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秋的风轻拂过面庞,阳光洒在青石小径上,我踏着和煦的晨光走进梁启超纪念馆。这座坐落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的旧居,曾是梁启超晚年栖居之所,亦是他潜心著述的“饮冰室”。如今,经过修缮加固的建筑更显庄重,馆藏实物悄然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漫步其间,一位爱国志士的身影在我心中愈发清晰——他以笔为剑,以心报国,一生执着于民族振兴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有一位中国最完美爸爸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人已远去,旧居犹存。斑驳的墙垣、静默的庭院,仿佛仍回响着当年的脚步声与低语。这栋老宅承载的不只是砖瓦木石,更是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召唤,深深吸引着我驻足凝思。</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他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点燃维新变法的火种;组织强学会,传播救亡图存的理念。戊戌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未退却。流亡日本期间,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以文字唤醒民智,鼓吹改良维新。当袁世凯图谋帝制,他挺身而出,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力斥复辟逆流,并支持蔡锷发动护国战争,捍卫共和尊严。</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一尊梁启超的塑像静静矗立,我缓步走近,肃然伫立于先生身前。他目光深邃,似在凝望远方的山河,又似在思索民族的未来。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百年前那激昂的呐喊,感受到一位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思。</p> <p class="ql-block">旧居门前,一棵石榴树果实累累,金黄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在秋阳下熠熠生辉。这满树硕果,不仅象征着红红火火,更像是一种隐喻——梁启超播下的思想种子,历经风雨,终成荫蔽后世的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推开木门,步入楼阁,仿佛穿越百年时光,走进了梁启超的精神世界。每一扇窗、每一块地板,都浸润着他的智慧与情怀。这里不仅是居所,更是思想的熔炉,是近代中国变革浪潮的源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他撰写的《变法通议》,系统阐述维新之必要,振聋发聩;发表《新民说》《自由书》,启迪民智,重塑国民精神。他首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创办《新小说》杂志,推动白话文学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首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为现代民族认同奠定思想基石。</p> <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的浪潮中,他奔走呼号,笔耕不辍。纵然前路艰险,他始终未曾放弃改革的理想。那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光芒的岁月,也是一位知识分子以生命践行信念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百年光阴流转,楼阁依旧完好。我缓缓踏上楼梯,木阶发出轻微的响声,仿佛回应着历史的回音。一步一阶,如同走近那个风云际会的家庭,走近一位父亲、一位学者、一位志士的生活日常。</p> <p class="ql-block">凭窗而立,窗外已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昔日的动荡早已远去,可这扇窗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两个时代的交错——外面是繁华的今朝,里面是沉静的往昔。</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巨擘与学术泰斗。作为维新变法的主将,反袁护国的策划者,他的一生贯穿了近代中国最动荡、最复杂的岁月。他的言行不仅体现其政治理想,更折射出一个民族在危难中求索图强的艰难历程。他亦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勤勉著述,笔耕不辍,留下浩繁卷帙,堪称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大先生的书房,静谧而庄严。书桌之上,砚台犹存墨香,笔架横陈,仿佛主人刚刚离去。四壁高耸的书柜,藏书万卷,中西并蓄,正是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怡堂书室,是梁启超启蒙求学之地。五岁始读儒家经典,八岁习文,九岁便能下笔千言,十岁应试得“神童”之誉。十一岁读张之洞《书目答问》,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者”,从此开启广博求知之路。</p> <p class="ql-block">这位自幼聪慧、勤学不辍的“神童”,系统研读古代典籍,十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声名远播。后拜康有为为师,奠定维新思想根基。早年的苦读,不仅成就了他的才学,更为日后投身社会变革积蓄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次年,《马关条约》签订,割地赔款,举国震惊。台湾、澎湖、辽东半岛沦于敌手,二亿两白银的赔款压得民族喘不过气来。这一屈辱,成为维新思潮兴起的导火索。</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之势愈演愈烈:德国占胶州,英国据威海,俄霸旅顺,法侵广西。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正是在这样的时局下,维新变法运动风起云涌,终促成“戊戌变法”。梁启超,正是这场变革的主将之一。</p> <p class="ql-block">流亡海外期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起政闻社,设立高等大同学校,鼓吹君主立宪,培养维新人才。他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展开论战,主张渐进改良,反对暴力革命。其间游历澳洲、北美,宣传宪政理念,组织海外维新团体,也曾短暂回国策划“勤王”之举。</p> <p class="ql-block">1895年,梁启超赴京会试,适逢《马关条约》签订,愤而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启政治生涯。此后两年,他奔走沪湘,办报撰文,鼓吹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中,他与康有为并肩而立,成为维新运动的核心人物。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继续以笔为旗,唤醒国人。</p> <p class="ql-block">1897年,谭嗣同发起创办时务学堂,梁启超应邀出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成为维新人才的摇篮,蔡锷便是其中佼佼者。图中所见,是时务学堂部分经办人员合影,群贤毕至,意气风发,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救国图存的热忱。</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世界不断更迭,而思想的光芒却能穿透岁月。梁启超留下的精神遗产,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变革时代的风云激荡,也赋予今人以思考与前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归国,先后任司法总长、制币局总裁、财政总长。他积极参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又投身讨伐张勋复辟的斗争。巴黎和会期间赴欧考察后,逐渐淡出政坛,回归学术。</p> <p class="ql-block">1912年10月,梁启超自日本归国,抵达天津。民主党与共和党相继在利顺德饭店举行欢迎会,他登台致辞,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切。这座百年饭店,见证了他重返故土的历史瞬间。</p> <p class="ql-block">1913年5月29日,进步党在北京成立,黎元洪任理事长,梁启超为理事。图为梁启超(中间独立者)与该党部分成员在北京万牲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7年6月,张勋率兵入京,解散国会,7月1日拥溥仪复辟。康有为参与其中。然而复辟仅十余日即告失败。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大会,民众欢庆共和重光。段祺瑞率军突袭紫禁城东宫门,终结了这场闹剧。</p> <p class="ql-block">1918年12月28日,梁启超启程赴欧,1919年2月11日抵伦敦。此行旨在考察战后欧洲局势,参与巴黎和会相关事务,探寻中国未来之路。</p> <p class="ql-block">晚年梁启超致力于学术研究,曾任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在清华、南开等校讲学授业。著有《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等,涉猎历史、宗教、文化诸领域,成就卓著,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中国最完美的爸爸梁启超的9个孩子,个个都有成就,院士就有3位。#梁启超#成长#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夫人,一位伟大的母亲。- </p><p class="ql-block">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他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梁思永:中国第一个考古学领域的院士,他带队进行河南安阳殷墟等考古发掘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梁思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长征二号的副总设计师,参与了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东风二号”的研发。