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烈士李克勤

(塞北豫翁)丁作义11759369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郎大队下乡的知识青年,在生产队的关怀和社员们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几个月的磨合,一改初到农村时的精神面貌,逐步稳定了心态,扑下了身子,认真学习农业知识和农具的运用,融入了农村和社员群体。秋收过后,农活明显的减少了很多,知识青年的优势也慢慢的发挥出来,好人好事也接连不断的出现,有些家境好的同学,把自己多余的衣裤,拿到杨郎街上的裁缝铺裁裁改改,送给那些子女多,少衣缺穿的孩子;有的拿出自己仅有的补贴,买来作业本和铅笔,送给那些生活困难、上不起学的孩子;凡是有两个以上知青的生产队,大部分都自觉地组成了学习小组,除了提高自己,也给学习成绩不好的农村孩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还有几个生产队的知青办起了“知青夜校”,鼓励青年男女社员学文化,学知识,得到了社员们的一致好评。逐渐,知青的名字和他(她)们的事迹,频繁的出现在大队和公社的各种会议上。就连杨郎街道三、六、九的集市上,也经常能听到称赞知识青年的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西北广袤农村的金秋十月,天空格外湛蓝,云朵如棉絮般在蓝天上轻轻飘荡,这时的农村田园景色显得尤为宁静和美丽,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孩子们在田野里奔跑嬉戏,老人们在墙根下纳暖聊天,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和谐和安宁,然而就在这样季节里的一天,发生了一件让所有知青都陷入极端悲痛的重大事件,在杨郎四队下乡的知识青年李克勤,为了抢救集体财产,奋不顾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克勤是四队车把式李有禄的徒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克勤被队上的车把式老李收为徒弟是六月份的事情,为了这件事,我们还都“亲临现场”祝贺过。 要让老李说起四队的胶轮大马车,那是有故事的。把历史的年历翻回到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宁夏,从固原的任山河战役一举击溃马鸿逵匪部,一路乘胜追击,解放军追剿残匪边走边打。一支部队路过杨郎的时候,由于战斗部队和运输物资的马车队拉的距离较大,让一股残匪钻了空子,他们袭击了运输车队,运输队有四辆马车六个军人,本身战斗力就不强,结果在抵抗中牺牲了两名解放军战士,正当这股残匪们要劫走这些物资的时候,前面的部队接到消息回身及时赶到,没用多少时间,就将这股残匪彻底消灭。两名赶车的军人牺牲,在场的战士们经过多次尝试,还是没有办法驾驭拉车的马和骡子,正当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杨郎的农民李有禄路过,当时他也就是二十郎当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看到这种情况,没有丝毫犹豫就叫上表弟两个人自告奋勇地当上了车把式,用了好几天的时间,顺顺当当地帮着部队把物资运到了目的地。部队的领导了解了她俩的情况后,为了表彰他们,就把从马匪手里缴获的一辆胶轮大车,两匹马一头骡子交到他俩手上,作为集体财产,让他们回到家里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马车的胶轮换过好多次,驾车的骡子和马换成了当初马和骡子的儿子和孙子,但铁皮包裹的马车主体架框依旧。赶车的老李这几年一心一意地寻找着自己的接班人,找来找去,把全队的青年找成了壮年,还没有找到一个如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刚下乡到四队的李克勤,时间不长,无意中就钻进的车把式老李的法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克勤爱马,是从叔叔身上遗传的基因。李克勤的叔叔从旧社会开始,就在固原一家车马店里当伙计,负责过路住店的驾车马和骡子的喂养照料,对骡马的习性和疾病防治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解放后,一支解放军的骑兵部队驻扎固原,急需这样的人,求援于当地政府,当时,在政府工作人员里有熟悉他的人,经过介绍,他就被部队请去当了饲养员,李克勤从会走路开始就跟着叔叔在部队的马概里混,对马的喜欢到了痴迷的程度,十来岁时,就能抓住马鬃,骑着光身子的马飞奔了。记得在一起上学的时候,只要是一放学,他背着书包就往部队里跑,站岗的士兵几乎都认得他,饲养班里的战士也都很喜欢他。从小到大,他也跟着叔叔学了不少侍奉骡马方面的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乡一到四队,马棚里的几匹马和骡子,就成了他的最爱,只要有时间,就钻到马车棚里,帮着铡草,拌料。