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古到今,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总要有一件事情,来推动某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未曾想到,因为卖茶买茶而引发的一桩桃色血案,竟然成为推动古六大茶山改土归流的助推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阅读《傣泐》和《泐史》600多年前的场景:在1729年之前,车里宣慰司下辖十二个版纳,傣语称之为“西双版纳”,意指十二个行政区。这十二个版纳,有六个澜沧江东岸,有六个在澜沧江西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澜沧江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湿热,茶树遍布山野,百姓以茶为业。正是当时车里宣慰司辖地风物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年间,清朝政府实行“改土归流”,澜沧江东岸的六个版纳被从车里宣慰司辖区划出,归了普洱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过程中,车里宣慰司的部分土目与普洱府的官兵之间,因古六大茶山管理发生的利益纠葛发生了许多恩怨,甚至兵戎相见,血染茶山。</p> <p class="ql-block"> □国防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土归流是清代中央朝廷削弱少数民族首领、土司、土官的权力的一种治边举措,并且专门强调:“南不封王”,由中央朝廷委派流官(主要是满人、汉人、蒙古族人)管理各少数民族地区,并通过流官来遏制土官,事实上造成“土官见流官低一级”的状况,从而使土司名存实亡,形同虚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改土归流,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来自北方的满人,他的名字叫鄂尔泰,他是云、贵、广西三省总督,也是改土归流的提出者和实施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开他的履历,我们会发现他是个不简单的人。他是满洲镶蓝族人,自幼勤奋好学,又善骑射,中过举人,曾任云南乡试考官;雍正四年(1726年)任云贵总督,雍正五年,雍正皇帝又将鄂尔泰提升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鄂尔泰上任云贵总督时,贵州苗族和云南乌蒙、东川、沾益一带彝族、苗族等各族土目并不顺从清政府的管制,各种抗清活动频频发生,鄂尔泰深感夷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自己对边疆治理的权威,更害怕哪天被夷官抹了自己的脖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鄂尔泰向雍正皇帝奏疏“欲改土归流,非大用兵不可,翦除夷官清查田土,方能增赋税靖地方事……已达百年无事……”听罢鄂尔泰改土归流的谏议,雍正皇帝大喜过望,一个劲称赞鄂尔泰:“此等奇臣,天赐朕也。”</p> <p class="ql-block"> 得到皇帝的支持,雍正四年至五年,鄂尔泰横刀跃马,先对贵州苗族地区以及云南、贵州、四川交界处的苗、彝等地区实行改土归流,采取极其残忍的方式屠村焚城,人杀光之后,又从其他地方迁入汉族等其他民族,对土司的家眷、家族则采取“异地安置,恐复生事”的政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鉴于当时西双版纳所处的位置,鄂尔泰对车里宣慰司实行改土归流还是非常慎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开始对临近西双版纳的哀牢山、无量山地区的镇沅、元江、新平、景谷、他郎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当地少数民族奋起反抗,但很快被清军剿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领导哀牢山元江、新平等地起义的少数民族首领方景明、普有才起义失败后,退避至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六大茶山躲避,还不时偷袭落伍掉队的官兵,挑衅驻守六大茶山的清军,这让鄂尔泰坚定了在车里地推行改土归流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贼藏匿于茶边蛮荒之地仍不消停,非动重兵平夷否难治!”鄂尔泰觉得“平夷”才是对车里宣慰司辖地进行改土归流的最佳策略。</p> <p class="ql-block"> 但车里宣慰司毕竟与其他民族地区完全不同。车里宣慰司地处边疆,连通外国,水陆两路均可通往缅甸、老挝、泰国等地。