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张振全,又名张補康,1925年农历八月廿四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天和乡(现茹村乡)柏板口村,家庭出生贫农,个人出生工人。不到8岁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后被姥娘(外婆)带到五台县白家庄镇(俗称窑头)寨里村家中抚养。为生活所迫,13岁随舅舅到太原东山银山煤矿下煤窑给资本家做苦力,少年时期即成为受压迫最深,最具革命性的中国产业工人中的一员。在煤矿里硬撑了8年多时间,实在受不住日本鬼子和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与10名工友从煤矿逃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父亲在山西省交城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2月22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先后是吕梁军区8分区17支队1营1连战士,晋中军区独立第2旅51团1营1连战士,华北军区独立第5旅15团1营1连副班长、班长、党小组长,7军21师63团1营1连副排长、青年团书记、排长、党支部副书记,7军21师63团1营机枪连副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参加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和陇南战役,在晋中战役中荣立师的丙等功一次,在太原战役中荣立师的特等功一次,1950年被西北军政委员会颁授“人民功臣”奖章。</p><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父亲参军时,上级给战士们发了一双布鞋,父亲的鞋子小的不能穿,他就背到身上,光着脚坚持行军、打仗。</p><p class="ql-block"> 在1948年9月把太原围困起来,到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的7个月时间,父亲所在部队绝大部分时间住在战壕的窑洞里,白天、晚上不能脱衣服,并且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1948年9月打太原县北堰村时,由天黑就打起,到第二天就开始拼刺刀,直到当晚才停止战斗;在10月份打太原市郊区的黄寨火车站的战斗中,亲自抬炸药包炸敌人的碉堡。</p><p class="ql-block"> 在1948年11月份天已下雪了,但还没有发袜子,脚冻得不能走了也未叫苦。</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在11月份部队调到西山上控制敌人时,住在山上。到了晚上,中间烧一堆火,团转睡着人。有一天晚上下了雪,把人埋起来了,大家不但没有说怪话,反而说:今天晚上盖了一床非常漂亮的被子。</p><p class="ql-block"> 在12月白家庄山上,父亲所在连奉命守卫一个山头,敌人一个营的兵力向我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当时,前沿阵地上只有一个战斗小组,由副班长带着我父亲和另一战士,后来副班长负伤下去了,剩下我父亲他们两个人,把敌人全部击退,坚持到最后并保住了前沿阵地。</p><p class="ql-block"> 父亲因作战勇敢,吃苦耐劳,在晋中战役中荣立师的丙等功一次,并受物资奖励。在太原战役中,荣立师的特等功一次,参加了师的庆功大会,受过物资奖励,并照过荣誉相。</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4日,第7军军部率第19、第20师随18兵团由晋入陕,父亲所在的第21师暂留太原执行警备任务3个月,8月第21师奉命从汾阳启程进军甘肃天水,途经晋南、陕西宝鸡等地边打边走,经过长途跋涉,10月下旬抵达甘肃省天水市归建。</p><p class="ql-block"> 12月参加陇南战役,配合兄弟部队对国民党军一路追歼,迅速解放了陇南的微县、成县、文县、两当、武都等县,并逼迫敌军七兵团投降。</p><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7军第21师广大官兵由战斗转为和平建设,部队奉命调到天水市的三阳川担负修筑天(水)兰(州)铁路的光荣任务。</p><p class="ql-block"> 1950年11月父亲所在部队7军21师63团由甘肃天水开赴东北到达辽西省锦西县,改编成炮兵部队,其后随即改编为炮兵训练第4基地。1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31师403团,父亲在403团团部任副政治指导员、支部书记,部队接收装备后进行突击训练。1951年4月,入朝参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一九五一年夏秋防御作战等。1951年5月25日至9月20日,403团先后配属第19兵团63、64、65军,参加了朝鲜铁原、九华里、开城东北一线阻击战斗。1951年10月父亲随部队回国进行换装训练,换装训练结束后,再次入朝参战。</p><p class="ql-block"> 朝鲜的冬季极其寒冷,志愿军依靠意志力忍受饥饿和冰冻严寒,在凛冽的寒风之中与敌军作战。父亲的手指、脚趾被冻伤,结痂后指(趾)甲也脱落了,后来才重新长出来。</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忆道:“朝鲜战场上,战争是非常残酷的,生活也相当的困难,但志愿军战胜一切困难,与美帝国主义展开坚决斗争。特别是党中央交给我们保卫开城的任务后,我们把开城附近的山头全部挖空,决心保住开城的一草一木一寸土地不得失去”。</p><p class="ql-block"> 1952年5月父亲受美国细菌武器的伤害感染生病,作为伤病员回国治疗。未能坚持到抗美援朝最后胜利是父亲一生的遗憾。1952年6月,父亲从朝鲜回国,在东北瓦房店军人医院治疗9个月时间;1953年4月转到重庆歌乐山重庆市第一疗养院继续治疗、休养,职务仍是炮兵31师403团副政指。通过2年时间的治疗、休养,身体逐步康复,但也落下了慢性胸膜炎、胃病等疾病。</p><p class="ql-block"> 1954年8月,根据形势的转变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父亲告别军营,远离故土,转业到四川省秀山县(现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委员会工作,参加地方社会主义建设,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p><p class="ql-block"> 1954年8月,任秀山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副科长,1956年5月任民政科科长;1957年6月,任龙凤区公所区长,区委政法委员;1958年,任孝溪水库工程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兼指挥长。1963年2月,任县土产经理部经理,支部书记;1965年6月,任秀山县商业局副教导员,1965年9月任秀山县供销社教导员,总支书记,1966年12月任秀山县商业局教导员,总支书记;1971年2月任县商业局负责人。