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杨浦区228街坊”,忆“两万户日晖一村”

陈伟国

<p class="ql-block">“杨浦区228街坊”是建国初期,1952年至1953年由上海市政府统一规划,在沪东、沪西、沪南启动的“新式工人住宅”。由于这批房型设计统一,达到“21000户”规模,所以简称“两万户”,而我居住的徐汇区日晖一村也是其中之一。杨浦区政府对“228街坊”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基本保留了“两万户”建筑风貌,我对此很有兴趣,吸引着我去探访。</p> <p class="ql-block">2016年旧房改造和2023年蝶变更新,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频播出“228街坊”老房动迁和政府规划动态,我关注着并两次去实地探访:按照政府规划将“两万户”作为城市记忆进行保护性改造,保留几幢房屋,按原型翻新重建,形成社区文化、休闲、娱乐等文旅产业,这一举动不仅方便了附近居民休闲娱乐和生活消费,也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游客的参观,更让我们这批“两万户”老住户有了怀旧依托。</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我又去看了翻新后的房屋,其外观整洁,墙体颜色基本相近,门窗颜色略同,但门窗结构、尺寸大小和原样有所不同。</p> 2023年翻建时的规划展板 劳模广场 项目参观动线 两万户新天地 奋斗者运动天地 两万户学堂 奋斗者公寓 创•享、“寓”见 项目落位布局 两万户记忆馆 两万户集市 奋斗者饭厅 历史背景 理念背景 功能运营 <p class="ql-block">2023年初,我第一次探坊“228街坊”,那个时候重新翻建的楼房尚未开放,招商引资正在启动中。</p> <p class="ql-block">街坊外的口袋公园初现。</p> 2025年10月探访记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艺术中心”,是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书法、美术学习场所。</p> <p class="ql-block">附近居民有了家门口的小吃店。</p> <p class="ql-block">优雅静谧的咖啡茶室。</p> <p class="ql-block">娱乐小火车穿梭在中央绿地旁。</p> <p class="ql-block">肯德基入驻老公房。</p> <p class="ql-block">侧观洋西餐和“两万户”楼房同室,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两位小朋友驾着滑板车滑过,激起我儿时的回忆,我们那个时候玩的是自已制作的“弹子盘”加木板的小推车,我们玩得很开心,还经常被大人作为辅助工具用来买米或买煤球。</p> <p class="ql-block">俯瞰228街坊,让我想起日晖一村深灰色的屋檐瓦片房。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几个和邻居经常爬上楼顶,有居高临下的刺激感,夏天还可以乘凉聊天、看满天星星,国庆节,和邻居小伙伴们一起登上楼顶,能看到人民广场燃放的烟花。</p> <p class="ql-block">底楼这扇门应该是厨房间的门,与以前的设计相差太大。记得小时候,厨房门与隔壁楼(如28号和29号)厨房并排的,台阶相连,这样的设计倒成了我们灵机一动的“乒乓球台”,放学后伙伴们相约在此练习打乒乓球。</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街坊外的“口袋公园”。</p> <p class="ql-block">街坊中央绿地。</p> <p class="ql-block">醒目的228街坊。</p> <p class="ql-block">工人新村展示馆。</p> 两万户展示馆 <p class="ql-block">1952年“两万户”工人新村分布表中,徐汇区日晖新村列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展示馆有居民捐出的老式箱包和收音机。</p> <p class="ql-block">还有缝纫机、三五牌台钟等,这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p> <p class="ql-block">四喇叭录音机可是当年的时髦产品,还有乐器·····,看到乐器让我浮想联翩,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一般家庭是买不起乐器的,左右邻居学乐器的人不多,但我们家竟然有一把京胡,胡琴是我父亲的最爱,唱京剧是我父亲的爱好,他与我们家前排21号楼的叔叔经常练唱,遇到休息天,两人一拉一唱练习,煞是热闹。他还经常参加江南造船厂的演出,当时父亲还被厂里职工尊称为“江南厂的梅兰芳”。因为有了这把胡琴,我们家兄弟几个都学会了拉琴,以后就买了二胡、口琴和竹笛等。我们都是自学而成,有两下子功夫吹、拉、弹,在学校或单位曾经都发挥过乐器弹奏的文艺特长。后来,家庭聚会,我们兄弟几个可以用不同的乐器合奏、弹唱,演绎一出美妙的“家庭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介绍。</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工人新村。</p> 回首“两万户”日晖一村 <p class="ql-block">日晖新村建于1953年9月,由江南造船厂、求新造船厂等单位出资建设,也是上海市"两万户"工人住宅计划的重要项目,更是徐汇区首个工人新村,集中解决造船厂工人居住条件。随着日晖二村建成,原日晖新村就更名为日晖一村。</p><p class="ql-block">我的家居住在29号楼。日晖一村动迁始于1995年初,起先动迁的就是我居住的第一块区。1997年我用视频拍摄了当时动迁的场景,这组照片是我从视频截屏而得,29号木质楼梯是当时的原始模样,住在楼上,我们每天上上下下无数次,连上个厕所也得下楼,五户人家近三十几号人只有两间蹲位,高峰时只能干着急。