集体劳动的时候,看到马喜欢吃的青草,总是不忘割上一些,收工后送到马棚里。还时不时的给车把式李有禄买盒烟,买瓶酒。日子一长,车把式老李就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个头不高,胖乎乎的小青年,于是,就出现了正式收徒的一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固原驻军部队扩建营房,需要大量的砖瓦,这是李克勤回家探望父母时得知的消息,他在第一时间就到部队里找到自己的叔叔,联系部队首长,为杨郎好几个生产队烧制的砖瓦找了一条销售渠道。大队领导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立马赶到固原,在李克勤叔叔的介绍下,与驻军部队敲定的这笔生意。从九月月底开始,有烧好砖瓦的生产队便紧锣吗密鼓张罗起来,维修马车,缝补挽具,一天一趟,早出晚归,给部队运送过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队也一样,兰广厚老人和他的徒弟兰文玉,每天傍晚把车赶到砖厂,装好砖瓦后停在场院里,第二天蒙蒙亮便套车启程,其中的辛苦程度自不必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天,李克勤和他的师傅迎着秋日的暖阳,坐在马车的两旁边跨,不紧不慢地走在杨郎到固原的公路上,一边吆喝着牲口,一边谈天说地,还不时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这是他们爷俩第七次出车,再有七八次,队上的砖瓦就送的差不多了。他对李克勤说:“这次能卖掉杨郎大队的所有砖瓦,你是第一功臣,大队长都说了,任务结束后,要队里给你放假,让你回家在固原好好玩几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谁也未曾料到,祸端,就在这个时间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驾辕的骡子不知蹄子下面受到了什么小生灵的惊扰,屁股猛然一沉,顺着一点小坡奔跑起来,前面的两匹马也跟着脖子一拧,一舒腰身,一辆马车居然像汽车一样,随着砖瓦噼里啪啦的磕打声,疯狂的飞驰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李,赶快拉刮木!(旧时马车轮毂后备的一块厚木板,做刹车用)”老李大声喊道。李克勤双手抓住把手,使尽全是力气往怀里一带,只听见“咔嚓”一声,年久未更换已经磨薄的刮木板在强力的驱使下瞬间断裂,马车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依旧疯跑。很快就接近了明家庄梁,在往前,就是七十度左右五百多米长的大下坡,只要到了坡前,瞬间就会车毁马亡。这时的老李紧紧拉着前马缰绳,大喊:“小李,快跳车!”他只是想着让李克勤离开马车,避免伤亡,至于自己,他想都没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是迟,那时快,只见李克勤猛地跳下车,在地面上翻了一个跟头,顾不得伤痛,立马爬起,飞步向前,一把抓住右侧枣红马的笼头,使尽全身力气向后拉去。这时的枣红马正在奋力奔跑,突然头部遇到阻力,很是生气,猛地一转头,随着一声高亢的长啸,两条前腿高高抬起,一下子把紧紧抓着笼头的李克勤吊了起来,在落下的同时,两只力等千钧的铁蹄,重重地踏在他的胸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场灾难由此避免,而李克勤年轻的生命却在十七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的五点左右,我接到消息,如同听到了一声炸雷,脑海里一片空白,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扔掉工具,跌跌撞撞的向四队跑去。赶到四队场院的时候,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社员和知青,哭声一片。李克勤静静的躺在队部房檐下的一张行军床上,身上盖着一条鲜红的毯子,面色苍白,很平静,没有丝毫痛苦的表情。显然身体和面部都经过了医生的包扎和清洗。师傅李有禄坐在他面前的地上,泣不成声,有社员几次想拉他起来都遭到了拒绝。他双拳不断捶打着自己的胸部,眼泪顺着胡须不断流下,嘴里喃喃嘶喊:“都怪我啊,都怪我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队和公社的领导围拢在一起,商量着处理事故的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有社员拉来了椽子、木料和篷布,在场院里紧张地搭着帐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约七点钟左右,公社里唯一的一辆苏式69吉普车拉来了李克勤的爸爸妈妈和小妹妹,一下车,李克勤的妈妈便步履踉跄的猛扑到李克勤的身上,一声悲怆的呼喊:“克勤,我的儿啊!”瞬间晕厥过去,医生和护士跑步上前,把他抬到队部的炕上,进行了紧急施救,她醒过来后,又一把推开医生,再次抱着李克勤的身体,大放悲声。