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之城呼和浩特(图文):雾松飞鹤

雾松飞鹤(徐向东)

<div>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东与乌兰察布市相邻,东南与山西省交界,南和西南与鄂尔多斯市相连,西和西北与包头市接壤,总面积1.72万平方千米。</div><div><br></div><div> 呼和浩特为蒙古语“ᠬᠥᠬᠡᠬᠣᠲᠠ”的音译,意为“青色的城”,寓意着亲切、质朴和希望。呼和浩特市修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塔汗主持兴建,原名为“库库和屯”城。城郭建在青山如屏黑水如带、碧野平芜的草原上,所用砖瓦皆青色,远看城市一片青色。</div> <div>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标志着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开端。明万历三年(1575年),明朝赐城名为“归化”。 民国时改为归绥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改归绥市名为呼和浩特市。</div><div><br></div><div> 内蒙古自治区,旧称绥远。绥远省是中国原省级行政区,是中国原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之一,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部地区。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党政军要员通电宣布起义,解放军和平解放绥远省全境。1954年3月6日绥远省被撤销。</div> <div>  考古发现,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发现了7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遗址,该遗址证明了呼和浩特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div><div><br></div><div> 秦王朝建立以后,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仍袭用云中郡(托克托县古城村、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伊克昭盟东南部地区)。</div><div><br></div><div>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秦王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其中设置有云中郡、定襄郡,并在云中郡设置属国,用来安置附汉的匈奴人。</div> <p class="ql-block">  工笔画大师王叔晖先生绘制的昭君出塞图-《汉明妃》</p> <div>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入汉求亲,汉元帝将王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携王昭君同归漠北,史称昭君出塞。</div><div><br></div><div> 唐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公元947年,辽国建立,设此地为丰州。丰州境内为应天军,后改为天德军。从此,敕勒川、白道川又有丰州滩之称。公元1279年,元朝建立后,沿用金代的建置,呼和浩特仍称丰州,隶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明朝在漠南地区先后设置卫所40多处,分别为十三大塞王辖区,当时呼和浩特属晋王辖区,为东胜卫所在地。</div> <div>  公元1581年(明万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该地区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朝赐名为“归化”。1912年北洋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将原有的归绥道改为归绥观察使。</div><div><br></div><div> 1913年设置绥远特别行政区,与山西分治,并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直属行政区管辖。1929年(民国十八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div><div><br></div><div>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绥远地区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9年9月19日,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将领董其武,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率部起义,绥远省及省会归绥获得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归绥。</div> <div>  呼和浩特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呼和浩特市有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哈素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处自然保护区。</div><div><br></div><div> 截至2023年,呼和浩特市下辖4个区(回民区、玉泉区、新城区、赛罕区)、4个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1个旗(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族等42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城市。</div> <div>  呼和浩特有7种宗教:喇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著名的喇嘛教寺庙有席力图召。呼和浩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著名的寺庙有观音庙、太清宫、清真大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div><div><br></div><div> 呼和浩特市是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形成了规模化、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的乳业产业链条。</div><div><br></div><div> 呼和浩特市有“中国乳都”之称,拥有“伊利”“蒙牛”两大中国知名乳业品牌。2005年8月28日,呼和浩特市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div> <div>  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的南部,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主持修建。寺庙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喇嘛教中的黄教),是呼和浩特较早兴建的喇嘛教寺庙。</div><div><br></div><div> 寺院的建筑风格采用了汉传寺庙的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在寺庙前的广场上,建有大召释迦八塔。</div> <div>  呼和浩特市有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等综合性传媒平台,以及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科技馆、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美术馆等主要文化场馆。</div><div><br></div><div> 呼和浩特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div><div><br></div><div> 呼和浩特市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王昭君墓、大窑遗址、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神泉生态旅游景区等旅游资源。</div> <div>  呼和浩特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航空枢纽。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是内蒙古自治区区域性枢纽机场、中国重要的干线机场、航空口岸机场和首都机场的主备降场。</div><div><br></div><div> 呼和浩特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div>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街28号,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和浩特市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 塞上老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名朋苏克街),是保留明清建筑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全长380米,沿街密布336家文旅创意商户,涵盖皮雕画、特色食品、民族旅拍等业态。 席力图召是呼和浩特市规模较大的一座寺庙,当地人俗称“小召”。席力图是蒙古语“法座”的意思,寺庙汉名“延寿寺”。这里曾经掌握着呼和浩特地区的黄教大权。 席力图召建筑宏敞,是一座精致的藏传寺庙。虽经四百年风雨,仍保留较完整。大经堂是席力图召的主体建筑,金碧辉煌,采用藏式结构,四壁装饰以彩色琉璃砖,组成各种图案花纹,绚丽夺目,富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呼和浩特天主教堂,也称“耶稣圣心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扎达盖河畔(东),始建于1922年。 呼和浩特天主教堂建筑风格有典型的欧式罗马特征,与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庙宇、寺院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宗教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研究近现代外国宗教在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地区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div>  宝尔汗佛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公园内,鄂尔多斯大街与大南街十字路口(即南茶坊)西约300米马路南侧,建于2006年5月26日。</div><div><br></div><div> 宝尔汗佛塔塔基占地约6561平方米,塔高81.6米、9层,是呼和浩特市观音寺景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塔内供奉了各类佛像2000余尊,还有泥制佛塔七十多万个,甘珠尔大藏经1100多部以及各种宝物等。宝尔汗佛塔造型为八大佛塔中的“菩提塔”式样。</div> 内蒙古博物院始建于1957年,2007年改称内蒙古博物院。 博物馆现有藏品150455件套,涵盖旧石器时代至明清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标本。现有9个基本陈列。其中,珍贵文物5645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52件套。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内蒙古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0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将军衙署是清王朝统治和管理内蒙古地区的重要遗存,是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将军衙署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要基调,主体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府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以及厢房和耳房,左右对称有东西跨院,共六进院。 观音寺,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于大召的南面,玉泉区南柴火市街泉源巷,坐南朝北,占地两亩,观音寺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1846年清朝道光年间重建。 珍品名胜名人