神庙旁边有巴特萨拉女神庙,这座石构的印度教神庙造型优美、精工细雕,殿外还悬挂着一个大铜钟。</p> <p class="ql-block">国王的浴池--铜铸的龙头,四周缠绕住2条蛇,蛇头相对而立,寓意蛇神保佑。</p> <p class="ql-block">昌古纳拉扬神庙</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公元323年,是尼泊尔最古老的印度教神庙,历经多次重建,现存建筑融合了马拉王朝和李查维王朝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以精湛的木雕工艺著称,门楣、窗棂、立柱上布满印度教神祇、神话故事和花卉图案的雕刻,细节繁复且极具艺术价值。入口处的石雕像分别为猴神哈努曼(左)和毗湿奴的化身之一(右),守护着神庙。</p><p class="ql-block">供奉毗湿奴神及其化身,是尼泊尔毗湿奴信仰的重要圣地。神庙不仅是宗教祭祀的场所,更是尼泊尔古代建筑艺术、宗教文化传承的活化石,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巴伊拉布纳特庙:位于尼泊尔巴德岗,是尼瓦尔人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这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塔庙始建于17世纪,外立面镶嵌着鎏金神像与精美木雕,高悬的金色幡带在蓝天下格外醒目。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尼泊尔传统的帕坦式和加德满都式元素,屋顶层层叠叠,檐角翘起如飞鸟展翅,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寺庙前的石狮与青铜神像威严矗立,守护着广场和周边街巷,形成一幅“活着的博物馆”般的生动图景。</p> <p class="ql-block">到处都是正在修缮中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这个建筑同样位于尼泊尔的巴德岗杜巴广场,它属于尼泊尔传统的“多重屋顶式神庙”(通常是两层或三层屋顶结构),这类神庙也是巴德岗杜巴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常用来供奉印度教的神祇(比如毗湿奴、湿婆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巴德岗杜巴广场本身是尼泊尔中世纪建筑的集大成之地,这里的神庙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像之前那种石制的希克哈拉式(尖顶塔状)神庙,也有这种木质屋顶为主的多重檐神庙,都承载着尼泊尔的历史与宗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尼亚塔波拉庙是巴德岗杜巴广场的地标,尼泊尔最高的印度教神庙(38米),始建于1702年,供奉希提拉克希米女神。五层平台阶梯式结构,每层台阶两侧依次排列女神、神鹰、狮子、大象和大力士雕像,象征力量逐级增强十倍;108根木质斜柱雕刻着女神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尼泊尔帕坦杜巴广场的黑天神庙(克里希纳神庙),</p><p class="ql-block"> 建筑年代与建造者:建于1637年,由希迪·纳拉希哈·马拉国王修建。</p><p class="ql-block">属于锡克哈拉式神庙,完全由石头建造,未使用木钉或粘合剂,依靠精密石材切割技术搭建。建筑有两层重叠石基,主塔周围环绕小塔亭,塔尖为镏金宝顶。</p><p class="ql-block">- 文化与宗教意义:供奉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神克利须那,是尼泊尔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其檐柱雕刻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的神话场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所属地位:位于帕坦杜巴广场,该广场是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三大杜巴广场之一,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集中展现了纽瓦丽式建筑的精湛技艺与宗教文化融合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湿婆神庙</p> <p class="ql-block">这是尼泊尔巴克塔普尔(巴德岗)杜巴广场的法希得噶神庙。</p><p class="ql-block"> 建于17世纪,由马拉王朝国王修建。</p><p class="ql-block">属于印度教锡卡拉式神庙,主体为红砖结构,顶部为白色尖顶。建筑坐落在六层红砖基座上,正面台阶两侧分列着大象、狮子、神牛的守护雕像,神庙前还有巨型石狮雕塑。</p><p class="ql-block">塔内供奉湿婆神,是巴克塔普尔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印度北部寺庙的特点,体现了尼泊尔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尼泊尔中世纪建筑艺术的代表。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集中展示了纽瓦丽建筑艺术和印度教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这是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场景,画面中白塔右侧的是塔莱珠女神庙,左侧的是玛珠庙。