1970年6月至1971年12月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任秀山民兵团政工部副主任;1975年8月任秀山县供销合作社主任;1980年4月任秀山县供销社教导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参与案件复查工作,平反和纠正冤假错案。1982年12月,调任县人大常委会专职驻会常委,机关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转业到了地方后,父亲虚心学习,吃苦在前,继续发扬我党艰苦朴素、继续革命的光荣传统,为我县民政优抚福利事业,为率领龙凤区人民战胜国民经济三年困难,为秀山商贸流通等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丰富的工作经验,积极参政议政,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认真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为我县的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55年-1956年父亲在重庆市省委第一初级党校政治学习8个月,1965年6月-8月在成都市四川省财贸干校学习政治3个月,1969年7月至10月,参加“涪陵地革委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干部班”学习3个月,1966年7月光荣地出席了涪陵专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多次被县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中国共产党秀山县第三届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涪陵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秀山代表团代表,秀山县第八届、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1987年5月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任期届满后,父亲办理了离休手续,离职休养。</p><p class="ql-block"> 1958年父亲与母亲结为终身伴侣。母亲是典型的北方女性,一生勤劳朴实,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姐妹4个,一家6口人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支撑。在极其困难下,母亲抽时间做零工、小工,补贴家用。她省吃简用,合理安排家庭开支。面对生活的压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亲毫无怨言,从不责怪父亲,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担。</span>全力支持父亲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8年9月16日,母亲因病去世,年仅43岁。母亲去世后,父亲以顽强的毅力,默默地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打击,扛起家庭的重担,在努力做好工作的同时,既当爹又当娘,独自为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他进市场、下厨房,洗衣服、做卫生,含辛茹苦把我们哺育成人,送我们走上工作岗位,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体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p><p class="ql-block"> 1991年9月,父亲旧病复发,1993年9月底父亲再次病重,在母亲去世15年后,父亲因病医治无效,于10月5日不幸与世长辞,享年68岁。</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笔记本上写道:“我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无论在平时练兵和战场上与敌人生死斗争中,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从没有动摇过”。</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隐藏功名,淡泊名利。对于在战场上立功受奖的情况父亲生前从未说过。父亲去世后,通过查阅档案,才知道父亲曾经立过战功,还被授予“人民功臣”等荣誉。与父亲一起转业到秀山的干部、一起共事的许多老同志都感叹“以前从来没听他说过立功的事”。</p><p class="ql-block"> 家里有一床垫絮,是父亲在部队用过的被子,转业后也一直带到了秀山。以前我们知道被子上有8个洞,父亲说是在部队时留下的枪眼。这8个枪眼是怎么留下的,也从来没听他说过,这背后的故事现在也无法查证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为人低调。在我们年少时期,他经常给我们讲战斗故事,但都是讲的战斗片断,讲的是过程。在离休后,我曾对父亲说,希望他能把自己的战斗经历写下来,因为父亲没有多少文化,我建议由他口诉我帮着记录,但还是被父亲回拒了。父亲认为,许多战友战场上牺牲了,自己能活下来就很幸运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正是那一代人,勇敢向前,英雄杀敌,不怕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所在。</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出生在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幼父母双亡,兄妹分离,只能与舅舅和外婆相依为命,受尽了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也受尽了日本鬼子的拷打和侮辱。因家境贫寒,13岁时,就只得下煤窑给资本家做苦力,瘦弱的他几乎被压榨致死,小小年纪就成了最具革命性的产业工人。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是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救了他。在党和人民军队的教育培养和关怀下,他在政治上得到了翻身,经济上得到了解放,文化上得到了提高,生活上得到了改善,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并走上了基层领导干部岗位。</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对党、国家和军队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在战争年代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杀敌,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勤奋好学,团结同志,从不居功自傲。