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于2025年3月29日开幕到10月28日结束,这场关于敦煌的艺术之约,早已在我心里留下心念。为了躲开人群高峰,直到今天才来到北京展览馆,想一步踏入那片沙海中的艺术圣殿。</p> <p class="ql-block">北京展览馆已经多年没进去,高耸的尖塔指向天空,顶端那颗星仿佛是夜空中最古老的坐标,指引着人们走向文明的深处。拱形门洞层层递进,像极了石窟的入口,让人还未迈步,心已沉静。广场开阔,天空湛蓝,阳光洒在红圆装饰上,映出几分西域的热烈与中原的庄重。站在这里,我忽然明白,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朝圣。</p> <p class="ql-block">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一颗明珠,曾是丝绸之路最璀璨的驿站。它不只是地理上的节点,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熔炉。从1954年建馆至今,一代代人守护着这片艺术的绿洲,将风沙中的壁画与彩塑,一点点从时间的裂缝里抢救出来。</p> <p class="ql-block">佛教从印度半岛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中亚的荒漠与绿洲,最终落脚于敦煌。那条红色标注的传播路线,像一条精神的血脉,将释迦牟尼的教义与东方的智慧悄然缝合。那道蓝色箭头,它不只是地图上的线条,更是一代代求法者用脚步丈量出的信仰之路。敦煌,正是这条路上最温柔的驿站,它把异域的佛光,翻译成了中国人熟悉的色彩与线条。</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静静依偎在河畔,山崖如书页般层层叠叠,每一窟都藏着一段被风沙掩埋的故事。它不如莫高窟声名显赫,却更显清幽与纯粹。</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塔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层层叠叠的洞窟像蜂巢般镶嵌在崖壁上。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此开凿第一窟,谁曾想,这一凿,竟凿出了千年不灭的文明之光。榆林窟依山而建,壁画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山本身就在说法。这些洞窟不只是宗教场所,更像是一代代人心灵的栖居地——他们在沙海中建起一座座精神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原来,每一幅壁画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工匠。打加人开凿岩壁,石匠雕琢结构,塑匠捏出佛的形体,画匠则用笔尖赋予神明以眼神与呼吸。他们分工明确,却心意相通,像一支沉默的交响乐团,合奏出敦煌的千年乐章。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天才的灵光一闪,而是无数双手在岁月中一点一点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的制作过程从设计开始。</p><p class="ql-block">以第220窟的壁画复制品为例,北、东、南三壁上人物众多,姿态各异,仿佛一场盛大的法会正在上演。画中佛说法,菩萨低眉,弟子凝神,连飞天都屏息静听。这些画面并非随意而作,而是严格依照经文与宗教仪轨设计,每一笔都有其深意。</p> <p class="ql-block">壁画的诞生,始于一层层的地仗。粗草泥打底,细泥抹平,最后刷上白粉,像为神明准备一张洁净的宣纸。这三道工序,看似简单,却是壁画千年不褪色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第196窟的壁画线稿清晰流畅,人物轮廓如行云流水,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墙上走下来。而色彩填充后的画面,则如春日花园般绚烂,红蓝绿交织,层次分明。起稿、打底、粉刷……每一步都讲究分寸,容不得半点急躁。</p> <p class="ql-block">从勾线到上色,敦煌壁画的绘制过程像一场缓慢的修行。画师们用行书笔意勾勒符号,再直接上色,不打草稿,却精准无误。这种自信,来自千百次的重复,也来自内心的笃定。