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个巨婴背后的教育悲剧

守候一生

<p class="ql-block">  夏夜的微风带不走暑气,我和邻居二丫坐在老槐树下,手里的纸扇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她突然沉默下来,目光投向远处零星的灯火,声音轻得像在自言自语:“你知道吗?我有个朋友,儿子都31岁了,整天游手好闲。最近在外头赌博,欠了二百多万……现在全家躲债在外,连老家都不敢回。”……</p><p class="ql-block"> 我手中的纸扇悬停在了半空。二丫苦笑着,手里的瓜子捏了又放下:“最让人心疼的是他妈妈,才五十多岁的人,头发全白了。昨天在电话里哭着说,早知道这样,当初还不如让他去工地搬砖,至少能学会怎么养活自己。”</p><p class="ql-block"> 这话像一根针,轻轻扎进了心里。远处传来了外卖小哥匆忙的脚步声,在这个人人奔忙的时代,竟然还有人31岁还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尽管这羽翼早已千疮百孔。</p> <p class="ql-block">  我折起了一下手中的纸扇,吐出嘴里的瓜子壳:“可惜了…这孩子父母的故事,只能算是这个时代的一滴眼泪吧”</p><p class="ql-block"> 和二丫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了解到了她这个朋友家庭,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父亲在工厂干了一辈子,手上的老茧比鞋底还厚;母亲在菜市场有个摊位,天不亮就起床搬菜,腰疼得直不起来还要硬撑。他们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只要好好学习,别的不用管。”…于是儿子真的成了“生活的局外人”。小学时不会系鞋带,中学时不会剥鸡蛋,念大专时连洗衣机都不会用。毕业后换了七八个工作,最长的一个干了一个月,理由是“领导要求太严,同事不好相处”。每次失业回家,老两口总是互相安慰:“没事,爸妈还能干得动,养得起你。”</p><p class="ql-block"> 这一养,就养到了三十一岁。直到催债的电话打爆了亲戚朋友的手机,直到半夜有人来砸门喷漆,他们才慌慌张张收拾细软,像做贼一样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老家。临走时,母亲回头看了眼客厅里挂着的全家福,照片上三岁的儿子笑得像个天使。而现实中的儿子,正在房间里不耐烦地催促:“快点,磨蹭什么!”……</p><p class="ql-block"> 《战国策》里有个故事: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送去齐国当人质,于是触龙就劝她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话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真正的爱,是要为孩子考虑长远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可如今多少父母竟然在焦虑中迷失了方向?他们替孩子扫清一切障碍,却忘了障碍本身就是成长的阶梯。这种过度的保护,成了最温柔的陷阱,也成了最温柔的利刃,斩断了孩子的一切成长的可能……就像庄子说的:“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水干了,鱼儿互相用唾沫湿润对方,看似感人,不如让彼此在江湖中自由自在。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最好的爱,是教会他们在江湖中求得生存的本领……此刻,我突然想起了生明先生那段发人深省的话:“父母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是让孩子能够从容的离开你,如果孩子在离开你后,能够展翅高飞,独立闯荡,那便是你最大的胜利,可若孩子离开你后,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甚至活不下去,那你就称不上是合格的父母。”…这段话,像极了一面镜子,照出了二丫这个朋友的家庭悲剧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望着二丫还沉浸在“哀之而无鉴之”的言语状态中,我幽幽地说起了我那老战友张连兵放手他儿子故事。初中毕业那天,孩子说想学修车,张叔抽了一晚上的烟,第二天二话不说,就把他送到了城里的汽修店当学徒。第一周,孩子手上磨满了水泡,半夜打电话哭着要回家。老张红着眼睛对电话那头说:“再坚持一周,如果还想回来,爸我就去接你。”……那一周,张叔没睡过一个整觉。结果孩子坚持下来了。从学徒到技师,从开店到连锁,现在开了三家汽修连锁店,去年还给父母在海南买了个过冬的房子。结婚那天,他敬酒时说:“谢谢爸当年狠心推了我一把。”……每次我见到老张,他总说:“我不是不心疼,但我更怕他将来离开我后,连口热饭都吃不上。”这话朴实,却道破了教育的真谛——“父母真正的爱,从不是做孩子一辈子的保护伞,而是教会孩子如何乘风破浪,让他们拥有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与能力。”</p> <p class="ql-block">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真正爱一个人,怎么能不让他经历劳苦呢?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问题被放大得更加明显。网贷、赌博、消费主义……没有免疫力的孩子一旦坠入,便是万丈深渊。可惜现在的很多父母明白这个道理时,已经太晚了。就像二丫朋友的母亲,现在最后悔的,不是儿子欠下的巨额债务,而是“我为什么没早点让他学会负责,学会换位”。</p><p class="ql-block"> 在躲债的出租屋里,这个31岁的男人依然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白天偷偷去打零工还债,他却在屋里打着游戏,屏幕上的刀光剑影映着他麻木的脸。母亲偶尔说他两句,他比谁都凶:“要不是你们没本事,我会变成这样吗?”…听到这话,老父亲一个人蹲在楼道里,默默地抽了半包香烟。烟雾缭绕中,他也许在思考生明先生那句话的深意:“在没有你的日子里也能活得精彩坦荡。” 可现在,孩子不仅没能在没有他们的日子里活得精彩,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p><p class="ql-block"> 龙应台在《目送》里这样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但在目送之前,请先教会他们如何走路。教会他们在风雨中如何调整雨伞的角度,在迷路时看懂地图的标识,在受伤时自己包扎伤口,在孤独时守住内心的那个底线。</p><p class="ql-block"> 夜幕深了,二丫起身回家。临走前她说:“等我有了孩子,一定从小就让他学会,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她的身影消失在巷口,留下的这句话伴随着夜风,在世界的山川河流中继续回荡。</p> <p class="ql-block">  我望着满天繁星,想起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刻,生明先生说的那每一个字都变得了异常的无比清晰:父母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是让孩子能够从容的离开你,如果孩子离开你后,能展翅高飞,独立闯荡,那便是你最大的胜利,可若孩子离开你后,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甚至活不下去,那你就称不上是合格的父母。父母真正的爱,从不是做孩子一辈子的保护伞,而是教会孩子如何乘风破浪,让他们拥有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与能力,在没有你的日子里也能活得精彩坦荡。</p><p class="ql-block"> 远处,又一个外卖小哥骑车驶过,他的背影坚定而从容。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真谛。当有一天你不得不松开手时,希望你的孩子不是坠落,而是真正开始翱翔——就像我那个战友老张家那学会修车的孩子,就像每个在生活里站稳脚跟的普通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