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芳华,赤诚永昭

心岛未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个15岁的身影,永远凝在文水的风里。她没让青春留在羊角辫的摇晃、田埂蝴蝶的追逐里,反倒把少女时光,都熔进了信仰的骨血里。屠刀泛着冰冷的寒光,她仍以滚烫的热血,给“不屈”烫下最烈的印记。她是谁?云周西村老槐树的纹路里藏着答案,风拂过黄土的每一声,都在说——那个笑着赴死的姑娘,早把名字,融进了红旗的颜色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题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胡兰纪念馆雕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暑假,我去了刘胡兰纪念馆研学,站立在刘胡兰纪念馆的广场上,目光不自觉地落向广场中央那尊白色雕像——终于,与这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少年英雄,作了一场跨越时光的凝望。 那尊白色雕像静静挺立于广场中央,粗布衣衫凝着晋地乡土的质朴,衣角仿佛仍沾着田间的黄土;她双拳轻攥于身侧,姿态不彰锋芒,指节却透着千钧韧劲,唯有双眼淬过火般清亮,稳稳望向远方,像仍在盼着山河无恙的晨光。这满场的静穆里,像藏着无声的诉说:正是这个把信仰看得重过生命的姑娘,用15岁的青春撑起了不屈的脊梁;而此刻挺立于时光里的雕像,早已不是冰冷的石塑,成了刻在人心间、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4px;">胡兰参加儿童团复原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厅里那个场景,藏着她最鲜活的少年时光。老槐树的虬枝撑着蓝天,她攥着红缨枪,小小的身板挺得笔直,红缨在风里晃着,像一团燃着的小火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仿佛能顺着光影,看见 10 岁的她在槐树下踮脚的模样:把卷得紧实的情报塞进树洞,指尖蹭了泥土也不在意,字写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画透着认真——那是给八路军的消息,是战火逼近时,她能为家乡扛起来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4px;">刘胡兰纪念馆内的组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会跟着婶子们在煤油灯下纳军鞋,针脚缝得比自己的衣裳还密;会把攒了半个月的鸡蛋送给伤员,说“吃了就能早点打胜仗”;会在晒谷场上用树枝写字,教乡亲们念“解放”“穷人当家”,声音脆生生的,却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那时的她,梳着羊角辫,裤脚常沾着泥,可心里装的,早已是整个家乡的安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少年心向红,星火燃胸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看见了,在村塾后的老槐树下,你正踮着脚,把一张卷成细条的纸条塞进树洞里。那是给八路军交通员的消息,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画写得认真。1939 年的云周西村,战火已烧到了家门口,你跟着村干部听革命故事,眼里闪着光:“我也要像八路军叔叔一样,保护乡亲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兰姐姐,你不怕吗?要是被敌人发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把手指按在唇上,压低声音却格外坚定:“怕就不做儿童团了!这纸条能帮八路军打胜仗,再怕也得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啊,那时的你,不过是个梳着羊角辫、穿着补丁裤子的孩子,却已经懂得“责任”二字。你跟着大人做军鞋,把自己攒的鸡蛋送给伤员,在课堂上把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喊得最响亮。1945年,你加入了共青团,对着团旗宣誓时,拳头攥得紧紧的,仿佛要把整个少年的力气都用来承诺;1946年,14岁的你成为候补党员,组织让你负责村里的妇女工作,你说:“我年纪小,但我能扛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把“学习”变成了“战斗”—— 不是在学堂里背四书五经,而是在田埂上教乡亲们认“革命”“解放”,在深夜里抄写党的文件。对那时的你来说,“进步”不是考个好成绩,而是让更多人明白“为什么要打仗”,让更多人站到“为穷人争天下”的队伍里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党性铸风骨,屠刀斩不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纪念馆内就义复原场景前,仿佛一下子摸到了1947年1月的寒风。观音庙前的铡刀泛着冷光,她被敌人推搡着站在那里,粗布褂沾满了泥,头发被风吹得乱了,可脊背却挺得比老槐树还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胡兰就义场景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本可以走的,乡亲们劝她跟着转移,说“你还是个孩子,敌人不会找你”,可她偏要留下:“我是党员,文件还在我这儿,我走了,乡亲们怎么办?”被捕后敌人用枪指着她的头,问 “八路军在哪?谁是党员?”,她抿着唇不说话;见硬的不行,又用乡亲的性命要挟,她看着血泊里的乡邻,眼泪掉了却仍挺直腰:“共产党员的骨头是硬的,想让我改口,不可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她主动走向铡刀,问敌人“我咋个死法?”—— 那不是不怕,是怕对不起党、对不起乡亲;不是不痛,是把信仰的分量,看得比身体的疼痛重千倍。15 岁的年纪,本该是追着蝴蝶跑、抱着布娃娃笑的时光,她却用最壮烈的方式,守住了一个党员的尊严。你不是 “不怕死”,是“更怕对不起党,对不起乡亲”;你不是 “不懂疼”,是“把信仰的疼,看得比身体的疼更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兰姐姐,他们那么凶,你真的一点都不怕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抿了抿唇,声音有点抖,却没退后半步:“怕过,可我一想起党说的‘穷人要当家作主’,就不怕了。我要是说了,乡亲们就完了,党交给我的事,不能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的我们,不用面对铡刀,却也会遇到考验:比如学习上的难题、工作里的挫折、选择时的犹豫。可每次想起你,我就会明白:所谓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的时候,还能朝着信仰的方向往前走。身为党员,我们从不是历史的旁观者 —— 你那宁折不弯的 “硬骨头”,早已不是泛黄史料里的印记,而是我们心里稳稳的 “定盘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神照山河,青春续华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0 多年了,云周西村的麦子熟了一茬又一茬,你当年送消息的老槐树还在,你保护过的乡亲们,早已过上了你想过的“能吃饱、能读书”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兰姐姐,你看,现在的中国,多好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一定能看见:高铁穿过田野,高楼立在平原,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老人们在广场上跳舞。你当年为之牺牲的“解放”,早已变成了“富强”;你当年期盼的“好日子”,正被我们一代代续写。更重要的是,你的精神,从来没有离开 —— 从课本里的故事,到校园里的宣讲,再到青年们“强国有我”的誓言,你的“忠诚”与“不屈”,早已经成了我们的精神基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你太年轻,来不及看更多风景。可我觉得,你从未离开:你活在每一面飘扬的红旗下,活在每一个为理想奋斗的青年身上,活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永不褪色的字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爱的刘胡兰姐姐,今天的我们,和你一样年轻,也和你一样,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我们会在实验室里攻坚,在田野里育种,在社区里服务,在边疆上守护 —— 我们会用自己的青春,护好你和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中国。这,就是我们对你的回答,也是对 “共产党员” 这四个字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又吹过纪念馆的广场,阳光落在你的雕像上,亮得让人想流泪。我知道,你一直都在,看着我们,看着这个越来越好的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