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秋韵,史海拾珠 ——菏泽一中基础年级历史教研活动小记

静水

<h3>10月15日,教师发展中心内,基础年级历史组的业务活动准时启幕。何凯老师轻点鼠标,屏幕亮起,一幅“流变的中国”长卷徐徐铺陈——辽宋夏金元,五百年风云激荡,经济、社会、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在交融中新生。</h3> <h3>课例《流变的中国——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源自青岛一中韩悦老师。镜头里,韩老师以“榷场”作引,用“交子”为线,将辽的驼铃、宋的坊市、夏的锻铁、金的漕运、元的驿站串成一条“多元一体”的项链;学生分组扮演“辽商”“宋匠”“西夏牧人”,在项目任务中计算岁币比值、绘制榷场分布、复原交子图案,枯燥的史料忽然有了体温。</h3> <h3>视频落幕,研讨开启。何凯老师抛出“三问”:<br>1. 项目式学习如何不掩史料之真?<br>​2. 大单元教学怎样兼顾时空之序?<br>​3. 多元评价如何落地基层课堂?<br> <br>刘智平老师以“榷场”为例,提出“三层梯度”:① 基础层——梳理榷场分布(时空观念);② 进阶层——分析榷场对民族交融的影响(历史解释);③ 创新层——模拟撰写《榷场管理条例》(家国情怀)。<br>  <br>宋宪萍老师补充:“辽宋夏金元,是分裂更是熔炉;教研深与广,在融合更在生成。”</h3> <h3>史海无涯,教研作舟;秋韵正浓,未来可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