</p> <p class="ql-block">1995年初,上海下了一场雪,难得的积雪,可见楼对面的雪花飘舞,我随手一拍,照片留下了那时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到了50、60年代,我们这群孩子都长大成人了,原来住房拥挤已成每家每户的困惑,政府曾经出资将南面扩展,使原来15平方的面积增加8平方,以缓解居民住房压力,但还是不够,住户都是多子女家庭,而且都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于是八十年代中、末期,“两万户”小区的违章建筑开始兴起,出现了二楼向屋顶扩张建房,底楼向门口外公用空间建屋的奇观,五花八门的建、乱七八糟的搭,动迁时的照片留下了那时的脏乱差模样。</p> <p class="ql-block">动迁拆房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楼上破旧的小窗是二楼五户人家共用的储物小间,由于斜屋檐的关系,里面非常矮小,但在住房困难时期,经邻里商量同意,这斜小的共用储藏间还可以搭一个床,新婚夫妻蜗居在此。楼下的楼梯间还有一个开放式共用储物间,里面基本是各家常年堆杂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年久失修的“两万户”,居住着密集的人口,至90年代已不堪重负、破旧不堪了。</p> <p class="ql-block">“两万户”房型的特点是每个搂十户人家(分上下各五户),楼下居民共用两个半水龙头,楼上居民共用三个半水龙头,(即厨房间五户共用一个,门口外共用一个,卫生间有一个水龙头,是如厕时供楼上楼下10户人家共用的,还用于清洗痰盂、刷马桶,住户在窗台下的墙角也有一个龙头,方便楼上居民清洗拖把等)。一个门牌号上下10户共用一个水表和一个电表箱,每个月的水、电表计费由一户代表(每个月轮换)挨家挨户统计人口分摊,电费按各家灯泡和收音机功率统计结算,挨家收费后统一交付。</p> <p class="ql-block">用水高峰时,洗菜做饭很不方便,因为占用水龙头和用水量多少,邻里间经常引起矛盾而争吵,八十年代起,各家分别安装属于自己的水表和水龙头,以缓解用水压力,于是水斗池紧挨着砌,水龙头一排排挂着,几乎占用了全部空间。</p> 日晖一村平面图 <p class="ql-block">底楼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二楼楼梯间。</p> <p class="ql-block">二楼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日晖一村楼宇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1岁多时的我,在我家后窗过道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母亲抱着我留影,楼上的窗户就是我的家。</p> <p class="ql-block">日晖一村建造时,联排楼房空间都有一条宽宽的通道;在几排房子的后面有宽敞的绿地花园,我家是新村第一块区的最末一幢楼,后面有相对宽敞的花园,这是我家哥哥伟基、伟樑和姐姐继兰合影。</p> <p class="ql-block">日晖照相馆是我童年的记忆,早年家人所有照片都在此拍摄或印放。当然,我们家是比较早使用照相机的,也留下了不少儿时的黑白照。再后来,哥哥们喜欢玩照相机,购买了120相机和柯达胶卷,我们自己拍、自己洗印,为我们家人和子孙留下了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和弟弟在二楼窗外的屋顶上留影,背后墙面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宣传画是我哥哥伟基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鳯凰牌自行车是那个年代时髦的标配,我高兴的留影。照片后面,门口边的马桶也是那个时候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还可见水泥楼梯台阶,坑坑洼洼,是我们这一代的杰作,因为那时的孩子动手能力特别强,敲这做那,都把这水泥台阶当工作台使用。</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姐姐与她的同班同学合影,她们也是我们家邻居。左侧前楼是28至29号楼,往后是21至22楼,再往后是19至20号楼。照片的后面远处已经有占用绿地而新建的三层楼楼房。</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楼的厨房间,五户人家共用,我母亲在狭小的空间炒菜,楼下做饭烧菜,要端上楼吃,饭点时刻,每家每户都在烧菜,厨房间热闹不已,而楼梯“蹬、蹬、蹬”的响,上上下下忙个不停。</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兄弟从小在伟基哥哥督促下练写毛笔字,他是榜样,画画写字都优秀。这是弟弟伟庆在练毛笔字,往上可见窗框边缘凹痕是我经常在此做玩具,经年累月的削和磨留下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子女多,母亲买了缝纫机,自己缝制衣服,老老小小的衣服,基本出自她的手工,她还经常帮助邻里上下缝制衣服。由此而来,我们家兄弟姐姐也都学会了缝纫机活,这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自力更生”意识。</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4年拍摄的,原来空旷的公共区域,左右上下已经建满了违章房。</p> <p class="ql-block">101号楼的旁边,居民开起了“理发”室。</p> <p class="ql-block">原先宽畅的通道,已经变成了狭窄的“弄堂”。</p> <p class="ql-block">90年代的居民购粮证。</p> <p class="ql-block">徐汇区第十二粮店(位于零陵路日晖二村北侧),在这本购粮证上显现。</p> <p class="ql-block">购粮记录。</p> <p class="ql-block">日晖一村29号8室“粮证号”,后面的2字代表一户两证(分户)</p> <p class="ql-block">本篇选用我吹奏的口哨曲《昨日重现》,以此来回味“两万户”陈年旧事,如同一首悠扬的老歌,让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