对外车里宣慰司的傣族与境外傣族同根同源,其王宫内还有一个具有缅王的公主身份的妃子住着;对内车里宣慰司的傣族与滇南各傣族地区群众都是“比比弄弄”(兄兄弟弟),正车里宣慰司在哀牢山、无量山地区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车里宣慰司辖地几百年来都以南传佛教教化百姓,律束自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无任何深仇大恨。几百年来,车里宣慰司从未有过违抗中央朝廷统管的行为,哪怕是外国军队以武力干涉,都始终表现出归依顺服中原王朝的态度。鄂尔泰觉得要对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并没有那么简单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夜,如同大自然的帷幕,笼罩了过去,也笼罩了未来,我在书案前翻阅《清代云南民族史》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鄂尔泰在一盏羊油灯下,在仔细看着一张地图,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澜沧江下游,那个被人叫作十二版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饱读诗书的鄂尔泰和其他清朝官员不一样,他对西双版纳改土归流的策略进行了反复地思考与斟酌。</p> 在权衡利弊后鄂尔泰总督认为,车里之地与老缅两国山水相连,又比邻暹罗(泰国)、安南(越南),对车里宣慰司(西双版纳)进行改流。可以巩固中央政权对边境地区的绝对控制,也就是说改土归流是稳边固边的必要措施,但如果完全让车里宣慰司丧失经营了600多年的权力,这恐怕让王室成员无法接受,就连宣慰司治下的百姓也不会答应。<br><br>基于当时车里宣慰司的特殊情况,鄂尔泰决定按“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的方式,来推行改土归流。<br><br>他的计划两全其美:江内(澜沧江以东)地区宜实行流官制度,这些地方是古六大茶山的核心地带,也是获取税收的富庶之地,而江外(澜沧江以西)地区则暂时保留土司制度可以安抚宣慰司及其百姓。<br><br>改土归流的范围,限定在澜沧江以东,这个范围包括今勐腊县全境、景洪市澜沧江东岸,以及今思茅、六顺和今老挝的两乌地区,原先是车里宣慰司管辖十二个版纳中的江东六个版纳。<br><br>车里宣慰及百姓,对朝廷绝对忠诚,性格温顺,无反叛之事,也没有“打冤家”“掠人口”“争抢水土”要在这样的地方实施改土归流,总需找一个理由并有一个恰当的理由吧?鄂尔泰在等待机会!<br> <p class="ql-block"> 改土归流的大计已定,大清王朝的目的也十分明确,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进程。这一天还是终于到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六大茶山的寨子,都建在马帮驿路边上,自古都有无数的马帮,在那些夜黑昼白的时光深处,那些身驭重物的马匹,一匹接着一匹的从房前屋后的官道上走过。那些喝醉了酒的赶马人,哼着让人肉麻的曲子,血红的眼睛,色眯眯盯着寨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一茬一茬的风流韵事在茶山演绎。一次次的操刀相搏,让那些走南闯北的赶马人没有死在最险的路上,却死在了一次忽然来临的欲望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雍正六年春(1728年)的一天,莽枝山一场春雨刚刚落地,樱桃花和杜鹃花竞相开放,土头目麻布朋家来了几个采购茶叶的江西籍汉族茶客,他们寄宿在麻布朋家中,茶商是茶农的衣食父母,麻布朋和妻子自然是好酒好肉,好生款待。麻布朋的老婆貌美如仙,是当地数一数二的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茶客中有一好色之徒,见到麻布朋的老婆便垂涎三尺,遂拿出边地少见的丝线、花布讨好那女子。</p> <p class="ql-block"> 经不住江西茶客并花言巧语诱惑,让麻布朋的老婆春心荡漾,一来二去,两人趁麻布朋外出,成了关系密切的“床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子好酒好肉招待你,你竟把老子婆娘睡了,你这种无义之徒留你何用?”麻布朋回家见自己婆娘被人睡了,一怒之下麻布鹏手起刀落,奸夫淫妇应声倒地,喷溅而出的鲜血和飘落的花瓣铺了一地,两人的发辫被挂在树上示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子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不知道已经远走九霄云外的那位江西茶客是否能明白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西汉人的同伴也以“土人杀人越货”,将麻布朋告到了普洱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刀下去麻布朋虽然出了一口恶气,但也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他知道官兵不会放过自己,被迫带着自己的土兵逃进了深山。