</p><p class="ql-block">梁思顺:著名翻译家,她整理了父亲梁启超的书信,同时翻译了多部作品,展现了老派文人的认真态度。</p> <p class="ql-block">梁思顺(1893--1966)</p><p class="ql-block">梁启超长女,自幼受父亲教育,精通日语、英语,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曾是梁启超私人秘书兼翻译。 有《艺蘅馆词选》。</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1901--1972)</p><p class="ql-block">梁启超长子。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翌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返回北京后,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1945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著有《中国建筑史》等书。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十)历任全国政协学委。</p> <p class="ql-block">梁思永(1904--1954)</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次子,曾获美国哈佛大学考古与人类学硕学位。他总结了我国龙山文化,确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之间相对年代。</p> <p class="ql-block">梁思忠(1907--1932)</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三子。毕业于美国维吉尼亚军校,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1932年因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梁思庄(1908--1986)</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次女。曾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文学学士,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学士。回国后,曾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p> <p class="ql-block">梁思达(1912--2001)</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四子。193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和工商管理工作。</p> <p class="ql-block">梁思懿(1914--1980)</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三女。早年在燕京大学学医,后留学美国,学习历史。回国后,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国外联络部副部长,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p> <p class="ql-block">梁思宁(1916--2006)</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四女。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1940年参加新四军。离休后住山东济南。</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1924--2016)</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五子。1941年,赴美国留学,在普度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在辛辛那提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从事火箭研究。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系统研究室主任,是我国远程火箭及长征二号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87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1924-2016),籍贯广东新会,生于北京,梁启超最小的孩子,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导弹火箭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中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理论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中国航天 CAD / CAM 、软件工程化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梁思礼以爱国敬业的实际行动为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贡献。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积极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整体战略相协调。他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和统一战线工作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14日,梁思礼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独立自主研制导弹之路</p><p class="ql-block">中苏关系紧张后,我国走上独立自主研制导弹之路。在此背景下,梁思礼投身于我国首个自主设计并制造的东风二号( DF -2)中近程液体地地导弹的研发。</p><p class="ql-block">梁思礼任中校时留影</p><p class="ql-block">我们被逼上了梁山。事实教育了我们,尖端技术历来是国家关系间最敏感的部位,它永远也买不来!</p> <p class="ql-block">1992年,梁思礼调研"长二 E "火箭质量问题,自主研制导弹。</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与家人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姐梁思懿(后右)在天津家中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6年,梁思礼在北京香山梁启超墓地。</p> <p class="ql-block">家训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1934年梁学礼在天津培植小学读书。</p> <p class="ql-block">梁学礼小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1936年,南开中学一年级童子军,拍摄于饮冰室大门前。</p> <p class="ql-block">1938梁思礼在天津耀华中学读高中。</p> <p class="ql-block">1940年12月28日,耀华中学校长为梁思礼留学写的推介信。</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离家去美国留学前摄于天津。</p> <p class="ql-block">1940年秋,梁思礼(后左二)与母亲王桂荃(前)、六姐梁思宁。</p> <p class="ql-block">1941年10月,梁思礼去美国之前在上海和母亲、五姐和姐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左一)、梁思懿(左四)、张炜逊(左二)在去往美国的"柯立芝总统号"邮轮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踏上征程</p> <p class="ql-block">1944年,梁思礼在普渡大学学习留影。</p> <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1059"近程导弹试射成功。在庆功宴上举杯祝酒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军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1996年10月,梁思礼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后与夫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2年,梁思礼与天津耀华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家中。</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前排左一)参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前期论证会。</p> <p class="ql-block">梁学礼与夫人留念</p> <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15日,梁思礼夫人及女儿、女婿、孙辈在梁思礼骨灰</p><p class="ql-block">安葬仪式上。</p> <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15日,梁思礼的两个女儿为父亲的墓碑落成揭幕。</p> <p class="ql-block">走出梁启超旧居,伟人已去,历史永在,现人永久怀念。无意发现纪念馆墙面的几幅画蛮有意思。拍了几张。</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与林徽因</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先生</p> <p class="ql-block">少年强,则国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