</p><p class="ql-block"> 塔莱珠女神庙:建于1549年,是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最高的建筑,供奉塔莱珠女神(印度教女神杜尔迦的化身),每年德赛节期间向公众开放一天,建筑风格为尼泊尔传统的三重檐结构,红砖砌造,极具纽瓦丽建筑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玛珠庙:是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重要建筑之一,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中损毁严重,后经修复,其建筑风格体现了尼泊尔与印度建筑艺术的融合,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座寺庙是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典型建筑,具有多层屋顶的纽瓦丽风格。是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最著名的多层屋顶寺庙之一是塔莱珠女神庙。它是马拉王朝的保护神庙,建筑风格独特,有三层屋顶,基座高大。另外,从建筑特征来看,寺庙有明显的多层结构和红砖基座。</p> <p class="ql-block">卡利甘达基神像</p><p class="ql-block">是印度教毁灭之神湿婆的化身,象征着毁灭与正义的力量,以威严、恐怖的形象震慑邪恶。</p><p class="ql-block">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是当地最具标志性的宗教造像之一。神像为巨型黄铜铸造,面部刻画夸张,獠牙突出,装饰有骷髅饰品,体现了尼泊尔纽瓦丽艺术对印度教神祇的独特诠释。</p><p class="ql-block">在尼泊尔的因陀罗节期间,会有信徒向其供奉祭品、进行朝拜,祈求消灾避祸。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核心符号,也是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中展现宗教艺术与民俗传统融合的重要载体,吸引着全球信徒和游客前来瞻仰。</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侧的一座巨大的黑贝拉伯前的信徒络绎不绝,那是湿婆神化身之一的恐怖之神, 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此祈祷,并用红色或黄色的颜料涂抹在神像的手臂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如巴德岗、帕坦或加德满都杜巴广场区域)的印度教宗教建筑遗存,属于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的宗教景观。这类建筑是当地印度教信仰的物质载体,用于宗教祭祀、信徒朝拜,也是尼泊尔宗教文化与建筑艺术融合的体现,承载着千年的宗教仪式和民间信仰传统。</p><p class="ql-block">最上面蹲坐神祇身份推测是印度教中的湿婆神。湿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象征毁灭与重生,其形象常以苦行者姿态出现,有发髻、佩戴饰品,这与图中雕像的装扮特征相符。在尼泊尔的印度教文化中,湿婆的崇拜极为普遍,这类雕像常被设置在神庙或宗教纪念物上,作为信仰的核心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湿婆在印度教神话中有着诸多传奇故事,比如他与妻子帕尔瓦蒂的爱情与家庭故事、他作为毁灭之神参与宇宙循环的传说等。在尼泊尔的宗教叙事里,这些神话被当地文化融合,成为民众宗教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围绕湿婆的祭祀仪式和节庆活动(如湿婆节)也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千年,传递着对生命、毁灭与重生的哲学思考。</p> <p class="ql-block">湿婆林伽供奉龛</p><p class="ql-block"> 林伽是印度教毁灭之神湿婆的象征,代表着宇宙的创造与毁灭力量,是湿婆信仰的核心圣物。</p><p class="ql-block">该供奉龛以黑色 (格子)木窗围合,上方悬挂陶罐用于淋洒圣水(通常是恒河水或牛奶),林伽上雕刻有湿婆面像,周围散落着信徒供奉的鲜花、彩粉,体现了日常祭祀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在尼泊尔的印度教文化中,这类林伽供奉点遍布加德满都谷地的神庙、广场乃至街巷,是信徒表达虔诚、祈求福祉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千年的宗教仪式传统,也是尼泊尔作为“印度教圣地”的文化标识之一。</p> <p class="ql-block">瓦察拉蒂神庙</p> 哈努曼多卡宫 <p class="ql-block">这座白色欧式风格建筑是旧皇宫建筑群(哈努曼多卡宫)的一部分,建于20世纪初期仿照伦敦国家美术馆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湿婆—帕尔瓦蒂神庙</p> <p class="ql-block">2015年被地震损毁的寺庙,还未修复好.</p> <p class="ql-block">塔莱珠-巴瓦尼神庙: 地位崇高:塔莱珠·巴瓦尼女神被马拉国王奉为家神,是马拉王朝最受尊崇的女神,因此塔莱珠女神庙比一般寺庙建得高大,作为尼泊尔皇室的御用寺庙,平时不对外开放,仅在每年的宰牲节等特殊时期开放一天让信徒进内朝拜。</p> <p class="ql-block"> 杜巴广场的女神庙主要指供奉活女神的童女神庙,又称活女神院,是尼泊尔重要的宗教文化地标。 