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文/萧耀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音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69226813</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粤西电白的群峰之间,一汪碧水如翡翠般镶嵌在马踏、观珠与望夫三镇的版图上。这便是河角水库——电白“五大水库”之一,一座承载着半个多世纪风雨与荣光的人工湖。峡谷型库区绵延13公里,16平方公里的水面是杭州西湖的2.8倍,比湛江湖光岩还要阔大三倍。当小电船载着游人缓缓西行,两岸青山后退,水波荡漾间,仿佛能听见时光深处传来的夯歌与呐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幅壮美的水利画卷,始于一场刻骨铭心的干旱。1955年,电白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旱情,土地龟裂,禾苗枯焦,乡亲们望着干涸的田垄唉声叹气。时任电白县委书记的王占鳌心急如焚,他走遍全县旱区,掷地有声地提出“一亩一井”的口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务实行动——他亲自率领机关干部扎根乡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教大家选井位、挖井壁。在他的带动下,全县掀起了打井抗旱的热潮,一口口新井涌出清泉,不仅缓解了燃眉之急,更点燃了电白人征服自然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场抗旱斗争,让当时的县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靠天吃饭没有出路,兴修水利才是长久之计。1957年初,一份《电白县1958年至1960年水利建设规划》应运而生,为这片土地勾勒出了水润粮丰的蓝图。1958年冬,凛冽的寒风挡不住建设者的热情,全县上下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河角水库,便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由无数双手托举起来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没有大型机械,就用锄头挖、箩筐挑、石夯砸;没有精密仪器,就用土办法测量、凭经验判断。数万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搭起简易工棚,吃着粗茶淡饭,白天顶着烈日开山凿石,夜晚借着煤油灯规划方案。夯土的号子此起彼伏,铁锹与石头的碰撞声不绝于耳,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浇不灭心中的信念。从大坝奠基到库区成型,从渠道开挖到闸门安装,每一寸工程都凝聚着电白人的坚韧与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至1964年,河角水库终于与罗坑、黄沙、旱平、热水等水库一同建成,连同四大干渠、三大海堤及两千多宗中小型工程,在电白大地上织就了一张纵横交错的水利网。这张网,让3万公顷农田喝上了“放心水”,灌溉面积占到全县耕地的57.57%。而河角水库,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马踏镇及周边地区的“水命脉”,彻底改写了当地“十年九旱”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六十余载光阴流转,河角水库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灌溉的源泉、防洪的屏障,更成为了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当游客们在库区泛舟,欣赏着“高峡出平湖”的景致时,或许很少有人会想起,这片平静的湖面下,沉淀着多少建设者的青春与汗水,镌刻着多少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1955年的“一亩一井”到如今的“碧水安澜”,河角水库的故事,是电白人民战天斗地的缩影,更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抹亮色。它用清澈的湖水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都始于直面困境的勇气,成于众志成城的坚守。这汪碧水映出的,不仅是两岸的青山,更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扎根人民、造福一方的赤子之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