</p> <br>他这一刀给远在昆明拓东城的鄂尔泰在茶山改土归流找了一个极好的理由,他早有图谋,借故生端,借口麻布朋之所以敢杀人起事,是攸乐山下橄榄坝的傣族土司刀正彦,在暗中支持庇护,借机派张应宗和邱名扬率领官兵对刀正彦威逼利诱,让他交出麻布朋。同时向车里宣慰司刀金宝施压。<br><br>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西双版纳改土归流的序幕由此正式拉开。<br><br>自傣族首领帕雅真于1160年统一勐泐后,景陇金殿国国王的职位一直实行世袭制,元代起景陇金殿国国王改称宣慰,宣慰司的职位由皇帝任命,也实行世袭制度。<br><br>1728年,时任车里宣慰司为刀金宝,刀金宝于雍正四年(1726年)32岁时继承父位,当然刀金宝承袭宣慰司一职也是经雍正皇帝批准的。<br><br>刀金宝上任宣慰司才短短数月,老祖宗留下来的基业,现在被活生生地一分为二,这事儿搁在谁身上,心里都不会好受。<br><br>他不愿意看到自己治下的土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受佛教传统教育影响的刀金宝,不忍百姓受难只能向朝廷让步,将历年上缴的贡赋由茶叶等实物土产改为银条交纳。<br><br>然而,刀金宝上缴的贡茶条银未让鄂尔泰满足,雍正六年(1728年),大批清军浩浩荡荡地开进莽枝茶山,说是搜捕麻布朋,其实是在烧杀抢掠,以此向车里宣慰司施压,刀金宝抑郁成疾,一病不起,无力再主持宣慰司内事务。 <p class="ql-block"> 澜沧江滔滔南流,滚滚江水卷起浪涛,冲击着江心的巨石,发出嗡嗡的嘶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眼看先人传袭了数百年的基业即将断送在自己的手里,刀金宝又气又急,身体每况愈下。中心佛寺的大佛爷不断地为他念经、滴水、拴线,他的病仍然没有任何好转,古六大茶山那些绿色的金子,还是像奔腾的江水一样从他眼前流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车里宣慰司府的大臣们个个义愤填膺,但面对气势汹汹的清军也无可奈何,任由清军在茶山胡作非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麻布朋凭借熟悉地形,在莽枝茶山、攸乐茶山间与清军捉起捉迷藏,清军因捉拿不到麻布朋而恼羞成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说这刀正彦,是车里宣慰司刀金宝的叔父,也是澜沧江东岸的灵魂式人物,在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头目和民众中亦有较大的影响力。刀正彦本来就对鄂尔泰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心怀抵触,要他去协助清军捉拿麻布朋如同逼父戮子,对清军官兵的命令装聋作哑,拒不执行,清军官兵气急败坏,又向六大茶山增派数千兵力,并对橄榄坝刀正彦官邸实行合围,意欲将刀正彦捉拿问罪。刀正彦意识到已无退路,只得将自己的土兵队伍带进攸乐山的密林之中,与麻布朋一道共同抵抗清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高林密,沟幽谷深,土兵借熟悉的地形地物,隐于密林中,藏在茶园间,东一枪西一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与之对抗,搞得清军疲于奔命,首尾难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军见围剿讨伐难以取胜,便使出毒辣的一招,利用内奸挑拨刀麻两支土兵队伍关系,离间刀麻两首领之间的关系,让刀正彦和布麻朋相互猜忌,在清军的围剿和土兵内讧双重打击下,刀正彦和布麻朋双双被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雍正七年(1729年)夏天,普洱通往昆明的官道上,一队清军押解着被木枷锁着的刀正彦与麻布朋前往昆明。不久,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两人在小虹山刑场被处斩,在手起刀落,血光冲天,两颗人头滚落在地的时候,他们才明白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事持续了将近一年,清代史书如《清实录》《 普洱府志》《云南通志》等均有记载:茶山数十个寨子被毁,上千土兵阵亡,清军也有数百人殒命,茶山到处腥风血雨,尸横遍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为可惜的是:“清军扫荡莽枝茶山,夷民茶农以砍毁茶树泄愤。”这一年开始,莽枝古茶山茶叶产量开始减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叶是财富,茶叶是政治,茶叶是战争,茶叶还是左右一个政权的命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基诺山和橄榄坝做田野调查时,发现几个散落在荒野中的巨大土堆,上面还有蜡条和经幡,我对此提出疑问,它们是不是当年战死士兵的坟冢?但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资料佐证,我不能肯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