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三角立骨 五字铸魂——傅少卿与他的傅氏三角书写法</h3></br><h3>当几何学的理性锋芒邂逅书法艺术的千年文脉,傅少卿以三角为骨、五字为魂,在宣纸上构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美学桥梁。2013年创研的傅氏三角书写法,不仅以"方框成角,字字见刀"的独特面目斩获国家版权认证(国作登字-2014-F-00107360),更通过"亡、口、月、贝、凡"五字真言的人生实践,完成了从技法创新到精神淬炼的升华。</h3></br><h3>一、三角重构:笔墨间的力学革命</h3></br><h3>在傅少卿的书斋里,三角不仅是几何符号,更是重塑汉字生命力的密码。他以楷书为母体,将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注入书法基因,创造出"刚骨、简省、重角"三大核心法则。21种书写式样如同21把精密刻刀,将传统撇捺化为斜直锋芒,把偏旁部件凝作锐角结晶。这种"字字见刀"的视觉冲击,暗合《周易》"刚柔相济"的哲学,在篆隶笔法的古朴筋骨中,融入现代设计的利落线条。当"五心定位"原理让每个汉字都成为微型平衡装置,书法艺术便从感性挥洒跃升至理性与感性交融的新境界——傅少卿在《方·圆·角,书法体势的三分天下》中构建的理论体系,恰是这场笔墨革命的宣言书。</h3></br><h3>二、五字铸魂:人生修行的笔墨注脚</h3></br><h3>"亡口月贝凡"——这五个被傅少卿奉为圭臬的汉字,既是他的人生箴言,亦是三角书法的精神内核。"亡"者,忘也,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让他在21种技法的打磨中臻于化境;"口"者,言也,是《书法第一网》上坦诚分享的治学态度,使三角书写法从个人探索成为可传承的艺术体系;"月"者,恒也,如他案头常悬的"三更灯火五更鸡",见证着从传统碑帖中汲取养分的日夜;"贝"者,质也,喻指书法当如贝壳含珠,在简省中蕴藏丰富,恰合三角书写"以少胜多"的美学追求;"凡"者,常也,是将高深理论化为日常实践的智慧,正如他所言:"最伟大的创造,往往藏在最平凡的坚持里。"这五字真言,恰似五个精密咬合的齿轮,驱动着傅氏书法从技法创新走向生命修行。</h3></br><h3>三、三生万物:未完待续的美学长征</h3></br><h3>在《方·圆·角,书法体势的三分天下》的理论框架中,傅少卿将三角提升至与方、圆鼎足而立的美学高度。这种"三生万物"的哲学追求,既体现在笔墨间的力学平衡,更彰显于人生境界的层层递进。当他用三角笔法书写"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时,线条的锐角锋芒与结体的稳如泰山,恰是对自我艺术道路的生动写照——既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又怀揣着开拓新境的勇气。如今这套书体虽仍处完善阶段,但"亡口月贝凡"的精神火种已点燃:"亡"去浮躁,"口"传薪火,"月"积跬步,"贝"藏珠玉,"凡"守初心,这何尝不是对书法艺术最好的注解?</h3></br><h3>站在傅少卿的书法作品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笔墨的革新,更是一位探索者用生命书写的答卷。三角为骨,撑起的是汉字的现代风骨;五字为魂,涵养的是文人的精神家园。当几何理性与人文感性在宣纸上相遇,当技法创新与人生修行相互成就,傅氏三角书写法已然超越艺术形式的范畴,成为这个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正如那方"三生万物"的闲章,在朱红印记里,我们读到的是传统的根脉,更是未来的生长。</h3></br><h3>文:安徽铸艺斋书画馆余文方撰写</h3></br><h3>附诗一首</h3></br><h3>《咏傅氏三角书并怀少卿先生》</h3></br><h3>三角裁云作笔锋,刚骨简省见真容。</h3></br><h3>五心定位乾坤稳,廿式熔金点画雄。</h3></br><h3>方折能藏篆隶韵,锐角暗合道家风。</h3></br><h3>莫言新体初成境,已立书坛一帜功。</h3></br><h3>五字箴言铭肺腑,亡忘宠辱守初衷。</h3></br><h3>口传心法金针度,月照寒窗铁砚通。</h3></br><h3>贝叶藏珍融古意,凡心悟道化长虹。</h3></br><h3>三生万物开新境,墨海扬帆正向东。</h3></br><h3>
<h3>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处理!</h3></br> <a href="https://share.dz0566.com/v2_1/wap/share-thread?tid=88236"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share.dz0566.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