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程济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出发前,想象中的俄罗斯已被炮火与硝烟填满,一旦踏上这片土地便要直面动荡。然而,飞机降落在莫斯科,晨雾漫过红场的砖墙,才惊觉这里的黎明仍如此静悄悄,没有预想中的紧张,有的是,晨光里缓缓苏醒的市井烟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伴着太阳划破云层升起,莫斯科红场之畔,古姆国立百货商场如同一座华丽的宫殿,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商业的繁华开始了新的一天。它那极具辨识度的玻璃穹顶,在灯光的映衬下,似星河倾泻,将欧式建筑的典雅与现代商业的活力完美融合。漫步其中,琳琅满目的品牌店错落有致,既有国际奢牌的精致,也有俄罗斯本土品牌的风情,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消费盛宴。这里听不到炮声隆隆,闻不到硝烟弥漫,游客们可以随意享受购物平静自然、感受艺术与文化的渲染,是莫斯科商业与人文交融的璀璨地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晨旭中的广场,鸽子掠过巴洛克式建筑的穹顶,老人们裹着呢子大衣坐在长椅上晒太阳,手指间的红茶冒着热气。年轻姑娘捧着刚买的冰淇淋笑眼弯弯,孩童在玻璃穹顶下追逐光影,每一张脸上都挂着不慌不忙的平静。大多俄罗斯人都透着温和,即便语言不通,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借着快译通也能换来耐心的指引,像冬日里暖炉旁的絮语,熨帖又亲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行走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总能轻易撞见熟悉的东方面孔。尤其显眼的是那些独自出行的中国姑娘,背着塞得鼓鼓的双肩包,拉杆箱的轮子在石板路上轻轻滚动,发出规律的“咕噜”声。她们或许正低头对着手机确认路线,指尖划过屏幕上的俄语翻译软件;或许在街边的面包店前驻足,对着玻璃柜里的列巴和甜点认真挑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阿尔巴特街是莫斯科最著名的步行街之一,约1公里长,路面由方砖铺成,街道狭窄短促,却充满俄罗斯风情,被俄罗斯人称为“莫斯科的精灵”。它分为“新”“旧”两部分,老阿尔巴特是民俗步行街,新阿尔巴特是现代商业街。街上有许多文化景点,如普希金故居,位于阿尔巴特街53号,普希金曾在此居住,如今已成为博物馆,故居对面矗立着普希金与娜塔丽娅携手的青铜雕塑。此外,还有“柳拜墙”,上面满是涂鸦,是俄罗斯摇滚文化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偶有微风吹乱头发,姑娘便抬手把碎发别到耳后,眼神里满是对陌生街巷的好奇,却不见丝毫怯意。这些独自游荡的身影,像一颗颗灵动的星子,落在俄罗斯厚重的市井文化画卷里,既带着异乡人的鲜活,又与街头的烟火气悄悄融在了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只是市井生活里也藏着细碎的不便。早茶时翻开菜单,换算成人民币的数字总让人咋舌,几碟点心、一壶茶便要花去数百元,原计划好的卢布很快见了底。兑换点前总是排着长队,后来索性去超市买了猪肉和牛奶,回到民宿自己做饭。这里的猪肉鲜嫩、牛奶醇厚,价格却比国内便宜很多,倒成了旅行里的小惊喜。街角常遇到中国人互相打听“能不能换点卢布”,笑着摆手说“我也不够用”时,倒生出几分同路人的默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最让人措手不及的是网络,不像国内随时随地满格的信号,这里的WiFi时常“罢工”,偶尔还会遭遇全城断网。拿着手机导航找餐厅,箭头一会儿指东一会儿指西,最后跟着当地人穿过几条小巷才寻到地方。后来才懂,这是特殊时期的无奈——当科技能通过手机定位锁定目标精准打击,慢下来的网络,便是为了守护更多人的安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列车上,窗外的白桦林向后飞驰,车厢里有人轻声交谈,有人捧着厚书阅读,咖啡的香气混着面包的麦香漫开。两座城市的广场从不拥挤,政府的大楼可以随意进出,没有层层安检的阻隔,人们自由地散步、办事、拍照,连风都带着松弛的气息。这是一个国家刻在日常里的自信,不张扬,却很笃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看待俄罗斯,客观的讲,对这个国家几乎没有好感。数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伤害极大。因而,在与当地人聊天时偶尔会聊起他们对普京的看法。然而,他们眼神里没有复杂的争论,只说“他把我们放在心里”就行。原来民众的拥护从来无关宏大主义,看的是领导人有否记得普通人的冷暖,能否洒点自由民主,如做到了,便愿意选择相信。就像莫斯科街头那些积雪覆盖的长椅,即便寒冬凛冽,也总有人愿意为它扫去积雪,因为知道,这是供路人歇脚的温暖角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离开那天,圣彼得堡的天空稀稀落落的又飘起了雪花,落在冬宫广场的石板路上,也落在行人的肩头。回头望时,冬宫的金色尖顶在雪雾中若隐若现,广场上依旧有人慢慢走着,聊着,像无数个寻常的日子一样。原来这片土地从不是新闻里的只言片语,而是有咖啡香、面包香,有平静的笑脸,有细碎的温暖,是真实又鲜活的市井人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