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北山街之前,只道它是一轴淡妆浓抹的山水图卷;走了一遭,才恍然,这潋滟水光与空濛山色之间,竟沉沉地压着一部百年近代史,呼吸般与我们的国运一同起伏。晨光正好,我踏入西湖山庄。庭院深深,那面山墙上,“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一排铜字,在曦微里泛着沉着的光。眼前这两栋素朴小楼,曾是新中国法治的摇篮。我立在主席办公室的窗外,不敢惊扰。仿佛能看见那个高大的身影,正伏在案前,指间夹着的烟卷腾起袅袅的思绪。七十七个呕心沥血的日夜,便是在这里,化作了“西湖稿”上的字字千钧。空气里似乎还凝着那份庄严的沉默,一种为民族开创未来的、沉重的希冀。那窗外摇曳的树影,当年是否也曾这般,静静地陪着一盏不眠的灯?</p> <p class="ql-block">北山街84号西湖山庄大院30号楼,是毛泽东主席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办公旧址。1953年冬至1954年春,他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此驻留七十七个日夜,从寒雪纷飞到春水初生,一部奠定国家根本制度的宪法草案初稿——“西湖稿”,便在这静谧山居中悄然成形。这段时光,不仅镌刻着一位伟人对法治中国的深邃思索,也为这片湖山注入了立国安邦的精神重量。</p> <p class="ql-block">西湖山庄,藏于北山街西子湖畔的幽深处,青瓦白墙掩映在苍翠之间。这里曾是湖山清寂的行馆,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成为新中国法治思想萌发的温床。如今庭院依旧,步履轻踏,仿佛仍可听见当年字斟句酌的低语,看见灯下伏案的身影,在寂静中为一个新生的国家勾勒宪制蓝图。</p> <p class="ql-block">"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静立于西湖山庄之内,馆名以铜字镌刻,庄重如誓。步入其中,时光仿佛凝滞——泛黄的手稿、斑驳的桌椅、一页页反复推敲的条文,皆在无声诉说那段为国立法的峥嵘岁月。这里不仅陈列着一部宪法的诞生历程,更安放着一个民族对公平与秩序的最初信仰。</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起草宪法处,静卧于小楼深处。室内陈设如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一盏老式台灯,几排沉甸甸的书架,皆为原物。七十七个日夜,他在此翻阅中外宪政文献,笔耕不辍,字字如凿。这方寸斗室,承载的不只是纸墨,更是一个大国奠基者的深思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毛主席坐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杨奇瑞先生创作。它由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主席手握书卷,表现出他在熟读经典和遍览世界各国宪法后对新中国宪法内容的深思熟虑和胸有成竹,主席坐像后面的背景墙上,是主席当年在来杭州的专列上对随行人员说的一段话:“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在“西湖稿”起草期间,毛泽东和宪法起草小组成员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经常在此开会讨论宪法草案的具体内容。长桌静默,椅影依稀,仿佛仍回荡着思想交锋的余音。那些关于权利、制度与国体的激烈辩论,曾在这里一次次碰撞、融合,最终凝练为国家意志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会客室:在“西湖稿”起草期间,毛泽东曾在此接待重要客人1954年1月3日,在此会见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伊·费·捷沃西安和驻华大使尤金院士等。门扉轻掩,炉火微温,外交风云与宪制构想在此交织。这间朴素的厅堂,既是思想的战场,也是国策的温床。</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办公室:在“西湖稿”起草期间,这里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办公桌、会议桌、方桌、书柜、陈列柜等都是当年使用过的原物。在这里,毛泽东广泛阅读和研究了世界各类宪法,度过了七十七个不眠之夜。灯光曾彻夜未熄,映照着他批阅文稿的侧影,也照亮了一个民族走向法治的黎明。</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休息室:在“西湖稿”起草期间,这里是毛泽东的休息室。房间内的床、三门衣柜、斗柜等都是当年使用过的原物。简朴陈设间,透出伟人生活的清寂。夜深人静时,他或许曾倚窗小憩,听风过林梢,看湖光微动,而后再度执笔,为国家未来写下一页页千钧之言。</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北山馆区地处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北山街44-49号,总占地面积约3100㎡,馆藏红色实物达到5000余件,展出600余件。设有“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展厅,突出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杭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杭州作为“三地”“一窗口”省会城市的政治担当。</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如一部摊开的红色史诗,静静铺展于北山街畔。从“革命”厅中黑白影像里不屈的目光,到“建设”岁月中热火朝天的工地图景,再到“改革”篇章里城市蝶变的壮丽画卷——每一步都踏着血与火的节拍,每一帧都写满奋斗的印记。走在这里,仿佛听见历史在低语:今日的繁华,原是无数人用青春与信念换来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北山街41-42号,一座带有欧式风格的黄色建筑。它就是1929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的原址,现作为会展专题博物馆对外开放。当年, 作为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张静江邀请蒋梦麟、程振钧、林凤眠在杭州“来音小筑”别墅座谈,商量如何推进杭州的城市建设。席间达成共识:借提倡国货为名,举办西湖博览会,以会展推动城市建设,使杭州各项建设全面更新。由此,产生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现代博览会。现在的北山街43号就是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主场馆,在此开辟了专门展览,全面展示当时这一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西湖博览会博物馆,坐落于北山街的欧式黄楼之中,是1929年首届西博会工业馆的旧址。当年,张静江等人以“振兴实业、提倡国货”为旗,借一场盛会为沉睡的古城推开一扇通向现代的窗。馆中复原的展陈与旧影,虽带着中西交融的稚拙之美,却涌动着一股不甘落后的蓬勃朝气——那是民族觉醒年代,对“新”与“强”的热切渴求。</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翻译家、文艺活动家黄源旧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葛岭路13号,为江南传统民居建筑,采用木构架、白墙黑瓦等元素,占地面积330平方米。黄源于1955年至2000年在此居住并工作达45年。现陈列其手稿、书信及生活用品等文物,展示其文化贡献。</p> <p class="ql-block">黄源(1905-2003),原名黄启元,浙江海盐人。早年求学于东南大学附中、春晖中学等校,20世纪20年代投身新文化运动。1938年参加新四军,任军部文委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浙江省文化局局长,晚年任浙江省文联名誉主席,主持改编昆曲《十五贯》推动该剧种复兴。其子等人捐赠其旧藏文献手稿2000余册至杭州国家版本馆。</p> <p class="ql-block">附:西湖山庄乘公交7路、27路新新饭店站下车即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