在和平建设时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简朴、两袖清风,毕生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父亲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长期患慢性疾病、生活不便的情况下,无私奉献,从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用满腔热血与宝贵的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将激励我们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时刻铭记历史,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将红色基因永远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养育之恩,无以报答,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的音容笑貌永远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愿父母亲的在天之灵护佑他们的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远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5日</p><p class="ql-block"> 农历乙巳年八月二十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颁授“人民功臣”奖章</p> <p class="ql-block">1950年华北解放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颁“解放西北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195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p> <p class="ql-block">1952.10.1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赠“通车兰州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1954.2.17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p> <p class="ql-block">1949年父亲在山西省太原市新南门首义街留影</p> <p class="ql-block">晋中军区太原战役庆功大会</p> <p class="ql-block">1950年父亲(左)在甘肃省天水市七军军事教导队学习与战友留影</p> <p class="ql-block">1951年2月父亲在东北辽东省留影</p> <p class="ql-block">1951年父亲(右)在东北安东市(今丹东市)与战友留影</p> <p class="ql-block">1951年父亲在东北辽西省锦西县留影</p> <p class="ql-block">炮兵31师403团团部官兵在朝鲜合影</p> <p class="ql-block">赴朝参战1952年5月父亲回国前朝鲜开城人民赠送</p> <p class="ql-block">1952年5月,父亲在朝鲜受细菌武器伤害感染生病,作为伤病员回国治疗,在东北凤凰城留影</p> <p class="ql-block">1952年父亲在东北辽东省复县留影</p> <p class="ql-block">1952年父亲在东北辽东省复县留影</p> <p class="ql-block">1953年11月19日父亲(前排中)在重庆歌乐山第一疗养院与志愿军休养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4年4月父亲(前排右二)在重庆市歌乐山疗养院全体休养人员与江北师范学校学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54年12月父亲(前排左)出席四川省第一次优抚模范代表会议。前排右为秀山县膏田乡朝鲜二级爱民模范、一等功臣任廷昌烈士的父亲任明道先生</p> <p class="ql-block">1956年父亲(前排左二)在重庆市省委第一初级党校政治学习毕业与学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57年4月父亲(前排右一)与县政府民政科全体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前排中)在龙凤区工作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龙凤区公所工作期间与我母亲、我大姐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第三排左一)在孝溪水库工地与建设者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孝溪水库参加劳动</p> <p class="ql-block">1960年4月28日父亲(前排左4)与孝溪水库工程指挥部全体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4年3月父亲(前排右一)与秀山县供销社1963年全县先进工作者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5年9月18日父亲(后排左五)与四川省财贸干校一队五班全体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6年7月26日父亲出席涪陵专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1970年冬父亲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1971年春节期间父亲(右边高处站立)与工人们战斗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上</p> <p class="ql-block">1971年3月15日父亲(第二排右三)与襄渝铁路西段会战涪陵民兵师首届“三代会”秀山团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3年7月父亲(第三排左一)与出席中共涪陵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秀山代表团全体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9年父亲(左三)检查县供销社驻贵州省沿河县转运站工作</p> <p class="ql-block">1980年6月24日父亲(第二排右四)与县供销社营业员培训班学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3年11月12日父亲(二排左三)在县委大院与县领导及老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6年3月30日秀山自治县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全体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7年父亲(前排左三)与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9年春节黔江地区老干部慰问团与秀山县全体老干部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