位于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与王宫广场交界处,是一座三层白色木结构建筑,入口处有彩色石狮雕像,门窗装饰着神像、孔雀等精细木雕。 </p><p class="ql-block">建于1757年,专门供奉被称作“库玛丽”的活女神,由3-7岁释迦族女童经32项身体特征筛选,入住东侧内室。她们每日在三楼窗口露面接见信徒。平时参与节日巡游,任期至青春期初潮结束。</p><p class="ql-block">女神接见信徒时是不可以拍照的!</p> <p class="ql-block">库玛丽女神庙</p> <p class="ql-block">难以近身的“活女神”,被网友拍到。我们有幸见到的女神已长大了,大概她快退休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斯瓦扬布纳寺内的镀金双层檐神庙,属于寺庙群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斯瓦扬布纳寺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亚洲最古老的佛教圣迹之一,同时兼容印度教信仰,因野生猴子众多被称为“猴庙”</p><p class="ql-block">建筑以铜制镀金装饰为特色,寺内佛塔四面饰有“佛眼”,象征佛陀注视世间万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斯瓦扬布纳特寺入门处佛祖的金身佛像</p> <p class="ql-block">斯瓦扬布纳特寺(猴庙):又称四眼天神庙,是尼泊尔的佛教寺庙,亦称斯瓦扬布佛塔。位于首都加德满都郊外斯瓦扬布山顶上。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亚洲最古老的佛教圣迹之一。</p><p class="ql-block">主建筑是一座巨型的舍利塔,塔身为圆锥型,底座为四方形,底座四面绘有眼睛的图案,这是“智慧的眼睛”,能够看到世间一切,象征着佛眼法力无边,能看着加德满都的每个角落。佛塔由圆锥形13层相轮组成,表面镶镀着铜片和金箔。塔顶是结构复杂的华盖,华盖之上高竖着镏金宝瓶;塔冠嵌有一颗巨大的宝石。在主塔的四周,还分布着一些小型的舍利塔和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斯瓦扬布纳特寺的正面,塔高50米,塔前有法器金刚杵。</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转塔</p> <p class="ql-block">塔的四面都有一个不同的门</p> <p class="ql-block">窗内都是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这座白色建筑是印度教寺塔</p> <p class="ql-block">围绕着佛塔的周边有许多不同样式的小型的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这座精美的印度庙,非印度人不得进入。</p> <p class="ql-block">杜巴广场的“烧尸庙”通常指的是帕斯帕提纳神庙。它是尼泊尔最大的印度教神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p><p class="ql-block"> 帕斯帕提纳神庙始建于公元5世纪,是供奉破坏之神湿婆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神圣的印度教圣地之一。</p><p class="ql-block">神庙外的巴格马蒂河畔有六座石造的火葬台,是尼泊尔印度教徒举行露天火葬的场所。其中,上游的两座是皇室或贵族专用,下游的四座平台则供平民百姓使用。</p><p class="ql-block">尼泊尔的印度教徒相信,在帕斯帕提纳神庙外的火葬台上进行焚化,灵魂便可获得解脱。因此,这里每天都有印度教教徒在此进行火葬仪式。</p><p class="ql-block">除了火葬仪式,神庙附近还能看到许多苦行僧,他们蓄须蓄发、蓬头垢面,全身涂满炉灰,带着象征湿婆神的三叉戟,靠施舍过活。</p> <p class="ql-block">这边是平民的火化台</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贵族的火化台</p> <p class="ql-block">这里公开的火化型式是印度教徒的,轮回转世的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在印度教中人死后尸体焚化,灵魂能进入天堂。当尸体烧完后火葬师会将所有骨灰扫入河中,河水最终汇入印度恒河。</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加德满都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巴德岗杜巴广场有长达500年马拉王朝的王宫,包括许多各具艺术特色的宫殿、庭院、寺庙、雕像等,被誉为“中世纪尼泊尔艺术的精华和宝库”。</p><p class="ql-block">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巴德岗杜巴广场遭到严重损毁,其中维特萨拉杜加神庙完全坍塌,湿婆神庙顶部坍塌,法希得噶神庙顶部坍塌、底座部分雕塑保留。</p><p class="ql-block">经过近10年的修缮,于2025年6月开始对外开放!我们有幸见证了尼泊尔的宗教与历史。由于他们保留下来的遗迹太多,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回来后对照照片一一地查找资料,才逐渐撸清各个寺庙的名字及他所供奉的神明。</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下一站是尼泊尔的《丛林之心》,《皇家猎场》—奇特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