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爆火:流量之外的真诚与温度

ZRQ.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李俊永用一句“请打开你的塑料袋”火遍全网时,没人能想到,这个摆摊多年的普通摊主,会成为瓷都文旅的“破圈密码”。3天涨粉18万、城管为其增设便民服务点、游客甘愿排队四五个小时只为一块6 元鸡排——这场看似偶然的流量狂欢,背后藏着的却是当代人对真诚、温度与烟火气的集体渴求。可当聚光灯骤然亮起,流量的洪流也裹挟着隐患汹涌而至:直播博主扎堆蹭热度、周边交通拥堵不堪、“鸡排哥”累到中暑仍坚持出摊……在“造神”与“消费”的漩涡中,我们更该思考:6元鸡排炸出的,究竟是转瞬即逝的网红泡沫,还是值得珍视的商业本质与城市温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匠心成就爆火,流量消费真诚</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鸡排哥”的爆火,从不是什么“流量奇迹”,而是多年坚守的必然结果。他没有豪华门面,也没有网红滤镜,凭着“不炸到位不原谅自己”的较真,把普通鸡排做成了“艺术品”——每天现买现腌的食材、定时更换的食用油,是对食品安全的底线坚守;递鸡排前提醒“敞开袋子散热”、对排队顾客说“我已经没有理由让你再等了”,他把“情绪价值”揉进了市井交易里。对比那些高价卖预制菜的连锁品牌、靠套路营销的网红店铺,“鸡排哥”的6元鸡排,卖的不仅是酥脆口感,更是“被看见”和“被尊重”的温暖。有顾客说“排3小时队也值”,其实是在为这份稀缺的真诚买单——在服务业高度标准化的今天,当“欢迎光临”变成机械话术、“顾客至上”沦为宣传口号,“鸡排哥”的幽默与实在,恰好填补了人们对“活人感”交流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可流量的降临,也给这份纯粹蒙上了阴影。自从“鸡排哥”成了“网红”,他的小摊就成了“打卡圣地”:有人举着直播架围得水泄不通,只为蹭热度赚打赏;有人带着产品找上门要求带货,想借流量分一杯羹;甚至房产中介、医疗机构也来“搭车营销”,把摊位周边变成了喧闹的“流量秀场”。更让人揪心的是,在国庆假期期间,“鸡排哥”每天工作近15小时,累到嘴唇发黑、表情失控,却还要强撑着和顾客互动——网友心疼他“比上班还累”,然而扎堆的围观者中,没几人真正关心他的身体,更多人只是把他当成“情绪消费品”,为自己的社交平台添一段热闹素材。这种“消费真诚”的狂欢,正在悄悄消解“鸡排哥”的珍贵:当他的金句被剪辑成段子反复传播、他的生活被镜头无死角窥探,那个原本朴实的摊主,渐渐被符号化、工具化,变成了算法推送里的“网红标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拒绝浮躁炒作,回归本真价值<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更需要警惕的是“鸡排哥”现象背后的“造神”逻辑,正在成为城市文旅的“路径依赖”。从淄博锅饼到天水麻辣烫,再到如今的“鸡排哥”,每当有草根走红,总会引发一波“因一人火一城”的热潮。景德镇文旅部门及时授予“鸡排哥”“文旅推介官”称号、成立专班维护秩序,这种“堵不如疏”的治理思路值得肯定,但如果只盯着个体流量做文章,而忽略城市本身的文化底蕴与服务配套,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就像有网友质疑的:“游客专程来景德镇,是为了吃鸡排,还是为了感受瓷都文化?”如果城市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网红IP”上,而不去完善景区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挖掘文化内涵,那么当流量退潮,留下的只会是“打卡即走”的游客和归于沉寂的摊位。毕竟,能留住人的从来不是一个网红摊主,而是城市骨子里的烟火气与人文温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值得肯定的是,“鸡排哥”在流量面前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清醒与定力。面对直播带货等商业合作邀请,他选择婉拒,把产品品质和顾客体验放在首位;在个人知名度迅速提升的同时,把家人的付出挂在嘴边。此外,他注册餐饮管理工作室、为摊位加装空调等举措,也体现出其致力于规范经营、提升服务条件,着眼于长远发展,而非追求短期利益。正如他本人所言:“流量没来之前我正常生活,流量走了,我也会回归日常。”这种从容务实的态度,在当前部分追逐流量快钱、热衷营销炒作的商业风气中,显得尤为可贵。“鸡排哥”的坚守让我们知道: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流量博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成功的密码也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炸好每一块鸡排、善待每一位顾客,比任何营销话术都管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守护真诚烟火,延续人文温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这个“网红速生速朽”的时代,我们不必为“鸡排哥”的爆火过度狂欢,也不该为流量的退潮盲目焦虑。更该关注的,是如何守护这份难得的真诚:对个人而言,少一点“蹭热度”的功利心,多一份对普通人的尊重——别把“鸡排哥”当成“情绪工具人”,而是把他看作努力生活的同行者;对城市而言,别把“网红IP”当成文旅捷径,完善便民服务、优化治理方式,让每个认真做事的个体都能被看见、被善待;对社会而言,我们需要更多“鸡排哥”式的坚守,也需要抵制“造神”的浮躁——毕竟,真正动人的从不是转瞬即逝的流量,而是那些藏在街巷里的实在、温柔与坚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块6元的鸡排,照见的是商业的初心,也是人性的温度。当流量狂欢落幕,浮华散尽,最终能留下的,不是数据的峰值,而是价值的沉淀。对于“鸡排哥”而言,是街坊邻里、四方游客拿到鸡排时满足的笑脸。对于景德镇乃至更多寻求出圈的城市而言,则是一种启示:流量可以瞬间点燃一个名字,但唯有深耕不辍的文化土壤与人性化的城市治理,才能让千万个“鸡排哥”安心经营,让烟火气得以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6元的鸡排,终究会吃完,但那份被真诚对待的暖意,会留在记忆里。这或许才是“鸡排哥”现象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在快节奏的时代,为“人”的温度保留一处沸腾的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