而李克勤的爸爸自下车那一刻起,一屁股跌坐在李克勤的头边,双手鞠捧着李克勤的脸庞,没有声音,只是身体一直在剧烈的颤抖,泪水浸湿了胸前的衣襟。此情此景,顿时又引起了一片的抽泣和哭声。过了一会儿,几个男女知青走上前去,一边流泪一边搀起他俩。有社员搬来了小板凳,让他们在李克勤的身边坐下,知青们围蹲在他们身旁,擦干眼中的泪水,一口一个叔叔姨姨的叫着,用温馨的话语,真情的安慰,细致入微地分担着两位老人的悲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灵堂搭好,李克勤的遗体被抬进去摆放在中间,四周是知青们制作的大大小小的白纸花朵,陆续过来看望的人们,围着他的遗体转一圈,都是一边走一边擦拭着泪水。四队的队部被打扫的一尘不染,炕上铺放着社员们主动抱来的崭新的被褥,知青和大队的领导们把李克勤的爸妈劝进队部的炕上。由于过度悲痛和虚弱,李克勤的妈妈几度晕厥,医生及时地给她输上液体。在四队队长的安排下,社员端来了粥、馒头和炒菜、拌菜,在他们的耐心细致的劝说下,老俩才勉强的吃了几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公社党委书记孙剑银、革委会的几个领导和办公室主任武镇江匆匆赶来,一进门,孙剑银就快步上前,一把抓住李克勤爸爸的双手,非常真诚的向他们表示了慰问,劝他们节哀顺变。一再强调了李克勤作为下乡知识青年的一员,能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扑下身子、认真的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融入农村和社员群体,任劳任怨,热爱劳动,在关键时刻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保护集体财产,为全体知识青年和广大社员群众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这都是他平时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改造世界观的突出表现。孙剑银说:“我代表杨郎公社党委、革委会以及杨郎大队的全体社员和知识青年,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为党和人民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儿子,一个杰出的知识青年,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付出和功勋。你们儿子的名字,将会载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光辉史册,他的精神也会得到知识青年们的继承和发扬,永世长存。”接着他又说:“公社已经开会研究过了,你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我们一定想方设法予以满足。”李克勤的爸妈都是固原手工联社的工人,诚实善良、和蔼宽厚,听到孙剑银的话,都轻微的摇了摇头,李克勤的爸爸说:“我们没有什么别的要求,只是想,既然克勤是为了保护集体财产而死,那么,能不能给他一个名分?”孙剑银想都没想,立即回答:“两位老人放心吧,这一点,我们一定做到。”随后,革委会的领导一一上前握手慰问,武镇江主任代表公社和大队,向李克勤的父母送上了两千元的慰问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的下午,李克勤的追悼大会在四队的场院里隆重召开,灵堂正中安放着李克勤的棺木,顶上摆放着镶着黑框的李克勤的黑白照片,四周还是知青们用白纸制作的大大小小的花朵,灵堂的正上方是一个用黑布挽成的巨大花朵,两边抽开向下垂吊,花朵下面别着在白纸上书写的“沉痛悼念李克勤同志”九个苍劲有力的黑色大字,灵堂前面摆放着杨郎公社、杨郎大队、第四生产队和全体知青的四个花圈,知青们和十里八乡的社员有六百多人参加了追悼会。大队长牛养清主持大会,在他讲述了李克勤的事迹、宣读了《固原县杨郎人民公社党委、革命委员会关于表彰知识青年李克勤英雄事迹的决定》后,公社党委书记孙剑银讲话,他号召全体知识青年和广大的社员群众要化悲痛为力量,以李克勤同志为榜样,继承他的遗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以更加刻苦的精神,努力的奋斗,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劳动,为国家多打粮食、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做出新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和他的父母协商,李克勤的遗体安葬在“杨郎烈士陵园”里民兵营长沈月娥烈士墓的旁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月后,在李克勤的墓前竖起了一块青石碑,上面是雕刻着十一个鲜红的大字“知识青年李克勤烈士之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选之网络,感谢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