</p> <p class="ql-block">展览从这里开始展出几个复刻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220窟的内部景象令人屏息。四壁与穹顶皆绘满壁画,佛像居中,菩萨环绕,弟子列坐,神情各异,却都沉浸在法会的庄严之中。这是唐代艺术的巅峰之作,色彩斑斓却不浮艳,细节繁复却不杂乱。</p> <p class="ql-block">第217窟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中,佛陀端坐中央,菩萨与弟子围绕,山水与祥云缭绕其间。画面层次分明,色彩沉静而华美,线条如丝如缕,勾勒出一个超越尘世的理想世界。</p> <p class="ql-block">中唐时期的壁画,既有宗教的庄严,也藏着世俗的烟火。人物姿态自然,服饰华丽,背景中的建筑与山水,像是从当时的生活里直接搬来。</p> <p class="ql-block">弥勒之世,当人们活到八万四千岁时,就自己到提前建造好的墓园去等待死亡,没有痛苦,所以坐在墓室入口的老人,表情平和,但是来送别的其他人物,则都表现出不忍分别的神情,整个画面极富人间情趣。</p> <p class="ql-block">第57窟的复制洞窟中央,佛像安然端坐,菩萨低眉含笑,壁画色彩依旧鲜亮。站在这里,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某个清晨,阳光斜照进洞窟,画师刚调好颜料,准备开始一天的绘制。这不只是复刻,更是一种延续——让那些曾经照亮过无数人心灵的光,继续照进今天。</p> <p class="ql-block">第45窟的壁画与佛像,是唐代艺术的缩影。佛坐莲台,菩萨温婉,天王威严,每一尊都栩栩如生。这些形象不只是宗教符号,更是那个时代审美与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第二张图“观音经变”,正中为男身观音</p> <p class="ql-block">第158窟的卧佛长达十五米有余,面容安详,唇角微扬,仿佛正沉入“寂灭为乐”的涅槃之境。他不是在死亡,而是在微笑中完成最后的超越。周围壁画色彩柔和,气氛宁静,让人不自觉放轻脚步,压低呼吸。</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红墙拱门,佛像静立,地面如镜,映出倒影,仿佛另一个世界在脚下延展。几位参观者静静伫立,有人低头沉思,有人举手机拍摄,但无人喧哗。这里没有导游的扩音器,只有光影与心灵的对话。我忽然明白,有些美,只能用沉默去回应。</p> <p class="ql-block">《尸毗王本生故事》莫高窟第254窟</p><p class="ql-block">尸毗王本生,即经典的“割肉贸鸽”的故事。讲述了尸毗王心好妙法,立誓普度众生,为考验尸毗王,天神特意变为饿鹰和鸽子,以试其志。饿鹰追逐鸽子,鸽子逃于尸毗王处寻求保护,鹰向尸毗王索要鸽子,并说,若不还鸽子,它亦将饿死。尸毗王为两全其生,于是割肉救鸽,饿鹰要求割下来的肉与鸽子等重。尸毗王肉将割尽,其重量犹不及鸽子,为实现已立誓愿,遂举身坐入秤盘。最终,天神被王感动,于是恢复王的身体。</p><p class="ql-block">该幅画以“异时同图”手法浓缩佛陀前世割肉救鸽的壮举。画面中央尸毗王垂目端坐,身形伟岸,左腿横陈,右手指向秤杆,侍从持刀割肉;头顶盘旋饿鹰,足畔跪伏眷属悲泣。</p> <p class="ql-block">第154窟的经变乐舞图中,乐手持琵琶、击腰鼓,舞者旋转腾跃,衣带飘飞,整个画面充满动感与欢愉。佛前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此图横着看,著名的反弹琵琶,只是隐隐约约的看出琵琶的轮廓而判定,</p> <p class="ql-block">文创产品“泥板画”</p> <p class="ql-block">虽然早就想来看但是没有做好功课,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圈,也没有租到语音讲解。</p><p class="ql-block">从整个展览形式看,内容丰富,但是如果没有讲解是看不懂的,偶尔跟着有讲解员的讲解听了一些,回来又在公众号了解了一些内容,简单做了一些记录在此。</p><p class="ql-block">原本以为参观展览后就不用去实地了解,但是,此展览多为复制品,看过以后感觉还是应该去现场实地参观,可能更能体验到石窟壁画的精髓。</p><p class="ql-block">门票:老年票88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